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辛弃疾南归前期词的创作【文化研究论文】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2.50KB
约20页
文档ID:204293740
论辛弃疾南归前期词的创作【文化研究论文】_第1页
1/20

文化硏究论文•论辛弃疾南归前期词的创作【内容提耍】历来硏治辛词者,对辛弃疾南归后词的创作的发展变化,较少注意实则辛氏南 归后,以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落职退居为界,词的创作也明显地可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前期词作多写其南渡之初的复杂心态和身世之感,手法多用比兴,词 风兼具深婉细约和清疏刚健之美,而后期则直以词为陶写之具,无施不可,沉郁 顿挫,雄奇悲怆简单地以“豪放”或以词备众休论辛词,既不符合辛词创作发 展的实际,也难以涵盖辛词的主要风格关键词】辛弃疾前期词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似乎从一 开始就站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因为现存的六百二十多首辛词,无例外 地都是他南归以后的作品其实,辛词的创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在其南归 前既已植下了深厚的艺术创作根柢①,而在其南归后也曾经力过一个发展变化 的过程细心寻绎这一过程,我们会发现,辛弃疾南归后的词作,以宋孝宗淳熙 八年(1181)为界限,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虽然前期词作的数量只是后期 的六分之一强燃而其时间跨度却与后期大约相当它既是辛词创作发展的一个 重要阶段,与后期词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在内容和手法、技巧与风格等方面, 显示出与后期辛词的差异。

关于辛弃疾南归后期的词作,我们将另文讨论,这里 拟就其前期词作略作探讨辛弃疾自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宋廷后,官职不断有所升迁宋孝宗 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行狱,此后则大致辗转于江西、两湖安 抚使、转运使之任,直至淳熙八年(1181)十一月被弹劾落职在这一长达近二 十年的时期中,他恪尽职守,不断展现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并逐渐为宋孝宗 和宰执大臣所了解和认可,但他刚强果毅的思想品格和处事作风与南宋颓靡不振 的政风、士风不断产生矛盾冲突,他不能忘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愿望,利用多种 机会,提出恢复方略,但其自北归南的身份终与多士有隔阂,其恢复之志也难以 为多数人所理解,乃至屡遭谗言蜚语、猜疑诋毁和滨斥排挤这就使得辛弃疾南 归前期的词作,具有十分复杂的思想情感内涵辛弃疾在率部南归后的十数年111,虽则宋孝宗还并未因隆兴北伐的失利而完全放 弃收复之志,但新环境却使辛弃疾自此儿乎已不再可能驰骋疆场,直接参与他早 年就曾苦苦为之谋划、奋斗的恢复事业,隆兴和议以后大致又趋于沉寂的南宋政 局,尤不能不给辛弃疾的心头蒙上一层浓重的阴云他深恐朝廷以一小胜负而屈 己求和,就此放弃恢复大业,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深深忧虑。

而这种忧虑, 也时时表现于辛弃疾此一时期词的创作中在现存的六百多首辛词中,扌居邓广铭先生考证,以词人南渡之初写于江阴签判任 上的〔汉宫春〕《立春日》一首作年最早词曰: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米斗今 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 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坏?生怕见花开 花落,朝來寒雁先还西园”本是三国曹魏n寸期邺下的名园‘此处当指词人在故乡济南的寓所由春 来想到故园的燕子要还巢了,而自己仍“客”居江南,反不如塞雁;南归后要成 就一番事业,自当有许多事要做,但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却存在许多未知数在这 种矛盾的心态下,立春给词人所带来的,便似乎并非都是蓬勃的生机,满怀的希 望,而就中更交织着光阴往苒、青春将逝的忧愁,流露出对故园难归和恢复难期 的隐忧乾道八年(1172),距上词写作约十一年,时任滁州知州的词人在〔木兰花慢〕《滁州送范悴》中写道: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 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晩纯餉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 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 酒只依 然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送别之外,竟开始叹老嗟卑,而其时词人不过是刚过了而立之年可见其十数年 来,愁肠依旧,并无改观词人在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中不断地抒发愁情,乂常把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愁”,戏称为“闲愁”我们看他的〔满江红〕《暮春》:家住江南,乂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 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 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 层楼,平芜碧此词写伤春、念远,似乎轻婉平淡,不着痕迹然据邓广铭先生考订,这是辛弃 疾南归后可考作年的第二首词,写于降兴二年(1164),也就是南宋降兴北伐失 败后次年春所作,其词意也就耐人寻味了再联系到多年后辛弃疾所云:“ 之兵不战自溃者,盖自李显忠符离之役始百年以来,父以诏子,子以授孙,虽 尽傷之不为哀止② 可以推知,这次失败对怀抱恢复之志南归的辛弃疾的打 击,在当吋是相当之大的因而词人在作品中所抒发的伤春、念远之情的深层涵 义,实是对隆兴北伐失利的惋惜和对恢复前景的深深的忧虑,这与他当日虽所处 地位低下却仍要萦心恢复的心态是完全吻合的。

其实,辛弃疾不但于南归之初地位低下时要萦心恢复,而且在乾道四年(1168) 官建康府通判以后,即在其仕进已相当顺利的情况下,仍旧不断地在词中抒发着 这种“闲愁”,只不过这种“闲愁”较之此前,内涵更为复杂罢了这仍应从辛弃疾的南归说起宋室南渡以后自北归南的文官、武将与百姓等甚多,以至于成为宋、金长期对峙 局面下南北政权处理相互关系的一个很敏感的问题③,而宋高宗绍兴未金海陵 王完颜亮南侵之际,与辛弃疾先后南归的官吏、士大夫也不在少数像范邦彦、 王友直、王任、王世隆、贾瑞等,皆是其例当时,对这些舍北方政权而归宋的 人士,有一些专门的称呼南宋赵升《朝野类要》卷三曰:“归正,谓原系本朝 州军人,因陷蕃后来归本朝;……归朝,谓元系燕山府等路州军人归本朝者;忠义 人,谓元系诸军人,见在本朝界内或在蕃地,心怀忠义、一时立功者④归 正人、归朝人、忠义人,又统称归正人这种标志人物身份的称谓不但带有一定 的轻视意味,而且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对他们的使用也往往是与其他人区别对 待的如归正的官员一般只允许添差某官,而不厘务差遣,即只给一个闲散的官 职而无实权如举城南归的范邦彦,本当超授,也只是被任为添差湖州长兴丞的 闲职。

王友直率军南归,亦仅授复州(今湖北天门)防御使同样,辛弃疾南归 之初被授以江阴签判,也很正常,只是石来他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识见和实际 才能,逐渐为宋孝宗和执政大臣虞允文等所赏识,遂成为一方帅臣以至牟 很 感慨地将他与范邦彦相比,谓范“与辛公弃疾先后来归,忠义相知,辛公遂婿于 公公当审吋,陈公俊卿、王公炎皆知公,而公老矣,不果用,赍志以殁辛公 声名日起,入则导密旨,出则跻执撰、领帅垣呜呼,公之不遇,命也”⑤ 归正人是宋、金长期对峙局面下的产物靖康之难以后,宋朝的许多命官、士大 夫及百姓,迫于情势,不得不降金者甚众,然其后又有不少人想方设法渡淮过江, 归附南宋政权宋高宗绍兴中、绍兴末和宋宁宗开禧初宋、金战争期间,更有大 批士人自北南来他们南归的动机,多半是出于对宋廷的拥戴和对国家的眷恋, 山于受儒家夷夏之辨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熏陶,出丁•对金统治者民族歧视和残酷 压榨政策的不满和逃避这些人南归后,在抗金复、从事生产和保存、传播中 原文献等方面,均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努力和贡献⑥然而,归正人在南渡后, 其为宋廷之所拒、纳和南归后的境遇以及所发挥作用的大小,乂往往随着宋、金 战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当宋、金矛盾激化,对抗加剧,宋廷需要这批人抵御金 兵,或形势对宋有利,恢复呼声高涨之时,宋廷对归正人就多能以优容为主⑦ 如果宋廷内部和议占据上风时,则又有遣返归正人的作法。

而在政治上对归正人 的种种防范、约束和限制措施,更是一直都有的,甚至出于划疆自保和狭隘心理 的猜忌与迫害,也时有发生如宋高宗建炎二年七月,曾“诏郡发归朝官赴行在 时所在多囚禁归朝官,有疑则加残害,一郡戮至千百人上悯之,故有是命”⑧ 范成大也曾向朝廷呼吁:“乞除’归明、归正人’,以示一家⑨然“有疑 则加残害”,足可见其对归正人猜忌之甚当然,归正人本身的成分也相当复杂, 且不同时期亦有变化,此处非能详论,然有一点恐怕没有疑问,那就是归正人不 但在政治生活111受到许多有形的约束和限制,而且他们在心理上也承受着来自朝 野的许多无形的歧视对于辛弃疾来说,他可以凭着自己的才力在仕途上不断有所升迁,但是,他却难 以改变自己归正人的特殊身份他可以恪守职责,尽其心力,所至多有政绩,却 未必能让宋廷将其完全视为“一家”人;他可以怀抱恢复大志,并终生为之奋斗、 绝无怨悔,然而却又难以超越他所生活的那个悲剧的吋代,难以以一人之力改变 当日朝野上下因循保守的政风、士风,难以完全摆脫来自不同方面或隐或显的不 理解、轻视、谗毁与排斥总之,以其归正人的身份,不被视为一家,不合于当 日政风、士风,甚而横遭诋毁与沮抑,却仍旧不肯放弃收复中原的政治理想和愿 望,仍要忧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这就使得辛弃疾乾道四年以后的词作中 不但依然“闲愁”不断,而且较之此前,更多了一层身世之感,多了一种忧谗畏 讥的复杂内涵。

乾道四、五年间,辛弃疾官建康通判时曾作冇〔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 守致道》一词词中写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 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 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 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史致道即史正志,此人政治上虽颇有投机之嫌,然此时却是建康知府并兼江东安 抚使、沿江水军制置使、行宫留守等数职在身的方面人臣,而建康是进图中原退 保江浙的军事耍地,处在这样一个重耍的职位上,无论是朝廷任命的动机还是一 般官员、士人对他的期望,无疑都是希望他能够有所作为的⑩所以,辛弃疾 在写赠史正志的词中,不但一再地劝勉和称扬其“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 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秋岁〕《金陵寿史帅致道,时有版筑役》),而且也会时而吐露自己的 心迹在这首登临怀古的词作中便是如此赏心亭本为建康一游览胜地,然辛弃 疾登楼所见、所感却是满目衰景和兴亡之叹,尤其値得注意的是,下片对东晋谢 安的追怀,并非江左风流宰相的潇洒,而是其晩年的忠信见疑。

何以会如此呢? 据邓广铭先生考证,淳熙元年,时任滁州知艸的辛弃疾,曾让他的朋友周孚代他 给新任建康留守叶衡写过一信,信中写道:“自惟菅蒯,尝侍门墙,拯困扶危, 韬瑕匿垢,不敢忘提耳之诲,何以报沦肌之恩兹以卑身,复托大府,虽循墙以 省,昔虞三虎之疑;然引袖自怜,今有二天之覆伫待荧煌之坐,少陈危苦之辞 11这段忆及乾道中任职建康通判经历的话,无疑透露出辛弃疾当日处境并不很 愉快的一面故而词中之写谢安,实是借古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谢安风 流”,尙遭谗言,这对自北归南的词人来说,自然可引以自解;不过谢安毕竟曾 遣兵抵御前秦苻坚,为东晋的偏安,立过大功,而词人收复中原的政治理想和抱 负既无人理解、无从实现,一些无端的谗毁排斥又不能幸免,则何能不为之深慨 辛弃疾还有一首很著名的词〔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 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见 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 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论者多引辛弃疾同年所作《论盗贼札子》中的一段话释之,曰:“臣孤危一身久 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