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修改后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28MB
约85页
文档ID:49111910
修改后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_第1页
1/85

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内容•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技术差距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偏好相似理论 • 存在性理论 • 人力资本说 •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1、“里昂惕夫”之谜显示了传统国际贸易理 论的局限性 • 2、1960S以来,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 易量大大增加,“北北”贸易大大超过“南南 ”贸易 • 3、同类产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品)之间的 贸易量大大增加新国际贸易理论假设条件的变化• 传统的2×2×2贸易模型过于简单化,新贸易 理论改为J×N×M模型 • 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 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后 • 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国在获得生产 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 国贸学院 李丽第一节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对于某一产品, 生产规模的扩大(所有投入的平衡增长) 能带来平均成本的下降,就存在规模经 济,或称规模报酬递增 1985年,克鲁格曼和另一位经济学家合 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一书中首 次提出了规模报酬递增理论规模经济(scale of economies)保罗·克鲁格曼(1953-)• 美国经济学家,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 经济活动。

• 197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 1979年,一夜成名一篇关于垄断竞争贸易方面 的论文在国民经济研究局的暑期研计会上 • 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 • 1992为克林顿总统选举助选 • 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经 济学教授国贸学院 李丽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只要有规模经济存在,即使两个国家 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相同,也可以发生 国际分工 与贸易一国在生产规模较大 的产品生产和贸易上具有比较优势内部 规模 经济指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 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外部 规模 经济指单个厂商从整个厂商或行业以 外获得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平均 成本的降低规 模 经 济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贸学院 李丽规模经济• 有10家厂商、每家生产100件,总产量1000 –1.如行业扩张1倍,厂商数为20,但每家仍生产100, 若效率↑,则外部规模经济;特点为地理集中:华尔街--金融机构集中硅谷--计算机信息产业集中好莱坞--娱乐业中心好吃街--餐饮业集中美国的大学城温州的打火机县、纽扣县、中关村电脑 城 –2.单个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每家生产200件,若单位成 本↓,则内部规模经济• 下述例子中,显示出的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 规模经济? 1、美国印第安纳州艾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生产了美 国大多数的管乐器 2、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本田车要么是从日本进口的, 要么是在俄亥俄州的玛丽斯维尔生产的 3、欧洲惟一的大型客机生产商—空中客车公司的所 有飞机都在法国土鲁斯组装 4、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特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业 中心假定A 、B两国在要素禀赋、技术水平、消 费偏好、经济的绝对规模都完全相同。

ABFB‘CC0CIC2CIC1EQx2Qx1Qy1Qy2温州打火机• 1980年代中后期,金属打火机最大的产地在日本, 零售价至少两三百元人民币,属于海外探亲的温州人带回 来的稀罕物 • 到1980年代末,小小的温州已经拥有500多家金属打 火机厂同时,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大大小小的配件 厂迅速串珠成链,温州市区的信河街成了世界有名的“火 机配件一条街”1999年,温州金属打火机的年产量达到 1亿只,其中70%以上出口,占据全球70%的份额 • 2001年前后,打火机成为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 量超过5.5亿只,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80%的份额• 这个产业在温州诞生不到20年,就取代了当 时金属打火机的世界生产基地:日本、韩国和中 国台湾 •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1990年代中期,日 本打火机生产商组团到温州,考察后他们终于承 认自己毫无还手之力:一只电子点火器,进口单 价至少4元,温州人自己做,一开始是1-2元,形 成大规模生产后只要0.1-0.3元;密封圈,进口的 0.2元,而温州产的从0.05元降到0.005元为降 低成本,一些厂家甚至直接将零配件拼装组合生 产,把价格缩减到近1/30。

理论价值• 将规模经济因素引入国际贸易 • 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形成的原因 • 揭示当代国际贸易利益又一大重要来源 • 但主要从美国的角度来阐述理论,没有站 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去阐述贸易现象 • 对于政府选择扶持产业的方面缺少客观的 评价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迈凯利: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呈现明显 的相似性,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巴拉萨:欧共体制成品贸易的增长大部分是产业内 贸易 考基玛:高度发达的、类似的工业国之间横向制成品 贸易增长迅速70年代,经济学家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产 品结构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 贸易两大类一、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 ⒈主要论点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的60、70年代,国际 贸易呈现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型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明显的 相似性,即高度发达的、类似的工业国之间的贸 易中,横向制成品的贸易增长快速,而大多数发 展中国家的贸易则相反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利用规模经济三、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 1、 产业内贸易——相似的或相同的产业内相似产品的交换贸易。

反映一国的竞争优势 2、 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完全不同的产品交换,反映一国 的静态比较优势类别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贸易商品来源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 的工业国家同种或相近经济发 展水平的工业国家适用的理论基础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生产函数特点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消费者偏好同质商品异质商品贸易利益来源生产要素比较优势 的利用产品的差异性和规 模报酬递增二、理论解释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及制 约因素复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作出解释: ⒈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垂直差别与水 平差别)每个产业部门内部,因为产品 的质量、性能、规格、设计、装 潢等各不相同,形成无数有差别 的产品系列而各国为获得规模报酬,都 只能生产某些差别化的产品由 于消费的多样化,造成需求也多 样化,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⒉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有外部与内部规模经济的分类,而 开展内部规模经济将导致垄断、寡占、独占等形式 的不完全竞争不能取得比较优势的厂商将被淘汰,为取得 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各国只得专注于某些产业的 某些差别化产品的生产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各国就要开展 产业内贸易若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越有 可能生产更多同类型的产品,产业内贸易量将会增 长。

⒊ 经济发展水平(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生产供给与消 费需求方面都将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除在日本本土的5个研发机构外,丰田 还在海外设有8个研发中心,并通过与当地 的设计团队紧密合作,不断推陈出新,以 最快速度设计生产符合当地生活习惯和消 费习惯的汽车丰田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 区设有50个生产基地,仅在美国就有8个生 产基地和2个研发中心目前,在海外市场 销售的丰田汽车共有约70多款车型,在日 本国内市场约有60款车型 • 历经约10年的发展 后,2000年雷克萨斯 车总产量为26万辆, 仅在美国就销售了 21.1万辆,这个成绩 也使得雷克萨斯在美 国高档车销售排名第 一,超越了奔驰和宝 马,并且连续数年被 汽车权威统计机构JD POWER评为全球汽车质 量最佳的车型到了2002年,丰田 推出了旗下的另一个子 品牌--Scion(赛昂) ,Scion是以美国年青 人为消费群体的汽车品 牌• 三、产业内贸易的特点B国 (资本丰裕)A国 (劳动丰裕)Y产业X产业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Ø产业间贸易建立在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 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而产业内贸易则以 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 Ø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凭借贸易前同种商 品的价格差来确定,而产业内贸易不可以 简单地凭贸易关同种商品的价格差来确定 贸易模式。

Ø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 国丰裕要素的报酬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 报酬,而产业内贸易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 的,所有要素都可以从中受益 Ø从产业间贸易来看,要素流动在一定程度 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但从产业内贸易 角度来看,与要素流动是一种互补关系• 四、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 X-M • B=1.0- • X+M • 当某一产业产品X=M时,B=1 • 当某一产业仅有X或M时,B=0 • B 值越大,说明该产品产业内程度越高第三节 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 或称创新与模仿理论,由波斯纳于1961年提 出一、主要论点技术差距论主要内容技术的进步或创新,能使同等的生产要 素投入量获得更大的产出量,从而改变各国 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进而影响各国的比较 优势,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创新国取得技术优势创新国出口技术领先产品技术外流,他国模仿他国自行生产,创新国出口下降他国规模生产,创新国进口产品t0创新国生产和出口模仿国生产和出口T(时间)创新国生产创新国进口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t1t2t3需求时滞反应时滞掌握时滞模仿时滞模仿国生产国际贸易的可能概念 模仿时滞: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 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的时间差距。

反应时滞:从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到模仿国开始模仿其技术,生产这种 新产品的时间间隔概念 需求时滞:从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到模仿国开始进口这种新产品的时间间隔掌握时滞:模仿国开始生产创新国创 新的新产品,到生产能满足国内需求,并 开始出口这种新产品的时间间隔出口新产品技术合作等自行生产,减少进口技术差距消失创 新 国模 仿 国动态推理 第四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1966年提出, 该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 论之一 一、主要论点理论认为凡是制成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在 此期间,产品的创新国在开始时出口这种新产品 ,但随着产品技术的成熟与标准化,创新国逐渐 丧失优势,最后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纺织品是欧美最早向其他国家大宗输出的产品,二十世 纪初,洋布占领中国市场,挤垮了土布几十年后情况 则相反,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出口国变成了发展中国家, 尤其中国的纺织品,充满欧美市场,而欧美成了纺织品 的净进口国• 家用电器是另一个例子美国于1923年发明了第一台电 视机,但到了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国内连一台电视机都 不生产了,全部靠进口。

日本在六十年代后成为电视机 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九十年代以来,韩国和中国也逐 渐成为电视机的生产和出口国• 再比如汽车行业,美国是最早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国,现 在则大量进口日本汽车最近几年,韩国也成为重要的 汽车出口国了39日本韩韩国、中国台湾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80年代到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世界半导体工业领先地位的变化 (主要指产量的位次变化)全球第一大半 导体市场,占 全球市场份额 的四分之一强 中国21世纪00年代中期始创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新生期 ——成熟期——衰退期 又可细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 —让与期 二、理论的解释技术差距论只解释了技术差距为何会消失, 无法说明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构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论分析了在产品的发展变化 过程中,各国的贸易地位变化过程,从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