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外交关系的突破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内外形势 1.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 2.欧共体和日本与美国形成三足鼎立 3.第三世界的崛起 4.中苏关系的急剧恶化 5.国家领导人对世界形势的新判断: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第一世界:美苏 第二世界:日、欧洲、澳、加 第三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二、外交关系的新突破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 原因:A.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 B.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C.是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争取中间地带外交活动的结果 意义: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2.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中国外交新突破的关键原因:A.美国角度 :中国地位r 提高和美苏争霸中处于劣 势B.中国角度:受到苏联的压力和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过程: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发表 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发表建交公报,为 建交提供法律基础→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意义:提高了两国战略地位;促成了中国第三次建交高 峰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A.两国民间交流加强B.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C.日本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市场意义:两国开始了睦邻友好关系;有利于稳定亚太与世 界和平。
历史的瞬间 永恒的记忆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 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 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 议会大厦的玻璃!”为什么乔冠华部长会 如此开怀大笑?尼克松以前美国对华政策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主义最终阻 断了建立新的中美关系的道路冷战前期美国 对华对台政策的内容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一 方面长期把“共产党中国”看成是必须加以鼓励 和遏制的敌人,对国民党政权进行支持和援助 以防止“共产主义的进一步蔓延”,另一方面要 坚决遏止国民党“光复大陆”的企图,将其军事 目标和活动严格限制在不至于打破西太平洋冷 战格局的既有均衡和稳定状态的界限之内美 国实际上把“”作为其长期的、真正的 对华、对台政策目标1954—55年、1958年 、1962年先后爆发了三次台湾海峡危机美国 处理的方式都是一方面以武力对台湾进行防御 台湾,确保台湾的“安全”,同时尽力避免和中 国的全面战争,对蒋介石反攻大陆的企图也进 行坚决的压制实际上中美之间处于一种比美 苏关系更敌对的冷战状态之中1969年7月,尼克松在关岛对记者做了一 次非正式的谈话,说美国“必须避免采取那样一 种政策,它使亚洲国家如此地依赖我们,以至 于我们被拖进我们正在越南碰到的那种冲突中 去。
在对亚洲盟国的关系方面,他强调了两点 :“一,我们一定要遵守条约义务,……,二, 就内部安全问题而言,在军事防务方面,除拥 有核武器的大国的威胁以外,美国要鼓励而且 有权利期待,这个问题将越来越多地由亚洲国 家自己来处理,而且这样做的责任也由他们来 承担这就是“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尼 克松在竞选中许诺要结束越战,上任后他和基 辛格采取的办法是通过逐步的“越南化”退出战 争但是他追求的是体面的撤退,还想尽力为 南越的生存创造条件,所以又数次重新扩大战 争他在越南遇到的麻烦使与中国和解变得更 为紧迫 尼克松主义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有史以来第一 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尼克松周恩来:“总统 先生,你把手伸过 了世界最辽阔的海 洋和我握手,25年 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我感 到很荣幸,终于来 到了你们伟大的国 家1972年2月21—28日,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经过 各种层次的谈判,双方于28日达成《上海公报》《上海 公报》也是外交史上的杰作,它超出一般的外交惯例,对 双方的原则分歧进行了坦率的表述对台湾问题,美国方 面则作了如下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 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 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意义他重申它对又中国人自己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系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才台 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 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 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这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对于双方的战略共同点即对抗苏 联,双方以含蓄巧妙的方式作了表达:“任何一方都不应 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 家或地区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尼克松访华通过与中国的和解,美国使其对外政策特别是对苏政策建立在新的均衡的 基础上,美国是最大的赢家因为这实现了基辛格所期望的态势,美国与中国和 苏联的关系要比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好,在大三角中,不论实力,仅此就足以 使美国处于最有利、最有回旋余地的位置中国则通过这一举措极大地改善了自 己的安全环境和发展环境,结束了和西方的隔绝,为日后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外部 联系方面的条件而苏联的压力则大大增加了尼克松访华后, 1973年2月基辛格访华时,毛泽东在对中美关系的评价中 用了“友好”一词,他还提出针对苏联的“一条线”的战略构想但此后中美在建交 的道路上遇到不少麻烦。
首先是水门事件,尼克松丧失了在其第二任期内解决两 国关系正常化的机会福特上台后,开始在更有利的地位上加强与苏联的缓和, 在其政策中开始更多地体现以苏联牵制中国的成分在关于建交的讨论中台湾问题成为一个不可回避、而又必然引发争执的问 题1975年10月基辛格访华期间,邓小平在会谈中谴责了美国的“绥靖”政策毛 泽东在谈话中说“大问题是世界,小问题是台湾”而基辛格在中国、美国、台湾 之间的“小三角”上,也追求着最有利的地位1979年,在卡特总统任上,经过坚 苦的谈判,中美终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公报中称:“美国政府承认( recognize)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 认(acknowledge)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打开大门之后“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下, 应该加速实现同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 强有力地开展和平外交 ”——田中角荣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的 原因是什么?胡锦涛会见日本前首相桥本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1、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如何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 2、如何理解中日关系上历史与希望的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