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舞蹈教学实践 刘昕颖摘 要:自《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发布以来,对普及性舞蹈教学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课标中指出,教学内容不仅要面向全体高中生,也要面向在舞蹈方面有天赋特长的学生这给了高中舞蹈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面向不同类型的学生,教授不同程度的舞蹈内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舞蹈素材可供选择笔者通过在常规音乐鉴赏课中渗透舞蹈教学和学校舞蹈团专业训练的形式,在普通高中推广舞蹈,以发放问卷和师生访谈的方式,对目前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调查,归纳总结出实践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舞蹈教学水平,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标;舞蹈教学;调查研究GB1008-1216(2020)07B-0044-08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舞蹈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简介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总结了21世纪以来我国高中课改的宝贵经验,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是在“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丰富课程选择,满足发展需求;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评价机制”的基本理念下制定的二)新旧两版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对比目前,《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實验)》一版对比,有诸多优化之处1.课程目标从之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式课程目标,到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在音乐情境中,能够认知特征与背景、体裁与形式等,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或社会文化生活中,能积极参与实践、体会实践、理解实践,从而提升对实践的理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培养了团队精神除此之外,新的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概念,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
2.结构课程结构从之前的必修课程设置,转变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必修课程包括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六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相关模块的对应延伸和必要补充选修课程则更偏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三)新课标中舞蹈课程的内容要求1.必修课程——“音乐与舞蹈”模块在必修课的音乐与舞蹈模块中,教学内容要求更注重作品鉴赏要求结合舞蹈作品观赏,加强对学生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培养并要求注重中国民族民间舞和古典舞的学习,突出对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视当然,在这一个模块的学习中,还是要跟学生强调音乐与舞蹈两者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两者如何相辅相成,如何相互作用在舞蹈的鉴赏、表演和创编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都要与音乐艺术紧密结合2.选择性必修课程——“舞蹈表演”模块作为必修课的延伸与补充,选择性必修课中的舞蹈表演模块则更注重提高学生兴趣,在打好鉴赏基础的情况下,巩固舞蹈表演与编创技能,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舞蹈表演教学可以由行政班级、跨班级组合及学校舞蹈团等多种组成形式进行要遵循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过程递进化、舞蹈技巧学习的重复性、舞蹈语汇获得的准确性的基本原则。
二、已实施的舞蹈课程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中生生理心理特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笔者将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面向全体高一年级学生的音乐鉴赏课,在过程中渗透舞蹈教学内容;第二部分是面向学校舞蹈团的专业舞蹈课,主要包括基本功、古典舞把上组合和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编一)音乐常规课上的舞蹈渗透我国目前共有三版高中音乐教材,分别是湘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人音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和花城版(花城出版社出版)每版都包含《音乐鉴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歌唱》《演奏》《创作》六本教材内蒙古地区高中学段使用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音乐常规课以《音乐鉴赏》教材为主,在课程中渗透其他教材内容《音乐鉴赏》为目前高中音乐教学的主修教材,共分为《音乐的欣赏》《音乐的美》《音乐与民族》《音乐与时代》《音乐的体裁》五个单元《音乐与舞蹈》教材中包括《舞蹈的魅力》《乐舞交融》《踏歌起舞》三个单元1.国内外民族民间舞蹈鉴赏《音乐鉴赏》 教材中的第三单元 《音乐与民族》和《音乐与舞蹈》教材中的第二单元《乐舞交融》,都是围绕国内外民间音乐和舞蹈内容展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两个单元内容整合成为国内外民间歌舞乐鉴赏。
通过欣赏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舞蹈、器乐作品,使学生在认识不同民族民歌乐曲的同时,还可了解国内外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锻炼了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以《蒙古族歌舞乐》一课为例本课是将湘版《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一部分少数民族音乐中《辽阔的草原》与《音乐与舞蹈》第二单元第二部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骏马雄鹰——蒙古族舞蹈》两课内容相结合围绕蒙古族特有的民歌演唱形式、典型器乐和舞蹈实践三部分进行《骏马雄鹰——蒙古族舞蹈》一课,教材中使用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为舞蹈音乐,介绍蒙古族舞蹈中的手位、脚位动作和基本舞姿,欣赏素材使用了莫德格玛表演的《盅碗舞》和巴图表演的《鹰》笔者将教材内容中的基本动作元素进行提炼,在音乐常规课上只进行肩部和手臂动作的教学,结合蒙古族民歌和乐曲,形成了一节动静结合、实践与欣赏并行的蒙古族艺术欣赏课《蒙古族歌舞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和音频播放,让学生聆听蒙古族民歌,感受长调与呼麦的独特演唱方式 2.通过讲授和视频播放,让学生观察蒙古族器乐演奏,能够辨听马头琴音色和演奏技法3.通过教师示范和师生互动,让学生掌握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使学生在实践和欣赏中感受蒙古族舞蹈的魅力。
教学重点:认识蒙古族特有呼麦和长调民歌表演类型、马头琴的特有音色和蒙古族肩部舞蹈动作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班级同学展示马头琴演奏2.鉴赏新授:(1)介绍马头琴的构造和演奏技法,并与大提琴对比播放大提琴版和马头琴版的《鸿雁》,让学生区别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在音色和旋律演绎上的区别2)播放长调和呼麦的表演视频,教师介绍长调和呼麦演唱的独特之处,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同时发出两个音域的声音3)教师展示四个八拍蒙古族舞蹈动作,师生共同讨论:在蒙古族舞蹈中,哪些身体部位的动作最为丰富,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元素与游牧生活习性有关4)将四种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耸肩、上下硬肩、前后硬肩、笑肩),以示范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的肩部灵活性再配以蒙古族短调民歌《酒歌》伴奏,分组进行展示3.总结:播放2011年春晚节目《吉祥颂》,师生再次回味蒙古族歌舞乐课后总结:本课通过对蒙古族民歌、乐曲、舞蹈的学习与欣赏,让学生感受了“马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对艺术的影响特别是舞蹈部分以肩部动作为例,向学生呈现了蒙古族在骑马过程中上身的基本体态授课过程中,通过看、听、做的方式,让学生多感官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提升了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
2. 舞蹈和舞劇作品鉴赏课在湘版《音乐与舞蹈》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舞蹈作品鉴赏内容特别是第一单元——舞蹈的魅力,从独舞、双人舞,到三人舞、群舞再到舞剧,都以作品鉴赏为主,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外舞蹈作品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其中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的作品大部分是以我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为主,如《春江花月夜》《海浪》《牛背摇篮》《走跑跳》等舞剧部分则是以国外经典作品《天鹅湖》为主要鉴赏内容,延伸出舞剧和芭蕾舞的发展及20世纪传入中国后的中西合璧剧作,如《红色娘子军》《丝路花雨》等《天鹅湖》是由19世纪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曲,佩蒂帕和伊万诺夫编导的四幕舞剧,是世界四大经典芭蕾舞剧之一从舞剧编排来看,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以及古典芭蕾双人舞程式等各种舞蹈形式的运用,完备了古典芭蕾舞剧的结构构成,也为后世交响化舞剧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因此,欣赏《天鹅湖》,对于学生认识舞蹈形式是再好不过的素材了于是,笔者将舞剧中的经典舞段提炼整合,形成一节面向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综合型《天鹅湖》鉴赏课《舞剧赏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舞剧第二幕中的独舞、双人舞、群舞的片段,了解《天鹅湖》中的主要舞蹈表现形式。
2.通过欣赏第三幕舞剧片段和实践舞剧中简单舞蹈动作,认识波兰玛祖卡舞和西班牙舞蹈风格及舞剧中哑剧的运用教学重点:感受中西舞蹈审美的差异和多样性,并对舞剧《天鹅湖》欣赏产生兴趣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播放《天鹅湖》第二幕中经典片段《四小天鹅》,呈现本课主题2.深入展开;(1)介绍舞剧剧情及主创人员2)舞剧中会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呈现角色性格和剧情独舞等同于话剧中的独白,播放第二幕奥杰塔的独舞片段;双人舞如同对话,播放第二幕王子与奥杰塔的双人舞;群舞多用于渲染和烘托舞台氛围,播放第二幕群舞片段3)舞剧中也会使用不同的舞种以丰富舞蹈语汇播放第三幕西班牙舞和玛祖卡舞片段,并讨论两种民间舞的风格特点,让学生模仿动作4)为了更直观地描述剧情,现代舞剧中会借鉴哑剧中的动作以“你、我、看见、喜欢、跳舞”等词语为例教授动作,学生模仿,师生互动3.实践:播放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表演的《天鹅湖》第二幕,王子与奥杰塔初见面对话的舞段让学生试着翻译动作表现的具体内容4.总结:播放舞剧演员谢幕片段,导出舞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励志内涵课后总结:本节课按照音乐与舞蹈课程标准,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将舞剧《天鹅湖》的经典片段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特征。
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参与互动,以简单的、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用肢体动作表达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舞蹈语言的理解能力二)舞蹈团专业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校以舞蹈团的形式,面向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有舞蹈基础、热爱舞蹈的学生开设了“舞蹈表演”选择性必修课程每周至少一次上课时间,每次上课时长保证至少两个小时学生完成每学期的18课时学习,并积极参与到舞蹈团的演出活动中即可修得相应学分课程设置考虑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生舞蹈学习程度和地域民族特色,以基本功训练、校本蒙古族舞蹈和参赛舞蹈作品编创三部分内容进行教学1.基本功训练软开度方面,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水平,软开度方面有不同的训练目标舞蹈特长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掌握下腰、横叉竖叉、前旁后抱腿等软度动作的前提下,学习技术技巧如大跳、平转、原地吸腿转、踏步翻身等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以热身活动为主,以合理安全为原则,循序渐进,针对前旁后腿、横叉竖叉、肩膀、腰等进行软开度训练舞蹈能力方面,以两种形式进行把上古典舞基础训练,是笔者根据学生舞蹈程度自编“活动、擦地、蹲、小踢腿、腰、单腿蹲、大踢腿”的组合练习;把下古典舞身韵,使用了北京舞蹈学院王伟教授主创的“身韵巡礼”教材,“手之语、旁提漫步、风火轮、云间转腰”等组合。
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需将动作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