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2700字 第一章 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4.比较快慢方法: 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时间图象第二章 声现象一、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常考点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常考点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五、声的利用常考点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选择题)第三章 物态变化一、温度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二、物态变化常考点1、熔化和凝固① 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②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① 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 放 热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解释“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第二篇: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3000字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1.植物: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生物动物: 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自然界微生物:真菌 细菌 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非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2、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生物体能够生长(由小长大);(3)生物体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没有利用完的物质排出体外(新陈代谢)4)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变异);(5)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应激性);(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水——— 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空气土壤2、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例如骆驼、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生物和生存也能影响环境,例如蚯蚓改良土壤,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第三节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12、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3、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4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二章 探索生命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起放大观察作用的结构:目镜、物镜★调节光线强弱: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射光线、调节光线强弱: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一面平面镜,一面凹面镜)★粗准焦螺旋:大幅度升降镜筒、一般调节★细准焦螺旋:小幅度升降镜筒、精细调节★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调节显微镜观察视野明暗:遮光器、反光镜 ;调节视野中出现物像:粗准焦螺旋和移动玻片;调节视野中出现的物像清晰度:细准焦螺旋2、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实际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与安装、对光、观察4、显微镜使用常见的问题:(1)判断显微镜污点:若在显微镜下出现一个污点,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物镜上不能转动物镜)(2)取送显微镜时,要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3)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4)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5)实验中,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减少,视野亮度变暗5、显微镜成像常见问题:(1)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与实际物像呈倒立关系旋转180度)例如b→q(2) 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玻片标本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是相反的6、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解剖器具:解剖剪,镊子,刀片,解剖盘等常用探究器具的种类计量器具:量筒,天平等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等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滴管,吸水纸等7、在探究过程中,常常需要制作用于临时观察的玻片标本,这些标本被称为临时玻片标本。
制作并观察临时玻片标本的主要步骤依次简化为:擦片、滴水、取材、盖片、观察擦、滴、取、展、盖、染、吸、观)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12、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包括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两方面3都相同第三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管理调控部门);液有机物(生产产品车间)3.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内有染色体 在每种生物体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细胞核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结构的关系是:细胞核→染色体→DNA→遗传信息4.实验: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玻片标本(1)制作步骤:擦、滴(清水)、取、展、盖、染(2)注意事项:撕取洋葱鳞片表皮不宜过大,以长、宽约为0.5cm为宜为防止撕下的材料卷曲,可事先在取材料处用解剖刀划出一个长、宽约为0.5cm的区域,用镊子夹住一角,就可撕下边缘整齐,大小合适的材料了3)观察结果: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的)由于细胞膜太薄,线粒体太小,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5.实验: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1)制作步骤:净(擦拭玻片,凉开水漱口)、滴(生理盐水)、取(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轻刮取)、展、盖、染(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