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生化指标1、免疫球蛋白 G(IgG)单位:克 / 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 : 脐带血~克 / 升,新生儿~克 / 升, 1~ 6 个月~克 / 升, 6 个月~岁~克 / 升, 6~12 岁~克 / 升, 12~16 岁~克 / 升,成人~克 /升增高 : 常见于免疫球蛋白 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降低 : 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2、免疫球蛋白 A(IgA)单位:毫克 / 升(mg/L) 参考值 : 新生儿 0~120 毫克 / 升,1~6 个月 30~820 毫克/ 升,6 个月~ 2 岁140~ 1 080 毫克 /2 ~6 岁 230~1900 毫克 / 升, 6~12 岁 290~ 2 700 毫克 / 升,12~16 岁 500~ 3 000 毫克 / 升,成人 710~3 350 毫克 / 升增高 : 常见于免疫球蛋白 A(IgA) 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
降低 : 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3、免疫球蛋白 M(IgM)单位:毫克 / 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 : 新生儿 50~200 毫克 / 升,1~ 6 个月 150~ 700毫克 / 升, 6 个月~ 2 岁 250~1 300 毫克升, 2~6 岁 350~ 1 500 毫克 / 升, 6~ 12 岁 400~1 800 毫克 / 升, 12~16 岁 500~ 1 800 毫克 / 升,成人 700~2 000毫克/ 升增高 : 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降低 : 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4、免疫球蛋白 D(IgD)单位:毫克 / 升(mg/L) 参考值 : 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D(IgD) 为 0~80 毫克 / 升增高 : 见于免疫球蛋白 D 型骨髓瘤、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和少数葡萄球菌感染者降低 : 见于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5、免疫球蛋白 E(IgE)单位:毫克 / 升(mg/L) EIA 法 : 成人为~毫克 / 升。
增高 : 见于免疫球蛋白 E(IgE) 骨髓瘤、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药物及食物过敏等降低 : 某些进行性新生物、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某些无丙种球蛋白血症6、游离轻链单位:毫克 / 升(mg/L) 参考值:毫克 / 升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肾小管疾病、单克隆性丙种球蛋白病、轻链型淀粉样变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及骨髓瘤者7、冷球蛋白【正常值】血清为阴性临床意义】冷球蛋白阳性,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各种淋巴瘤、自身免疫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8、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正常值】血清抗补体法 : 为阴性;PEG沉淀比浊法 : 血清浊度值等于或小于临床意义】阳性或比正常值增高,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风、登革热、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9、总补体溶血活性 (CH50)单位: / 升 (kU/L) 75 ~160 千单位 / 升增高 : 见于皮肌炎、心肌梗死、伤寒、多发性骨髓瘤、硬皮病等降低 :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狼疮性肾炎 : 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10、补体成分 Cq(Cq)单位:毫克 / 升(mg/L) 。
(197 ±40) 毫克 / 升增高 : 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痛风、过敏性紫癜、肿瘤及某些慢性感染降低 : 见于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低补体性脉管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11、补体成分 C3(C3)单位:克 / 升(g/L) : ~克 / 升增高 : 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肝癌、组织损伤等降低 : 肾小球肾炎、活动性红斑狼疮、自身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肝脏疾病等12、补体成分 C4(C4)单位:克 / 升(g/L) : ~克 / 升增高 : 见于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死、肝癌、关节炎等降低 :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胰腺癌晚期等13、补体成分 C5(C5)单位:克 / 升(g/L) : ~克 / 升增高 : 红斑狼疮及狼疮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复感染等降低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营养不良、大量蛋白丢失 ( 出血、烧伤 ) 等14、补体成分 C6(C6)单位:克 / 升(g/L) : ~克 / 升增高 : 某些慢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降低 : 淋病、脑膜炎双球菌感染、 雷诺现象、系统性红斑狼疮、 营养不良等。
15、补体成分 C7(C7)【单位】克 / 升(g/L) 正常值】速率散射法 : 为~克 / 升临床意义】降低,见于强直性脊柱炎、扩散性淋球菌感染、肾病等16、补体成分 C9(C9)【单位】克 / 升(g/L) 正常值】速率散射法 : 为~克 / 升临床意义】降低,见于遗传性缺陷、肾病、肝脏疾病等17、 B 因子【单位】毫克 / 升 (mg/L) 正常值】血清 B 因子为 100~400 毫克 / 升临床意义】(1) 增高 : 见于急性感染、炎症及手术后2) 降低 : 见于膜增殖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化、重症肝炎、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等18、备解素 (P)【单位】毫克 / 升 (mg/L) 正常值】血清备解素 (P) 为(28 ± 4) 毫克 / 升临床意义】降低,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革兰阴性菌菌血症等细胞检测19、 T 淋巴细胞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法或碱性磷酸酶一抗碱性磷酸酶 (APAAP)法:为%±%临床意义】(1) 增高 : 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和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
2) 降低 : 见于病毒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 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 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等20、淋巴细胞亚群 (%)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 CD3 ~ (64 %~77%),CD4 ~(41%~51%),CD8 ~(23%~33%),CD4/CD8=:临床意义】(1)CD3 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慢性活动性肝炎、瘤型麻风、恶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红斑狼疮等;CD3减低,见于麻疹后、麻疹脑炎、腮腺炎、流感、带状疱疹、皮肌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2)CD4 增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CD4减低,见于联合免疫功能缺陷、普通多样性免疫缺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艾滋病等3)CD8 增高,见于乙型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风、艾滋病等;CD8减低,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皮炎等4)CD4 和( 或)CD8 增高,如 CD4和( 或)CD8 器官移植后比器官移植前明显增加,可能引发排斥反应; CD4和( 或)CD8 减低,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
5)CD4/CD8 比值增高,如移植后 CD4/CD8比值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 CD4/CD8比值减低,见于以上 CD4减低和 CD8增高的疾病21.E 花环形成试验【 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 65%~ 75%临床意义】(1) 升高 : 见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 毒性甲状腺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器官移植后出现超急或急性排斥反应时等2) 降低 : 低于 50%为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 如原发性细胞免疫性疾病、联合性免疫缺陷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肌炎等;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麻疹、流感、腮腺炎、带状疱疹等;还有,恶性肿瘤、慢性肝病、淀粉样变性和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淋巴细胞花环形成【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 13%~ 20%临床意义】体液免疫缺陷时,EA-RFC花环百分率显着下降;产生大量抗体的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EAC 花环百分率均升高;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 患者外周血中 EAC-RFC花环百分率明显增高23.旧结核菌素 (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 (PPD)试验【单位】国际单位 / 毫升 (IU/m1) 。
正常值】注射量为旧结核菌素 (OT)5 国际单位 / 毫升 ( 或微克 PPD/毫升 ) , 72 小时测量皮丘直径, 无反应,为阴性;4 毫米以下,为可疑阳性; 5~10 毫米,为 (+) 阳性; 11~20 毫米,为 (++) 阳性;大于 20 毫米,为 (+++) 阳性;出现水疱或溃烂,为 (++++) 强阳性临床意义】旧结核菌素 (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 (PPD)试验强阳性者,多患有活动性结核病;阳性者,疑为结核菌感染24.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LTT)【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形态学方法淋巴细胞转化率 (LTT) 为%± %临床意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降低,见于乙型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 ( 流行性出血热 ) 、麻疹、巨细胞病毒感染、重症真菌病、重症结核、瘤型麻风、全身性红斑狼疮、进行性肝实质病变、免疫缺陷病等25.白细胞促凝血活性 (LPCA)【单位】秒 (s) 正常值】在植物血凝抗原 (PHA)的刺激下,促凝值 ( 血浆凝固时间减少值 )大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