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机构投资者控股对研发投入影响

凹**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17KB
约4页
文档ID:163188328
机构投资者控股对研发投入影响_第1页
1/4

机构投资者控股对研发投入影响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全球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替代了劳动力资本,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一个国家要获得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必不可少从企业层面的角度来看,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内外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不仅国家要通过创新来提高综合国力,成功的企业也要非常重视内部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已经充分说明,只有通过知识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依赖自然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从而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进而实现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的"集约式";发展道路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非常重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它明确提出在未来15年内,必须全面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确立了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等一系列指导方针。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经济发展也需要自主创新来维持此后,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完善体制机制,让企业自觉成为创新主体";,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2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分析,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在规范研究方面,本文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及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文献整理归纳,然后回顾了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成本收益论,并进一步分析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并影响研发投入的内在机理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利用巨潮、RESSET、CSMAR等数据库,选择2009-2011年我国中小板披露研发投入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先后利用STATA10.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 2研究内容 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选取2009-2011年我国中小板披露研发投入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构建模型对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本文一共包括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在当前背景下研究机构投资者与研发投入关系的重要性,并简单描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随后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最后对本文所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详细界定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从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方面进行国内外汇总分析,作为本文的研究起点,然后从整体和异质性两个方面对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全面梳理,最后对文献进行综合评述第三章是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三个与本文研究内容紧密相关的理论,分别是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以及成本收益理论,并结合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第四章是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并影响研发投入的机理首先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进行博弃论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参与途径、直接影响机制、间接影响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影响研发投入的机理 . 2.文献综述 2. 1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综述 随着20世纪80年代机构股东积极主义(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Activism)的兴起,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一直就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理论上来看,机构投资者应该会通过积极监督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来提高公司整体的经营绩效,但是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达成统一的结论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相关研究,大体上可以根据Pound (1988)的研究划分为三种假说,即"有效监督假说";(Efficient Monitoring Hypothesis)、"负面监督假说";(Negative Monitoring Hypothesis)和"无效监督假说";(Inefficient Monitoring Hypothesis)"有效监督假说";最早是由Shleifer和Vishny在1986年提出的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公司股权结构中持有较大股票份额的机构投资者,一般都拥有更加专业的投资能力和更加庞大的资产规模,因此由于整体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单位监督成本,所以他们会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努力地履行股东基本的监督职责,进而能够强化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从而获得长远的收益McComiell和Servaes (1990)以10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将托宾Q作为公司业绩的替代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是有一定的监督效果的。

…. 2. 2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研发投入的研究综述 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有效补充,机构投资者己经被许多学者所关注,国内关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构投资者与企业业绩或者与企业的股利政策分配等方向,但具体深入到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研发投入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但是国外对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研发行为的研究则相对起步较早国外关于机构投资者影响研发投入水平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其中积极的观点主要包括机构投资者的"能动理论";和"优势理论";机构投资者"能动理论";认为,机构投资者由于具有先天的资金优势,通常对企业进行规模化投资,所以其持股比例会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这样机构投资者就容易被该企业"绑定";,退出成本较大,只能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来维护其自身利益,因而有能力也有动力对企业的研发投资决策产生正面的影响机构投资者"优势理论";则认为,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一般是由专业化的团队进行操作,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当然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他们拥有更加成熟的投资经验如果进行频繁短线操作,他们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机构投资者主要会通过关注公司的长期业绩和长期决策进行价值投资,研发投入决策也包含在内。

…. 3.理论基础..........20 3.1委托代理理论..........20 3.2产权理论..........24 3.3成本收益理论..........25 4.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并影响研发投入的机理..........27 4.1博弈论分析..........27 4.1.1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静态博弈分析..........27 4.1.2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重复博弈分析..........28 4.2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29 4.2.1内部因素..........30 4.2.2外部因素..........31 4.3机构投资者影响研发投入的机理..........32 5.研究设计..........36 5.1假设提出..........36 5.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39 5.3变量设计..........41 5.4模型设计..........44 6.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1描述性统计 在本节中,首先进行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还包括对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研发强度特征的描述,以对所有变量形成一个总体印象,特别是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基本特征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再根据股权性质和市场化水平将样本分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更细致的角度分析和对比各变量特征。

从表6.1可以看出,2009-2011年度上市公司603个样本的研发强度RDI平均值为4.68%,远远超过了维持基本生存的2%水平,但是还没有达到具有竞争力的5%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本文选取的样本均来源于研发投入较多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结合表6.2可以发现,547个制造业样本的平均RDI为4.19%,而56个信息技术业样本的平均RDI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47%这两个行业的研发投入虽然比其它行业要高,但是他们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表6.1和表6.2中RDI的平均数均超过了中位数,说明大部分公司的研发投入较多 " /> 结论 本文首先梳理和总结国内外以往相关文献,然后将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详细阐述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并影响研发投入的机理,最后在实证部分从四个角度出发提出假设,并利用模型对2009-2011年201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共603个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为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终研究结论支持本文提出的四个假设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机构投资者整体与企业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机构整体持股比例越髙,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就越多。

这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能够参与公司治理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投资,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代理成本,发挥积极股东的作用但是,机构投资者整体回归系数不高,说明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是有限的 2、异质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同本文按照机构投资者与企业是否存在紧密的商业联系将其划分为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实证结果表明,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研发投入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以及QFII这三种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由于与上市公司不存在紧密的商业联系,能够积极地参与公司治理,有效监督管理层的经营决策,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研发投入相反,券商等其余五种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由于存在紧密的商业联系,并不利于其参与公司治理并监督管理层的投资行为,相比之下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没有显著的影响 .......... 参考文献(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