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及作者出处土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 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作者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定王七年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 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 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 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 书馆馆长)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八章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 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 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 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 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 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 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 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④渊:沉静、深沉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⑧尤:怨咎、过失、罪过[引语]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 认为他们的品格 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 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 愿意做别人不愿 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 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 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 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 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 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 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 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 怨尤《荀子 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 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婢下,裾拘 必循其理,似义其洗洗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 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 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 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 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 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 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 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 没有 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 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