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淮壖小记》作者范以煦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KB
约3页
文档ID:4996514
【2017年整理】《淮壖小记》作者范以煦_第1页
1/3

《淮壖小记》作者范以煦作者: []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淮安文风鼎盛,名流济济,其中堪与著《茶余客话》的阮葵生齐名的《淮壖小记》作者范以煦,就是一位值得称道的佼佼者家世和生平范以煦(1817-1860),字咏春,别号退民,山阳人嘉庆二十二年范以煦出生在淮安城内大鱼市口东街丁光桥世代书香门第他的高祖范鹏年当过县衙文案书吏,文笔清秀流畅,通过科举考试,被授为“登仕郎” (明、清时朝廷授予的一种文儒散阶,为正九品)曾祖范性善,为县增生祖父范麟书,为县庠生父亲范廷桂,亦县庠贡生,例授“儒林郎光禄寺署正” (从七品),候补直隶州州判其家世,真乃“ 一门书香,世代文儒 ”近代著名的金石考古家罗振玉的母亲范太夫人,就是范以煦的长女据《续纂山阳县志》记载,范以煦“幼颖敏,异常儿,读书过目成诵” 他从少年开始,就“ 从外舅祖丁晏问学,博闻强识,邃于经术” 进入县庠后,他更刻苦力学,于书无不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以才名负于乡里四方学子纷纷登门向他求教,他都分别“ 称其材而教之 ”,求教者“无不得意以去”道光二十三年(1843),礼部侍郎毛伯雨视学江苏,十分赞赏他的时文(即科举所规定的八股文),被选拔为“优贡生 ”,并例授 “征仕郎”(从七品)。

但在以后的十多年中,他曾多次“应试南北闱 ”(南闱即江南乡试,北闱即京都考试),都“屡试不第”,直到咸丰九年(1859),才考中顺天(京都)副榜举人他在中举以后,并没有得到官职他目睹宦海维艰,出仕无望,仍在乡里教授生徒,著书立说,不久即郁郁成病咸丰十年五月五日,年仅四十四岁的范以煦终于抱恨而死他的生前挚友安徽当涂马寿龄,为他撰写了《山阳范君墓志铭并序》 ,称“其遇则啬,其学则丰,其骨则侠,其怀则冲”,对他的一生作出了惋惜而又中肯的评价品格及著述范以煦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他二十七岁即以“优贡” 著称于淮, “笃友谊,嗜文字若性命,与订交,必索(友人)著作付剞劂,以传其人”他一生治学严谨,反对沽名钓誉,非常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热情帮助他人整理文稿,校正谬误,并设法为之刊刻问世,从不剽窃他人之作在当时文儒中,他的人品学问均为“同人心折”,堪称“一代风范”范以煦真诚待人、慷慨济贫的精神,更为世人所推崇道咸年间,流寓淮安的文人学者颇多,不管他“识与不识” ,只要是“生计不周”,他都“ 尽以所入柬修沾溉之”,而他自己 “则布衣蔬食泊如也 ”,咸丰初年,安徽名士王椿龄“因避战乱”,由南京“转徙淮安 ”,一时家小衣食困顿,他得知后即“赡其家,俾无羁旅之感”。

范以煦在短促的一生中,仕途坎坷,很不得意他岁在中年,求官无望,眼看“父年且老,欲就校官 (编修史书一类文官)养志,猝不可得,又激于时事,手无斧柯,恒郁郁” ,遂将他的居室更名为 “息影宦”(即为不见影子的官),同时自号“息影居士 ”、 “退民”(意为不再求官)范以煦是一位“ 熟谙地方掌故,精于史料考据,撰述方志文献” 的行家里手和饱学之士他一生著述颇丰,散佚文稿尤多早在十二世纪,淮安是南宋与金国交战之地,人烟几乎绝迹,地方史料更毁于兵燹一直到康熙年间,也没有一部完整的《山阳县志》 范以煦热心地方史志,在阅读史书、总集、别集时,有关淮安的记载,均一一作笔录,日积月累,成几厚册手稿,于是立志写一部“记淮之书” ,这就是 《淮壖小记》 ,尹耕云在其《序》中对这部书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淮壖小记》者何?范君咏春所以记淮也 《记》凡四卷,首职官,援据列史百家传记,以厘正郡志之阙,次及山川戍守,古今沿革之不同,次及乡里风俗,邑贤士大夫立朝居乡之大节,以至文章书画之技能……繁征博引,详赡赅洽,庶几古人成一家之言者《淮壖小记》是范以煦的代表作书中所记内容,均注明见于某书某典,为修一部比较完整的《山阳县志》提供了大量资料,是继曹镳《信今录》以后有关地方史志的专著。

范以煦为保存地方文献史料倾注了大量心血,功不可殁赵德彻(静山)题诗赞曰:舆图沿革感沧桑,人物风流列缥湘;他日华轩需珥笔,应夸燕许大文章殷勤先世诵清芬,积累原宜有后人;闻道奇才兼侠气,即论肝胆亦轮囷读过《淮壖小记》的人,无不对范以熙的为人、才学和治学精神,表示敬佩此外,范以煦还著有《淮流一勺》和《楚州石柱题名考》等这些传世著作,对我们今天研究文化名城淮安的历史、舆地、风物、掌故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王汉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