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33KB
约5页
文档ID:13922856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_第1页
1/5

1明朝《通臂拳谱》探秘笔者从朋友处得到一本《通臂拳谱》 ,细读之下颇有收获,发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拳学史料此《通臂拳谱》乃明末周全所作怀庆府人氏周在《通臂拳自叙》中写到:“ 大明崇祯岁次甲申仲春上浣之吉,大梁后学周全淮颖甫书于育英斋:至今二十余载,稿换数次,创为此谱,大清康熙岁次乙巳孟秋之吉重书 ”即说拳谱初稿于崇祯甲申年(1644 年) ,数易其稿,完稿于康熙乙巳即康熙四年(1665 年),前后跨度二十二年,时值明末清初,初创于明代,定稿于清初周全谱中交待通臂拳乃始师董成得自于山中通臂老猿仙,故取拳名为“ 通臂 ”,至周全已是六传对于此谱的真伪,张全海先生曾从文字上考证确为明末清初的作品,如文中有几处用字有避明朝讳字的痕迹,如避明熹宗“由” 字代以“繇”,且避康熙帝玄烨讳字 “玄”(玄字缺笔),而又不避雍正帝的讳字 “祯”以及乾隆帝弘历的讳字“ 弘” 见张全海文 《初考 》)《自叙》中还提到周全本人曾研习过的拳法有:太祖关东行拳、南唐二十四腿、叶家炮拳、周家斜踢、沙家猾拳、温家架势、刘聚短打、绵张短打等,这些都是在明代流行的拳法通臂拳历史悠久,但是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却很少,现在的通背(臂)拳资料多是后世整理的资料,对于历史起源等讲述多模糊不清,像这样作于明代的拳谱,对于历史研究等会有极高的价值。

   通背还是通臂   通背( 臂)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京津、关东等地广泛流传那么,到底是“ 通背”还是“通臂”呢?在民间多使用“通臂” ,在 1983 年国家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时是统一将“通臂” 全部写成了“通背” ,至于“ 通备”则是武术家马凤图将戳脚、翻子、披挂、八极、通臂等多个拳种综合的混合称谓,表达了马先生“通神达化,体用兼备”的武学思想 通臂拳的起源大都和“通臂猿猴” 有关,是不是得自猿仙的传授实难证实,但古人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是从通臂猿的身上吸取了灵感是毫无疑问的通臂猿两臂长而有力,传说通臂猿的两臂相通,串通如一,可任意伸缩长短,这也正是通臂拳所要求证的功能和境地拳名通臂,其所追求目标显而易见后来传人又依据“力由背发,始由足,贯于背”之原理称之为通背,通即通达之意,背乃人之脊背见修剑痴修订《五行通背拳谱》)传统上多写成“ 通臂” ,国家为了统一才写成 “通背”,所以现在 “通臂”和“ 通背”做通用然查古籍并无“通背拳 ”的写法,例如明 《通臂拳谱》 、清黄百家 《内家拳法》中皆为“通臂”,少林寺的拳谱中也为“ 通臂 ”,另在博爱唐村发现的 《李氏家谱》中也记载是“通臂功”,可见原貌如此。

武术发力讲究整劲,劲整则需要浑然而动,一动无不动,周身一体,发力时势必两臂同动,前后对争, “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 《内家拳法 》中日:“通臂,长拳也 ”即是说使两臂贯通可以使拳攻击加长这正是“通臂” 的真义,通臂猿猴的天性但是很多人把这句话看做是名词的解释,而不曾认识到他的技术层面和具体内涵,落于名相而通背的命名,正和太极拳“ 力发于脊” 的理论相同脊椎贯穿上下,形成了人体五弓中的主弓——身弓,脊背能够贯通成为一块,则具备了武术发力的要素通臂和通背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武术的窍道,都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武术的本质在练功的过程中,练习者对于“通背”和“通臂”都会有不同的体证和感悟一般是求通臂而得通背,先通背而后通臂   明《通臂拳谱》技术体系   《通臂拳谱》分三部分内容,一为拳法,包括六路和变拳十款;二为冷兵,包括长兵、短兵以及贴身寸兵等;三为内功心法和药方 拳法六路和变拳十款是通臂拳的主体内容六路又细分为母法、护法和破法,以及破2中护、破中破和截法其中六路母法和六路护法有详细的动作解说,六路母法分别为:第一路双手闭单拳、第二路二路钻、第三路佚名、第四路左穿颏、第五路通袖、第六路虎坐穿膝。

拳谱中有“ 名堂” 一词,在此处做 “名称、名目”解,名堂亦写成“ 明堂”,典出唐时刘允沦之《明堂赋》 现代通背拳中还有一套明堂拳,这套明堂拳是祁氏通背第二代传人李忠向一位韩姓老道学来的,在传统相学里面称鼻子为明堂,以其位居脸部正中命名六路破法和六路破中护法只写了总诀,六路破法包括:第一路玉女穿梭、第二路单凤打耳、第三路拨叶寻桃、第四路立犁提、第五路刘海戏蟾、第六路里搂外上似旋风:六路破中破和六路截法只列了拳势目录 变拳十款分为:一贿、二进、三走、四扣、五开、六靠、七要、八揽、九踩、十问贿即守法,以静待动之意前后左右各六,共二十四贿进即进攻,分为六路总进和七十二奇进(实为七十四进) 在此部分,作者着重图谱详解了十三势, “予将护破内选择一十三势以示来兹” ,并有《通臂行拳十三势歌 》一首十三势为:顺步单撒胫势、白猿双抱树势、白猿单抱树势、行者扳高崖势、月下偷桃势、执法观山势、迎风铁扇势、刘海戏蟾势、白猿献果势、狮子抱球势、力大千斤照势、白鹅晾翅势、駈骝操马势以及子路拱立势 走即步法,指出步法的重要性“手上功夫一年而步法倍之” 有单插花、双插花、倒插花、八揽步、卒路步涵盖了前、后、左、右、中五种形式。

寸步、垫步、过步、践步等类型扣法即擒拿,是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共有六扣三十六拿开法即解脱之法,即有揭法、颚法、提法、剪法、扭法、纽法、崩法、磕法、撑法、展法十种 靠即跌法,分为六靠,每靠三式,即古之沾衣十八跌六靠为:雄靠、威靠、裹靠、冲靠、挨靠、伏靠要即七个要点对应人身上、下、左、右、中、前、后七道关隘,是“拳中拔选精微之极之着 ”揽法是纵横接击之法,能以柔克刚踩法即腿法,介绍了九种:迎踩、硬踩、截踩、弹踩、通踩、蹁踩、软踩、踹躁、蹚蹴问法是论拳通变,通过师徒问答展示百问百答的雄略之才 拳械部分包括样式图和部分动作谱即有七寸金、明机、魏华棒、通臂子、藏机、铧锅挝、枣穰槊、檐枪、宣府双刀、金家小枪共十种多为贴身短兵,方便实用,二三尺的短兵上都设有绳套,以防脱手谱有枣穰槊六路母法、魏华棒前六路谱、汉室五门单刀谱、宣府双刀谱、金家小枪谱(九路)等金家小枪“ 长一丈二尺九尺亦可” ,从其枪谱来看正是六合枪的演变古代六合枪是大枪历代都称作“丈八” 长枪,而此谱中丈二长的枪被称为小枪,枪法后来在民间传播,尺寸有所缩短, 《通臂拳谱》中记载了这一现象 第三部分《演重手法说》因原本缺失,已无法看到其内容。

仅由目录可知包含有“行功十段锦”以及 “授射心法 ”等等   是否通臂同门   现代通背(臂) 拳的流派很多,如:白猿通背、祁氏通背、五行通背、洪洞通背、两翼通背、五猴通背、六合通背、少林通背、猿仙通背、合一通背、二郎通臂等那么,这么多种的通背名称的拳种有没有关系?抑或是名称上的巧合呢? 从内容体系和风格特点上看,各种通背的确大相径庭理论上也有诸多不同,很多学者包括传人都认为各成系统,没有关系但是,各“通背” 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相通之处,例如起源都和猿猴相关,统称通臂门或白猿门,白猿通臂传说是白猿公所传,祁家通臂早亦称为通臂猿猴拳,或称祁家通背猿拳门两翼通背又称为两曦猿拳,少林寺的拳谱中有“通臂者,猿拳也 ”之说,明 《通臂拳谱》也明确说明拳术得自于山中猿仙也称为通臂猿拳由此也可见,此拳的确切命名应该是“通臂拳” ,因为民国时通臂拳大家修剑痴先生借鉴了太极拳的理论,由“ 力由背发 ”之意而写成通背,后来国家的统一定名也受此影响 清黄百家《内家拳法》中记载了内家拳的体系,其主体包括六路和十段锦,无独有偶,明《通臂拳谱》中所载的技术体系也是以六路和十段锦为基本内容,因此黄百家记述的3“佑神通臂”极有可能和《 通臂拳谱》中董成的通臂猿拳相同。

六路在通臂拳体系中一直占重要地位,现代通背套路中有六路总手,五行通背中也有六路站状和六路行状等 《通臂拳谱》中六路母法每路四招,共计二十四着,使人惊奇的是,现代通背(臂)拳中也都明显留有二十四势的痕迹,白猿通背拳即以二十四势为主(包括四大名山、八手连拳、十二连炮),诀日 “心猿心意与心极,二十四势藏妙意 ”,通背串珠也为六趟二十四手,老祁派有通背二十四势单操,也是六趟二十四手,流传在沧州的通臂拳又称之为通臂二十四势《通臂拳谱》中记录了手法共计三十六手,巧合的是, 《内家拳法》中记录了三十五手《通臂拳谱》中有三十六手、七十二进,而祁家通臂恰巧也分成三十六手、七十二散传《通臂拳谱》记载了正拳总目一百单八着祁家通臂三十六手、七十二散传合计一百单八势操手,洪洞通背同样是称一百零八势,焦作猿仙通背也是称一百零八势白猿通臂又有行拳的说法,武田熙在《通背拳法》中写到“清真教人练通背门者称行门、行拳” ,即是说牛街回族将通臂称作行拳,例如其中有通背行拳二十四手,无独有偶, 《通臂拳谱》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有《通臂行拳十三势歌》一首, 《行拳预识箴》一首 《通臂拳谱》中有“变拳十款”,即是把全部武学的内容概括为十类来阐述。

猿仙通背也有此十款,历代相传视为核心,尤其是其“ 十开法 ”和“六靠十八跌”和《 通臂拳谱》中所载完全相同在《通臂拳谱》中所记载的拳式如“靠肘” 、 “切肩”、 “劈山” 、 “攒掌”、 “抹眉” 、 “吊手”等依然是现代通背拳中的标志性动作 读者也许会说,且慢,仅仅比较这些数字是不是太牵强了呢?那么,偶然之中有没有必然存在呢? 一项技术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差异,更何况武术本身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但是一般来说无论内容错乱了多少,名字也不会出错何况其间还会有很多有意的改变正如“ 六合枪 ”,流传了一千年依然是老名字,但是看看各家的内容,可谓是千差万别但是,差别再大,同门的痕迹依然历历可见   也说内家拳法   清内家拳传人黄百家的《内家拳法》中有:“佑神通臂为最高” ,可见,通臂拳和内家拳的确大有渊源依据清初史学家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的记载,内家拳源于宋张三峰张三峰始学于少林,得其精微奥诣,复从而翻之,另创内家一派张三峰拳法后传至关中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在浙江的一支,明嘉靖年间张松溪为最(据《宁波府志》记载:张师为孙十三老,远承宋之张三峰),张传四明叶近泉,叶传单思南,单传王征南(见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

王征南传黄百家,黄百家将其秘传歌诀,诠加注释,著成《内家拳法》 近代乃有把太极拳说为明张三丰所创,并把张三丰混同于宋之张三峰,于是太极拳也就等同于内家拳的说法 黄百家《内家拳法》和明《通臂拳谱》都同样以六路和十段锦为主,这是二者有渊源的铁证请看《通臂拳谱》中的动作描述:“以右手当先,左手列于左乳之上,前手阳而后手阴,前手与腮相平,将后肘一拽,前手一撩,着名撩颏 ”这就是两臂贯通,前击后拽的发力方式两臂贯通对争还可以明显增加击打距离,所以《内家拳法》中说:“通臂,长拳也 ”而今 “探肩长臂、放长击远 ”几乎成了通背拳的标志特征再看黄百家对于其“六路”的诠释: “右手先阴出长拳,左手伏乳左手从右拳下亦出长拳,右手伏乳,共四长拳足连枝,随长拳微搓挪左右凡长拳俱要对直手背,向内向外者即病法中戳拳 ”两者的动作描述何其相似乃尔,不仅如此,直到今天通背拳的动作还是如此这般 《内家拳法》中还有若干名色和《通臂拳谱》相同,如“迎风铁扇” 、 “分心十字”、 “舜子投井”、 “猿猴献果”等可见,黄百家所说的“佑神通臂 ”的确应是通臂猿拳那么,内家拳就是通臂拳吗? 或许还不能如此简单对等早有研究者指出, 《内家拳法》中“ 虎抱头”和“四把腰”是否和心意六合拳有关呢 ?内家拳是宋代武当丹士张三峰所创,是他先学少林功夫,而后综合所学,归纳出新的结果,所以内家拳必然包含多种拳法的元素。

从内家拳和4通臂拳的对比中可见,通臂拳应在内家拳中占重要位置 《少林衣钵真传》(清代伪书,螳螂门所作)中的一句话可以为其做精辟概括:“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臂为母 ”即是说有很多内容是来自于通臂的体系或者吸取了通臂劲的内涵任何一个拳种都不是独自生成的,对外门拳种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