凝重沉郁蕴藉深远入景是宗璞《废墟的召唤》 的主要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 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作品的开篇,便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 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 以及那枯荷衰草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古之幽思, 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 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 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在描写 西洋楼”时,作者将这一带建筑遗迹比作 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 ”她希望这只船快些沉没下去,好让出地方 建设新的一切”然而每次来到这里,这片寂寞的废墟 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泊在那里,就像观水法石屏上的雕镂一样,多少年来 石波不兴,雕兵永驻”没有丝毫的变化,似乎历史也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在整个作品中,读者看不出丝毫作者个人身世的感慨, 而完全表现的是对祖国的深沉的关切也正是由于这种深远的写作意旨, 以及作品中的那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因而使得作者笔下的景物,具有着诗一般的暗示和形象的张力作者描写路边的大石龟 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它似乎很想驮着那已经躺倒在土坡旁的石碑 尽自己的责任”形容风在小树林中呼啸,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 留一一留 ' 勺声音”。
这些描写都有很深的寄托,它不仅表现了 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 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 每一个我”的责任,召唤人们投身于改革开 放的大潮,读来耐人思索文章后半部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作者描绘了西山落日的景象:远处,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 ” 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浅处如梦 ”;近处, 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这简直就像一幅色调凝重、意旨 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 与近处的枯树残荷、 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 这里,绝不仅仅是侔色揣称、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情感, 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真可谓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应该提到,作品描绘晚霞落照并没有采用游记散文中惯用的那种 移步换形”的手法,而是在相对衡定的空间,细腻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景物瞬息万变的形态 从夕阳渐下,到落照迤逦而来,直至 通红的火球消失”,这种细微变化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敏锐、准确的观察、 捕捉景物的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现力,而且巧妙地映衬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与波动。
作品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 就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 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刘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