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 ——生物学特性20 鳅类生物学特性是怎样的?鳅类 口下位, 上颌边缘只由前颌骨组成须 3 对以上 咽齿 1 行,数较多鳔的前端被包在脊椎骨特化的骨质囊中前鳔的后室常退化,后者则相对发达,游离于腹腔中栖息于池沼的泥鳅,除用鳃、皮肤呼吸外,还游到水面吞咽空气行肠呼吸,所以能在低溶氧的水体中生活鳅类的分布以东南亚最多,条鳅亚科的不少种类分布在热带,但也有个别种类(如高原鳅属鱼类)分布在高寒的青藏高原,甚至在海拔 5200米的地方发现有其分布,成为世界上分布得最高的鱼鳅类大部分喜栖于底质为石底或砂底和固着藻类较多的流水河段或缓流水体,少数种类栖于湖泊和池沼中鳅类多数是杂食性鱼类,但肠道内动物性食料的比例也较高栖息在河流中的种类主要摄食无脊椎动物和昆虫幼虫,如钩虾、摇纹幼虫和水蚯蚓等栖息在湖泊中的种类主要摄食桡足类、介形类等栖息在池沼中泥鳅,体长在5 厘米以下的个体,摄食动物性食料,如轮虫、枝角类等,体长 5~8 厘米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除摄食甲壳类、昆虫幼虫、扁螺、水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外,还摄食高等植物和有机碎屑等栖息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高原鳅属部分种类,以食植物性食料为主,即刮食耐寒的固着藻类(主要是硅藻、蓝藻和绿藻),以适应这里动物性食料贫乏的环境。
对鳅类的生长情况研究不是很多,据报道新疆高原鳅(Triplophysa strauchii) 的生长情况是:雌鱼的 4 龄、5 龄和 6 龄的体长分别为205 、206和 210毫米,雄鱼则分别为 202 、211 和 224毫米内蒙古索果尔(湖)的大鳍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 macroptena)1~2 龄鱼的体长是76 ~102毫米,2~3 龄是 129 ~147 毫米,3~4 龄是 167 ~184 毫米, 4~5 龄是 198 ~235 毫米鳅类的繁殖时间因种而异云南及广东、广西的繁殖盛期在早春,青藏高原和黑龙江地区常在融冰后的5 月开始产卵,6 月为繁殖盛期卵粘性,怀卵量较低泥鳅的雌鱼一般产卵约 3.5 万粒;北方须鳅( Barbatula barbatulanuda)体长 668 ~892 毫米的怀卵数为2331 ~2984粒;1 尾全长为 250 毫米的新疆高原鳅的怀卵量约 4.7 万粒,一般变动在1.8 万~4.7 万粒在繁殖季节,不少种类雄性的吻部、胸鳍或体表常有次性征栖息在湖泊中的条鳅亚科鱼类在繁殖季节常有上溯河的上游产卵的习性,产沉性卵。
21 泥鳅的形态特征是怎样的?泥鳅的体形小而细长,在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小而尖泥鳅眼很小,圆形,为皮膜覆盖,鳞细小,圆形,埋在皮下,头部无鳞唇须2 对,口下位 , 有口须(主要养殖品种真鳅有5 对口须 ) ,口须最长可伸至或略超过眼后缘,但也有个别的较短,仅达前鳃盖骨,无眼下刺侧线完全 ,,脊椎 42 ~49 节,鳃耙退化,呈细粒状突起,鳃孔小,具咽喉齿1 行胃壁较厚,呈 “ 工“字形,其内部左侧卷曲呈2~2.5 圈的螺纹状,肠短,为直线排布,其壁薄而富弹性,膘小,呈双球形,前部包裹在骨质囊中,后部细小而游离泥鳅的视觉极差,但触觉、味觉极灵敏,这与其生活习性相吻合泥鳅皮下黏液腺发达,体表黏液丰富背鳍无硬刺,前两枚为不分支鳍条,背鳍与腹鳍相对, 其起点约在前鳃盖骨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但有部分个体在鳃盖骨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黑斑,尾鳍和背鳍具黑色斑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或浅黄色,其体色可随栖息的土色环境及饲料营养不同体色有变化22 泥鳅的生活习性怎样?⑴ 栖息 泥鳅属温水性底层鱼类,多栖息在静水或缓流水的池塘、沟渠、湖泊、稻田等浅水水域中,有时喜欢钻入泥中,所以栖息环境往往有较厚的软泥。
较适宜的水环境酸碱度一般为中性和偏酸性,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虽然较强,但也能为避开不利环境而逃逸,泥鳅具有很强的逃跑能力在清明前后 , 水温 15 ℃以下时 , 一般不会逃跑水温上升 , 雨水较多的霉雨季节最易逃跑, 特别是在晚上 , 只要有一个细小的漏水孔, 就可能全池泥鳅逃空在天旱水干或遇不利条件 “ 休眠” 期间,就会钻入泥层中,只要泥中稍有湿气,少量水分湿润皮肤,泥鳅便能维持生命一旦条件好转,便会复出活动摄食,⑵ 呼吸 泥鳅有特殊的呼吸功能,对缺氧的耐受力很强,离水不易死亡, 水体中溶氧低于0.16毫克/升时仍能存活,这是因为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泥鳅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辅助呼吸功能,所以又称为“ 肠呼吸 ”, 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它便会浮出水面吞咽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废气从肛门排出,因而它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人工养殖时,投饵摄食后泥鳅肠呼吸的次数会增加据称,泥鳅耗氧量的1/3 是由肠呼吸取得的⑶ 温度 泥鳅生长的水温范围是13 ~300C,最适水温是24 ~270C当水温降到5~100C 或升到 300C 以上时,泥鳅便潜入泥层下20 ~30 厘米处,停止活动进行 “ 休眠” 。
天气剧变或发病时浮上水面,一旦水温达到适宜温度时,便又会复出活动摄食⑷ 光照 泥鳅一般白天潜伏水底,傍晚后活动觅食,不喜强光人工养殖时往往集中在遮光阴暗处,或是躲藏在巢穴之中23 泥鳅的食性是怎样的?泥鳅是偏好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摄取食物的种类有所不同幼鱼阶段,胃中的浮游动物,特别是桡足类明显较多,成鱼阶段,胃中的昆虫幼虫,特别是摇蚊幼虫明显高于幼鱼,泥鳅的食性很广,在泥鳅胃中的食物团里腐殖质、植物碎汁、植物种子、水生动物的卵等的出现率最高, 约占 70% ,其他如硅藻、 绿藻、蓝藻、裸藻、黄藻、原生动物、 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等占 30% 泥鳅在一昼夜中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分别是7:00 ~10 :00 时和 16 :00 ~18 :00 时,而早晨 5 时左右是摄食低潮泥鳅对食物的要求不十分挑剔,水中的泥沙、腐殖质、有机碎屑都是其食物,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有:硅藻类、绿藻类、蓝藻类、裸藻类、黄藻类、原生动物类、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等泥鳅在全长为3~5 厘米时,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 , 如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也喜食腐殖质,其次为小型甲壳动物、昆虫等全长5 ~8 厘米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 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蚬子、幼螺、水生昆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 , 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植物的碎片及种子等。
当全长 8 ~10 厘米时,食性偏杂,主食大型浮游动物、碎屑、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种子,也食部分微生物生活在不同水体的泥鳅,其食物组成有所不同有研究人员做不同水体的泥鳅食性观察,发现稻田、池塘排水沟和污水沟的泥鳅肠道中的食物成分各有不同泥鳅在不同水体的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食物各有一些差异,环境中食物的易得性及喜好性是影响泥鳅食物组成的重要原因自然界中泥鳅喜食动物型活饵料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活饵料易感知;二是适口性好通过观察发现,泥鳅摄食水生昆虫时并不是主动向目标移动,而是当昆虫游至泥鳅触须感知的范围内激起水波,泥鳅感知后,才突然前冲,将昆虫吞入口中因此,泥鳅的摄食方式是半主动的方式另外,泥鳅的食物组成表明,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在动植物饵料均缺乏的情况下,也能摄食有机碎屑和活性淤泥来维持其能量供应因此可以认为,泥鳅不仅能适应水质恶劣的环境,而且还可以摄食多种饵料以维持其生长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料来喂养幼鳅;培育成鳅可投喂螺蛳、蚯蚓、蚕蛹粉、河蚌肉及禽畜内脏等肉食类饲料,并搭配一定比例价格较低廉的植物饲料,如米糠、麸皮、豆渣、三等面粉、老菜叶、弃置的瓜果类等,规模化健康养殖时,以配合饵料为主。
泥鳅与其他鱼类混养,则可以食鱼类的粪便、残渣剩饵,所以泥鳅被称做池塘中的清洁工泥鳅无论是摄食天然饲料,还是摄食人工饲料,都表现出对动物性饲料有明显的喜食性由于泥鳅的食性杂,所摄取的饵料来源广且又丰富,对泥鳅的快速生长,产量较高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泥鳅的适温范围为15 ~30 ℃, 当水温为 150C 时泥鳅的食欲增高 25 ~27 ℃为最适水温 , 此时摄食量最大 ,生长最快水温下降到15 ℃以下或上升到30 ℃以上 , 食欲减退, 生长缓慢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 ℃以上 , 泥鳅进入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泥鳅多在晚上摄食, 在人工养殖时 , 经过训练也可改为白天摄食泥鳅在生殖时期食量比较大,雌鳅比雄鳅更大,以满足生殖时期卵黄积累和生殖活动的需要泥鳅食欲与水温关系密切,当水温16 ~20 ℃时应以投喂植物性饲料为主,比例占60% ~70% ;水温 20 ~23 ℃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占50%; 水温 24 ℃以上时应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减至30% ~40% 泥鳅肠道短小,对动物性饵料消化速度比植物性饵料快泥鳅贪食,如投喂动物性饵料时会因贪食过量,而影响肠呼吸,并产生毒害气体而胀死。
24 泥鳅的生长规律是怎样的?泥鳅生长快慢和饵料、饲养密度、水温、性别和发育时期有关在自然状况下,刚孵出的苗体长约0.3 厘米, 1 个月之后可达 3 厘米,半年后可长到6~8 厘米,第二年年底可长成 13 厘米体长、 15 克左右的体重,最大的个体可达20厘米、 100克体重人工养殖时约经20 天左右培育便可达3 厘米的鳅苗夏花,1 足龄时可长成每千克80 ~100 尾的商品鳅25 泥鳅的繁殖习性是怎样的?泥鳅一般 1 冬龄性成熟,属多次性产卵鱼类,长江流域泥鳅生殖季节在4 月下旬,水温达 18C 以上时开始, 直至 9月份,产卵期较长,盛产期在5 月下旬至 6 月下旬,水温25 ~26 ℃时产卵最盛每次产卵花时也长,一般4~7 天时间才能排卵结束泥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而有差别,卵圆形,卵径约 1 毫米,黄色, 半黏性 ,吸水后膨胀达1.3 毫米,一般怀卵 8000粒左右,少的仅几百粒,多的达十几万粒,12 ~15 厘米体长泥鳅怀卵约1 万~1.5 万粒; 体长 15 cm 怀卵约 1.2 万~1.8 万粒, 20 厘米体长泥鳅怀卵达2.4 万粒以上,个别达 60000粒雄鳅有精巢1 对,扁带状,不对称,精子直径 1.6 微米。
体长 9.4 ~11.5厘米雄性泥鳅, 其精巢内约含 6 亿个精子,而雄泥鳅体长约达6 厘米时便已性成熟成熟个体中往往雌泥鳅比例大泥鳅常选择有清水流的浅滩,如水田、池沼、沟港等作为产卵场,发情时常有数尾雄泥鳅追逐一尾雌泥鳅,并不断用嘴吸吻雌鳅头、胸部位,最后由一尾雄鳅拦腰环绕挤压雌鳅,雌鳅经如此刺激便激发排卵,雄鳅排精这一动作能反复多次产卵活动往往在雨后、夜间或凌晨受精卵具弱黏性,黄色半透明,可黏附在水草、石块上或其他物体上,一般在水温19 ~240C 时经 2 天孵出鳅苗用于繁殖的亲鳅最好取自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中选择, 要求体型端正、 体质健壮、 无病无伤、各鳍完整 , 年龄在 2~3 冬龄雌鳅体长18cm、体重 30g 以上, 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 雄鳅体长 12cm、体重 15g 以上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 其卵繁殖的鱼苗质量也较好, 生长较快刚孵出的鳅苗约3.5 毫米,身体透明呈 “ 痘点”状,吻端具黏着器,附着在杂草和其他物体上约经8 小时,色素出现,体表渐转黑色,鳃丝在鳃盖外,成为外鳃3 天后卵黄囊接近消失, 开始摄食生长 约经 20 多天,苗长 15 毫米,此时的形态与成鳅相似,呼吸功能也从鳃呼吸转为兼营肠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