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作者 王开平文学艺术都要塑造形象,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 不是完整的戏剧动作和人物性格,而是一种意境——一种特 殊形态的文学形象它是文学作品中由对文学意象(审美物 象)的具体描写及其所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 籍的丰富情思所构成的艺术境界,是由特定的审美物象规范 指引而形成的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在艺术上已臻于完美成熟,充 分显示出中国诗歌的艺术特征,具有广阔深邃的意境美我 国古代的诗歌美学思想,一向强调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应《乐 记》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钟荣《诗品》说:“气之 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勰《文心雕 龙》说:“感物吟志,莫作自然凡此,都强调心物之间的 感应这里面,既注意到物,又注意到心,诗是心物交感的 艺术结晶唐人提出“境”或“意境”的命题,主张心物不 仅感应,而且交互融合,渗透,成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 界唐诗的美就在于它们有了这种艺术境界,有了意境文 学意境作为艺术作品所具备的一种高标准的美,它不仅应该 是情景交融,而且还有其特殊的本质,这就是“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唐代诗歌正充分 体现了这一特征,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境生象外"和意境的空间美。
在阅读唐诗时,使我们感到在作品有形的具体的描写之外, 会暗示、延伸出一个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它是在作品已经 描绘出来的审美物象指引下产生的,但又远远超过了审美物 象具体描写的范围刘禹锡用“境生于象外”“片言可以明 百意,坐役可以役万物”来概括意境这一突出特征他的几 首著名的七绝诗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乌衣巷》:“朱 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 常百姓家人事代谢,古今更迭在千头万绪的感兴和千 态万状的景物中,诗人突出了作为关键性景物的燕子燕子 飞来的时间是夕阳斜照,地点是野草生花的朱雀桥边,曾经 是六朝时代以门阀著称的豪门甲第,而今却已是寻常百姓人 家的住宅尽管过去飞过王谢堂前的燕子,不同于飞入百姓 家的燕子,但由于诗人通过想象而将其融成一体,她就成为 了饱经沧桑的最好见证尽管诗中没有一字一句点明题旨, 但兴废之感,苍茫之思,却隐隐可见杜甫也是一位创造诗歌意境的大师他在对现实生活进行心 理体验时,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由运动,通过自己的心灵把 众多的审美意象一一摄进诗章,物化在艺术的时空之中,这 众多的审美意象无不打上诗人情感的印痕,流淌着诗人的汩 汩情诗,这艺术时空显示出的高远深邃的境界,为人所难企 得。
杜甫的诗歌情景交融、意境浑穆,文与质、言与意,形 与神,情感的时间机制与意象的空间存在都达到高度有机的 融合诗人为创造出美的意境,对现实时空进行了高度提炼 和集中,舍弃那些与事物本质相对疏远的时空现象,而将那 些能充分显示事物本质的时空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和浓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诗人“取一于万”“收万于 一”的杰作,我们不仅可以从并列的画面中体验到艺术对比 的魅力,而且能够与诗歌内蕴着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产生共 鸣诗人通过这强烈的对比,深蓄着对不平社会“损不足” 的异化现象的抗议,并从中蒸发出自己美丑判断的独特意 蕴他的《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 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写了 杜甫与李龟年在两种不同的场合见面,前者是开元盛世时, 在东都多次相会,后者是天宝后经过安史之乱在江南见面, 东都是繁华的地方,江南有好风景,一般来说在这样的环境 里老朋友见面应当是很高兴的,如果光说在李范和崔涤故居 时常听他的音乐演奏,此时在江南又遇上他,这有什么意思 呢?其实这中间留一大段空白,有许多话没有说出即今昔 悬殊,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迁,而且这次见面又是在特定 的“落花时节。
因此,“风景不残”世事全非,社会雕敞衰 乱,身世飘零,尽隐含在不言之中,表面上看并无盛衰的描 写,实则诗的真正意境却在言外李白诗歌也深得“无言”美之真髓他的诗虽多通俗易懂, 但却含蓄不尽,意味深长,如《独漉篇》中写的“罗惟舒卷 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表面上是写一位闺中女 子,最初被人猜疑,终于真象大白其实这是诗人晚年从璘 蒙冤,因借此以表白自己忠心报国的哀曲的李白还有些诗, 看起来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其实都是有感而发,寄兴深远 的作品李白的绝句,更是如此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见眼前景,口 头语,而有弦外音,使入神远,太白有焉如《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 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通篇只叙事、写景,无一 句言情,可是读过之后,我们只觉得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别 情,就象滚滚江水一样奔流不尽舟影已经消失,只有长江 在极目处奔流天际的江水其实也不可能望见,但把友人带 往异地的滔滔大浪却在诗人脑中翻涌推而论之,天际滔滔 而去的江面上必有扁舟一叶,舟中友人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 目前,这里静穆无语,悄然无声,“孤帆”“远影”“碧空”“江 水”——这雄深壮阔的画面,蕴含着奇特的意境,惆怅别情 完全融合在这四面景物之中,造成浓烈的艺术氛围,激起读 者感情上的共鸣。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诗犹如电影中的空镜头,再现了琵琶女演奏琵琶和 自诉身世后,船里船外,寂然无声,主人客人心头压抑,沉 默无言的景况,我们仿佛能从中品味到诗人闻曲知情之后所 产生的怜人、自怜、回忆、思索乃至朦胧的希望等等心绪回 荡于秋月江涛之间由于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对意境的追求,所以他们能 够恰到好处地选择组织了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审美意象,物 化在艺术时空里,形成鲜明独特的“境生象外,”和具有空 间美的诗歌意境,让读者从诗中提供的有限的具体的画面 中,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更深刻、更丰富的东西二、意境的动态美和传神美 唐代诗歌不管是写人还是写物,不管是抒情诗、叙事诗,还 是咏物诗,自然山水诗,都注意了以动态来熔铸意境,使诗 的境界中蕴含着运动不息的气机,能给人以想象联翩的心理 感受司空图《诗品》用“若纳”水辖,如转丸珠”来形容 诗歌意境的这种动态特征读李白的诗我们会觉得李白的意境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 动态化的,诗人强烈的感情波澜,使诗的意境动态横生,变 化多姿,使人感到力量的震撼和美的享受18 世纪美学家莱 辛在《拉臭孔》中精辟指出:“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 术,因而诗不宜象画那样表现物体的静态,必须着力于动, 即使是静态的事物,也要化静为动,把静止状态的事物变成 为动态。
李白诗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这一规律如《上李邕》 中的大鹏扶摇直上,《望庐山瀑布》中的瀑布飞流而下,《游 秋浦白笱陂》中的明月由天而降,《公无渡河》中的黄河奔 腾咆哮……如此等等,都给人以直观的强烈的动感在动 态的境界中,使人得到一种激昴奋发,荡气回肠骨惊神悚的 审美感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王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 里通过“连”“横”“拔”“掩”“倒”“倾”的连续动作不 但描绘了天姥山之高大雄伟的外形,而且更主要的是描写了 它的神情风貌与气势,使得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上的 巨人天姥面前相形见小,只好低头下拜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此诗前二句写得极其幽静空寂,后二句则与 之相反,写的却是一种动的画面从全诗的描写来看,前写 静、后写动,是矛盾的,但从诗的整个意境来看,却是和谐 地统一在一起,因为整个春山的夜晚是宁静的,山鸟的鸣声 正是更加好地表现其宁静这种静中见动,寓动于静,故愈 见其静殷诱认为王维的诗“在泉为珠”即具有一种空灵剔 透、流动不息的美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 日是归年?红花本是静物,但由于诗人善于点化,结果把簇 簇的鲜花变成团团的燃烧着的火焰,在青山的衬托下,显得 分外的鲜艳耀眼。
张志和的《渔父》:“秋山入簾翠滴滴“写 的是秋山,秋山的色彩原是凝固的东西,可是在诗人笔下却 是富有生气地,而且自然会流动起来自居易的《长恨歌》 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云髻半偏新睡 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之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则不但注意描写人物的眼睛活动,而且也注意刻划体态仪 容,风度和神情这种通过动中传神来达到写貌的艺术特点, 正是中国诗歌创造意境的优良传统 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 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 心云相逐这首诗的奇趣在于它不是实地摹写渔翁的捕鱼 劳作,而是选取其汲清湘,燃楚竹具有特异情趣的晨炊图景, 从而表现渔翁寄形碧山绿水之间的自由恬淡生涯从那欸乃 一声山水绿”的有声有色包蕴深远的动态画面中,不仅能使 人想到渔翁超脱尘世,逍遥自适的情怀,而且也可以使人意 会到诗人自己在被贬谪的生涯中傲视宦官权臣,向往山水的 逍遥淡泊心理清新独特的情境中包含在深沉的生活思考 正是这种自然天成,不矫揉造作的传神描写,造就了具有奇 趣的意境,此诗可以说是一曲声画交融,行云流水式的音乐 小品、景物,思致尽在流动中可见,唐代诗人都在提倡一种动态美,要求在变态无穷之中, 以意境构造的流动和飞腾唤起欣赏者想象的流动和飞腾,从 而在心理上超越画面时空的局限,获得审美感受的时空扩展 和延伸。
正是在这种流动舒卷之中,表现情景的变化,体现 了时空的递接和转换,构成了一种特定的具有巨大想象天地 的境界作者从中寄寓了深婉、多层次的情致,读者则可以 从中得到了丰富的,多层次的象外之象,它使艺术境界由平 面变成立体,由有限伸展至无限三、意境的高度真实和自然 真实自然这也是唐诗意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明代谢榛 说:“诗贵乎真,”清代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则否谓之无境界真是意境的必要素质可 以说意境是诗歌艺术完美的体现,诗人创作的终点,同时也 是评价或欣赏诗歌的门户,又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中 介意境是诗人把他感于外而又动于中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 术形象中,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中国古代多是抒情 诗,抒情诗要抒情,但情比较难于直接描写,而要通过景来 反映,来衬托,来显示这样如何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就 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问题了唐人在前人的基 础上,进一步克服了物与我,客观与主观的矛盾,进一步达 到了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传神入化,天衣无缝的地步,因 而他们取得了诗歌艺术上的更高成就,创造了中国诗歌最高 的意境美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室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在这里,诗人把他所感受到的情与景,融合 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这个天地确实小,小到只有 诗人一人,然而它却是那样自足、和谐,那样有秩序,而又 那样充满了生气和生机因此,它又是那样丰富和充实它 是安静的,但却不是死寂的,在无人的月夜中却有人怀着深 情,在弹琴,在长啸正是这一切使人读着的时候,在抒情 的想象中,进入了一个诗人创造的世界,我们陶醉在这个世 界,感到美王维的诗不追求词藻华美,只须淡淡数笔,就 能勾出一个画面,表现出一个意境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去, 让人想到字句之外的苍天黄云圆”字把人的视线引向远 方,让人觉得落日象卓轮似的滚入长江的尽头这样就通过 启发读者的联想,在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无限寥阔的景象 简单十个字就把沙漠上的景色描写得这样鲜明,可谓天然自 成,出神入化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 不相识这两首民歌式的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