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稻害虫寄生蜂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1.50KB
约5页
文档ID:540122969
水稻害虫寄生蜂_第1页
1/5

稻螟赤眼蜂中文名:稻螟赤眼蜂拉丁学名: Trichogramma japonicun Ashmead纲:昆虫纲材蛆赤眦娜稻螟赤眼蜂图片目:膜翅目科:赤眼蜂科功能类别:寄生性天敌寄主昆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寄主危害作物:水稻 形态特征 体长:0.5-0.8毫米雄:体黑褐至暗褐色;触角柄节淡黄,其余黄褐触角毛长而尖,最长的相 当于鞭节最宽处的2.5倍;前翅外缘的缘毛长度差异不大,臀角上的缘毛 相当于翅宽的1/5 ;翅面上的毛列s与Cu1的基部相接近外生殖器腹中 突不明显,中脊自两钩爪之间向基部伸出,其长度相当于阳基全长的 1/4,阳基背突末端钝圆,基部新次收窄而无侧叶;钩爪伸达 D的1/2阳茎明显长于其内突,两者全长相当于阳基的长度,等于或稍长于后足胫节雌:体色与雄相似产卵器略超出于腹部末端[1]生物学特性:喜好生活于稻田或相似的沼泽环境中,寄生于 螟蛾科、夜蛾 科、弄蝶科、小灰蝶科、灯蛾科等一些昆虫的卵中,是二化螟、稻纵卷叶 螟、稻螟蛉、稻苞虫等害虫的重要的卵期天敌,对抑制这些害虫的发生数 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能寄生于三化螟卵,但三化螟产卵成块,重叠数层, 稻螟赤眼蜂一般仅能产卵于卵块表层的卵中,因而卵粒寄生率受到限制, 这个特点限制了这种赤眼蜂消灭三化螟的作用。

稻螟赤眼蜂不能寄生于蓖麻蚕卵、柞蚕卵或橙毛虫卵,可在米蛾卵中 正常繁殖大量繁殖散放于稻田内可继续保持较稳定的数量是稻田内常 见的赤眼蜂种[1]地理分布:辽宁、河北、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 南、四川、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1]中文名:稻虱缨小蜂拉丁学名:Anagrus sp.纲:昆虫纲目:膜翅目科:缨小蜂科功能类别:寄生性天敌寄主昆虫: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拟褐飞虱寄主危害作物:水稻形态特征:体长:0.6-0.7毫米雌:触角9节;梗节梨形,长为柄节之半; 第一索节短,稍长于宽,其长度约为梗节之半;其宽度与第二索节相似, 第二至第六索节渐次稍长稍宽;棒节长为第六索节的 1.8倍,宽为第六索节的2倍产卵器自腹基部开始伸出,略超出于腹部末端,超出部分约为 腹长的1/5体黄色,中胸盾片有时延达小盾片、腹基部及端部背板和产卵 器末端色泽较暗,触角除柄节、梗节及第一索节外,其余各节暗褐雄:触角13节;梗节梨形,长为柄节之半,第一索节短,其长度约为 第二索节的1/2,第二至第十索节相似,每节长相当于宽的2倍;末节不宽 于其他索节,也不长于其他索节,但其端部收细,两端钝圆而不成筒状。

体黄色,胸部及腹部背面色泽常较暗;触角除柄节及梗节外其余各节 均为暗褐色地理分布:贵州、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台湾、福建、广东、 广西、云南二化螟盘绒茧蜂拉丁学名:Cotesia chiloiMfegtsumura纲:昆虫纲目膜翅目科:茧蜂科中文名:二化螟绒茧蜂拉丁学名: Apanteles chilonis Munakata纲:昆虫纲目膜翅目科:茧蜂科功能类别:寄生性天敌寄主昆虫:二化螟寄主危害作物:水稻⑴形态特征:该种与螟黄足绒茧蜂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该种 后足基节除末端 外为黑色;颜面不特别突出;径脉第一段比迥脉短;并胸腹 节较平坦等 茧与螟黄足绒茧蜂相同生物学特性:该种寄生于二化螟 幼虫体内,蜂幼虫老熟后钻出寄主体外,在 稻茎或叶鞘内结茧在浙江,茭白上的越冬二化螟幼虫常可发现被寄生的经在杭州饲育,3月19日始见二化螟绒茧蜂自越冬螟虫钻出结茧,4月1 日高峰4月6日终见每寄主幼虫所出的蜂结一茧块,其内小茧数最少21个,最多66个,平均39.6个蜂的性比为72.12%e地理分布:江苏、浙江、湖南[1]纵卷叶螟绒茧蜂中文名:纵卷叶螟绒茧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拉丁学名: Apantezeles cypris Nixon纲:昆虫纲 目:膜翅目 科:茧蜂科 功能类别:寄生性天敌 寄主昆虫:稻纵卷叶螟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⑴形态特征:体长2.4-3.0毫米。

体黑色;须及胫节距淡黄色;前足(除基节), 中足(除基节及腿节),后足转节、胫节(除端部)、跗基节基部 2/5和端跗节黄褐色;翅透明,前缘脉、翅痣(除基角)及痣后脉淡 茶褐色,但 雄蜂翅痣仅周围淡茶褐色,中间色淡体多细白毛 触角比体略长中胸盾片刻点明显,在盾纵沟位置的较粗;小盾片三角形, 平滑有光泽,外方沟内均有短脊,侧方亦平滑并胸腹节中区及分脊的脊明显,中区光滑, 内具细横脊,其余部分多皱状刻纹;中区五角形,底角近 90° ;分脊在后 方3/5处前翅径脉第一段从翅痣后缘的3/5处伸出,为肘间横脉长度的 2.0倍,相连处呈弧形,分界不清,与翅痣宽度相近,比迥脉稍长;肘脉第 一段端段比肘问横脉明显长;肘脉第二段着色部分为第一段端段的 1/2, 与基脉上段相等;翅痣短于痣外脉腹部第一背板长方形,在中央稍宽(雄 蜂的较狭长),后半的 水平部分宽大于长,中央有浅纵沟,纵沟两侧有细 纵脊;第二背板短,后缘宽约为中央长度的 5.5倍;第三背板约为第二背板长度的3倍产卵管长,向下弯曲,鞘的长度约为后足胫节的0.75-0.85茧单个,白色,圆筒形,两端圆,长约 4.5毫米,径约1.3毫米;两 端有长丝粘在叶片上,茧外表肉眼看比较光滑,无粗丝缠附予叶片上。

被 寄生幼虫的头部往往仍粘在附近[1]生物学特性: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其他寄主尚未发现此蜂寄 生率较高,有时超过70%,是纵卷叶螟幼虫寄生蜂中最重要的一种蜂成虫 行动活泼,在稻丛间作摆动式疾飞在早稻收割后,集中在田间草堆近旁, 用捕虫网极易大量捕获在稻株上则靠爬行寻找寄主幼虫性比平均约70% 产卵于一至三龄幼虫体内,多在寄主三、四龄时、偶尔在五龄时钻出体外, 结茧化蛹,可消灭寄主在暴食之前,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利用据中山大 学在广东调查:在日平均温度为28.27°C时,世代历期为12.27天,成蜂羽 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产卵至寄主体内的幼蜂钻出约7天,结茧至羽化5 天羽化时间多在上午,于茧的端部咬一整齐的圆形裂口钻出寄生时由 于寄主龄期不同,历期亦有差异,如同在 28C时,寄生于一龄的,产卵至老熟幼虫历期为8-9天;而寄生二龄和三龄初的,则分别为 6-8天和4-8 天成蜂寿命一般为2-3天,吸蜂蜜液后平均可达7.8天每雌蜂平均产 卵55粒,多的可达70粒,产卵天数2-3天成蜂寻找寄主,与稻纵卷叶 螟幼虫在稻叶上取食后的白斑、卷叶、丝及粪便等线索有关当蜂在稻叶 上寻找到为害状后,便用产卵器在上面作试探,一但触及寄主,便迅速用 产卵管插入寄主体内产卵。

该蜂的茧内,也常育出许多重寄生蜂,其中以 绒茧金小蜂为主,此外还有粘虫广肩小蜂、自足扁股小蜂、 赤带扁股小蜂稻苞虫羽角姬小蜂、菲岛黑蜂、螟蛉瘤姬蜂、盘背菱室姬蜂、无脊大腿小 蜂等[1] 地理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台湾、福建、广 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