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语句特点 【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对偶句由两个动宾语组成动词“衔〞、“吞〞相对;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极工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从修辞上看,既是对偶,又是拟人试想:湖中之山则远大,却像把一片饼干衔在嘴里一样;万里长江却可以把它一口吞下,形象多么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描绘“横无际涯〞的洞庭,堪称绝唱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两个对偶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第一句“北〞和“南〞是表示方位的名词相对通〞,通向;“极〞,达到,动词相对巫峡〞、“潇湘〞,名词相对第二句“日星〞、“山岳〞是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两者均为主语谓语“隐曜〞、“潜形〞是两个动宾短语两个句子不管从词组看,还是从每个字看,都是相对甚工的从意义上,第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环境,交通四通八达,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为下文写雨、睛两段作铺垫第二句极写雨中迷蒙的日、星、山、岳,渲染萧索悲凉的氛围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这个对偶句,高低句均为两个动宾式组成的并列短语,对仗甚工写“迁客骚人〞面对“满目萧然〞的阴雨,“连月不开〞的洞庭景色所产生的“感极而悲〞的心情,极深沉,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个对偶句也是两个主谓短语沙鸥〞、“锦鳞〞,名词相对锦鳞,代鱼,以部分代全体,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格翔集〞、“游泳〞,动词相对这句写洞庭景物的优美,可与毛泽东?沁园春》名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并读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两个对偶句极写洞庭月夜的壮观、优美,用以烘托登岳阳楼“心旷神怡〞、“其喜洋洋〞的心情两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长烟〞、“皓月〞是偏正式的合成语,用作主语谓语“一空〞、“千里〞,论对仗,从字面看是很工整的担从词义分析,那么“一空〞──完全消失,是偏正短语,而“千里〞那么为数量短语,这种对仗属宽对第二句,论对仗是极为工稳的浮光〞、“静影〞作主语,两词均为偏正式合成词跃金〞、“沉璧〞均为动宾短语作为谓语用“跃金〞来描摹有风时湖面上浮动的月光,用“沉璧〞来描绘无风时倒映在湖中的月影,不仅词藻富丽,比喻形象,且意境也极为优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骈句的特点: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其余那么按意义划分节奏,如“衔/远山,吞/长江〞,“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居庙堂之高那么忧……那么忧其君】互文是文言文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这种甲中有乙、乙中有甲式的互文包含着丰盛的内涵示例:“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应理解为“无论是否在朝为官,都忧君〔君即国也〕忧民〞,而不能片面理解为“在朝那么忧民,在野那么忧君〞【虎啸猿啼】“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一句,有关参考资料一般译作:黄昏,天色昏暗了,老虎在大声呼啸,猿猴在哀婉鸣啼我觉得这样译似乎有点不太确切首先,岳阳楼当时所处的位置大略是这样的:一面濒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一面紧靠着“百废具兴〞,游客毕集的巴陵郡城如此,可以断定:以洞庭湖面积之宽广及岳阳楼与湖对岸山岳距离之边远,即使那远山的老虎、猿猴的嗓门再大,也是不可能传入“迁客骚人〞的耳鼓的,更何况正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时候!当然“虎啸猿啼〞,也不可能来自巴陵郡城内我认为,文章并不是在写真实的“虎啸猿啼〞,而是借虎啸猿啼的声音来打比如:到黄昏,洞庭湖上一片昏暗,只听到那汹涌澎湃的浪涛声那声音时而象老虎在狂吼,骇人听闻;时而象猿猴在哀鸣,催人泪下作者这样比喻的用意是为了更形象地描绘洞庭湖上当时那种“满目萧然〞的景象,更生动地表明“迁客骚人〞当时那种“感极而悲〞的起因陈光伟?文言文教材疑难词句试译·〈岳阳楼记〉》〔语文学习〕》1981年第6期〕【一碧万顷】课本注释……似乎把“碧〞看作了名词,“一〞是数词作定语,“一碧万顷〞那么成了主谓结构。
有关的一些材料大都同此实际上这里的“碧〞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一〞是修饰它的副词,“万顷〞貌似“碧〞的宾语而实为补语,就象“一泻万里〞、“一落千丈〞等成语的结构一样,“一〞有“一旦〞、“一下子〞的意思一碧万顷〞的应理解为:一绿就是万顷,全句可译为:上面的天光、下面的湖色相辉映,一绿就是辽阔的一片即便我们把“碧〞字理解为形容词作谓语,则“万顷〞与它的关系也只能是形补结构,而“一〞也仍然是修饰性的副词而不是数词,因而也不该译作“一片碧绿〞岸芷汀兰】此系互文见义这种叙述办法在古书中常见,万其是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常有意借以增强语意的含蓄精炼,扩大词句的容量即如此例,意指岸边有芷兰,渚上也有芷也有兰,都长得郁郁青青假设把“芷〞专属岸,“兰〞限于“汀〞,文章就死板了,同时也不符合自然界的情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都是具有形容词作用的时间词作为意动词,即“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本句“先天下之忧〞可以解释为“把天下人的忧愁放在前面〞,“先〞是意动词,有“以……为〞或“把……当作〞的意思但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后〞却不能按例作解,“把天下人的高兴放在后面〞,意思却好相反,不是忧国忧民的高格调了。
因此,这里的“先〞、“后〞只能看成有形容词作用的时间词,它后面可以加上介词“于〞,“先于天下之忧〞是形补词组先天下之忧〞是后一个“忧〞的情态状语,中间用“而〞字隔开先天下之忧而忧〞译成现代汉语是“在天下人的忧愁的前面而忧愁〞按说,“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成现代汉语是“在天下人的高兴的后面而高兴〞先〞和“后〞字面上互相对称,意义上互相补充还可以把“而〞字处理得灵活些,讲求适当的意译,这句竟可以说成:“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就忧愁,在天下人高兴的后面才高兴〞前一个“而〞字译成“就〞,以表其忧愁之“早〞;后一个“而〞字译成“才〞,以显其高兴之“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