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夫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doc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50KB
约3页
文档ID:530527588
夫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doc_第1页
1/3

弗兰克赫兹实验1、 简要解释伏安特性曲线的奇特性?玻尔的原子理论指出:①原子只能处于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E1、E2……,处在这些状态的原子是稳定的,称为定态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只能是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②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它将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如果用Em和En分别代表原子的两个定态的能量,则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由以下关系决定:    hv=|Em-En|   h为普朗克常量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也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相碰撞进行能量交换来实现本实验即让电子在真空中与氩蒸气原子相碰撞设氩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2,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就是E2-E1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的加速电场作用下具有能量eU,若eU小于E2-E1这份能量,则电子与氩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二者之间几乎没有能量转移当电子的能量eU≥E2-E1时,电子与氩原子就会发生非弹性碰撞,氩原子将从电子的能量中吸收相当于E2-E1的那一份,使自己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而多余的部分仍留给电子设使电子具有E2-E1能量所需加速电场的电位差为U0,则   eU0=E2-E1  U0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或中肯电位)  在充氩的F—H管中,电子由热阴极发出,阴极K和第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压UG2K使电子加速。

第一栅极对电子加速起缓冲作用,避免加速电压过高时将阴极损伤在板极P和G2间加反向拒斥电压UpG2当电子通过KG2空间,如果具有较大的能量(≥eUpG2)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达到板极形成板流,被微电流计pA检测出来如果电子在KG2空间因与氩原子碰撞,部分能量给了氩原子,使其激发,本身所剩能量太小,以致通过栅极后不足以克服拒斥电场而折回,通过电流计pA的电流就将显著减小当UG2K逐渐增加时,电子在加速过程中能量也逐渐增大,但电压在初升阶段,大部分电子达不到激发氩原子的动能,与氩原子只是发生弹性碰撞,基本上不损失能量,于是穿过栅极到达板极,形成的板流Ip随UG2K的增加而增大当UG2K接近和达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0时,电子在栅极附近与氩原子相碰撞,使氩原子获得能量后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碰撞使电子损失了大部分动能,即使穿过栅极,也会因不能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折回栅极所以Ip显著减小当UG2K超过氩原子第一激发电位,电子在到达栅极以前就可能与氩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然后继续获得加速,到达栅极时积累起穿过拒斥电场的能量而到达板极,使电流回升直到栅压UG2K接近二倍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2U0)时,电子在KG2间又会因两次与氩原子碰撞使自身能量降低到不能克服拒斥电场,使板流第二次下降。

同理,会形成规则起伏变化的Ip~UG2K曲线2、 什么叫第一激发电位?其物理含义是什么?有没有第二激发电位,如果有怎么测?第一激发电位: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具有的能量 如果以E0代表氩原子的基态能量,E1代表氩原子的第一激发态的能量,当电子与氩原子相碰撞时传递给氩原子的能量恰好是 有第二激发电位,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相应的电势差就是第二激发电位测第二激发电位:可以在加速区加速到很高的能量,然后再去碰撞,一次性的把汞激发到更高的电位测量的方法还是没变3、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历史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 Bohr)将量子概念应用于当时人们尚未接受的卢瑟福(E. Rutherfond)原子核结构模型上,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为量子力学的创建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玻尔理论的定态假设与经典电动力学明显对立,而频率定则带有浓厚的人为因素,故当时很难为人们所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14年,两位德国的实验物理学家夫兰克(J. Frank)和赫兹(G. Hertz)采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碰撞的方法,利用两者的非弹性碰撞将原子激发到较高能态,通过测量电子与原子碰撞时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直接证明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并验证了频率定则,为玻尔理论提供了独立于光谱研究方法的直接的实验证明。

由于这项卓越的成就,这两位物理学家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夫兰克—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近代物理实验中,仍把它作为传统的经典实验 正确的实验&错误的解释 :弗兰克和G.赫兹最初是依据斯塔克的理论,斯塔克认为线光谱产生的原因是原子或分子的电离,光谱频率ν与电离电势V有如下的量子关系:hν=eV 弗兰克和G.赫兹在 1914年以后有好几年仍然坚持斯塔克的观点,他们相信自己的实验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斯塔克的观点,认为4.9V电势差引起了汞原子的电离他们也许因为战争期间信息不通,对玻尔的原子理论不甚了解,所以还在论文中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不符合玻尔的理论其实,玻尔在得知弗兰克-赫兹的实验后,早在1915年就指出,弗兰克-赫兹实验的4.9V正是他的能级理论中预言的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1919年,弗兰克和G.赫兹表示同意玻尔的观点弗兰克在他的诺贝尔奖领奖词中讲道:“在用电子碰撞方法证明向原子传递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一科学研究的发展中,我们所作的一部分工作犯了许多错误,走了一些弯路,尽管玻尔理论已为这个领域开辟了笔直的通道后来我们认识到了玻尔理论的指导意义,一切困难才迎刃而解。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工作所以会获得广泛的承认,是由于它和普朗克,特别是和玻尔的伟大思想和概念有了联系4、 夫兰克-赫兹管里还能充什么气体? 汞蒸气或其他稀有气体5、电极能不能减少一个,为什么?三极管与四极管的优缺点?可以减少一个电极 电子从加热的铂丝发射,铂丝外有一同轴圆柱形栅极,电压加于其间,形成加速电场电子多穿过栅极被外面的圆柱形板极接受,板极电流用电流计测量 但是用三极管,但是效果没有四极管好由杨福家教授的《原子物理学》一书上相关内容可知,三极管的缺点:三极管无法使汞原子受激到更高的能态,以致于只能证实汞原子的4.9eV这个量子态四极管相对于三极管有以下优势:1、在原来的阴极K前加上一极板,以达到旁热式加热,其目的是使电子均匀发射,从而把电子的能量测得更加精准;2、在靠近阴极K处加了一个栅极G1,并让管内的气体变得更加稀薄,以使KG1的间距小于电子在汞蒸气中的平均自由程,目的是建立一个无碰撞的加速区,使电子在这个区域内只加速不碰撞;3、使G1与靠近A极的G2这两个栅极处于同电位,即建立一个等势区来作为碰撞区,电子在这个区域内只碰撞不加速这样,改进后的装置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加速与碰撞分在两个区域内进行,从而避免了原先装置中的缺点,可使电子在加速区获得相当高的能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