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忆一、申城变迁: 上海北首第一镇 " 金罗店 "历史上的罗店,又名罗阳、罗溪 “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的顺口溜,在 上海地区广为流传罗店镇排名第一,可以想见当年繁盛的景况1“金罗店”的由来传说元至元年间有一位叫罗昇的人来此开设店堂,并附设招待客人的窝铺(即旅馆) 商贩一来二去,罗店便叫开了,成了这个大集市的代名词清人范连曾作《罗溪杂咏》 :“练水西来清且涟,波光近与界泾边不须更访罗昇宅,烟火今经五百年 ”练水即穿镇而过的 练祁河,是罗店镇的母亲河罗店因位处冈身以东,而成陆较晚 宋以前, 罗店只是一个较大的渔村大约在开挖顾 泾、大川沙、黄白泾等河道后,农业才渐渐发展起来和周边集镇一样, 罗店也是凭借棉花种植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而兴起的 当地出产一种 特别的棉花叫“紫花” ,结实大如桃,中间是白棉,用它织成的紫花布,细洁美观,即使价 格较贵,销路仍很好此外,还有套布、斜纹布、棋花布等品种也颇受人们欢迎罗店镇崛 起速度惊人,明万历年间“比闾殷富” 、“徽商辏集,贸易之盛,几埒南翔矣” ,繁盛程度与 邻近的巨邑南翔相差无几清康熙年间,罗店更趋富饶,贸易之盛,后来居上,胜过嘉定县 各大镇(当时罗店属嘉定县,雍正三年析宝山县,属之) ,遂有“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 铁大场”之说。
罗店集镇,东西三里,南北二里,街衢错综,河道蛛密,拥有“三湾、九街、十八弄” , 主要街道是亭前街、塘西街、南街、塘东街等,闹市区的桥梁即有大通桥(始建于明成化八 年,重建于清雍正八年) 、丰德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 、来龙桥、新安桥、坍石桥、永福 桥等商家六、七百家,典当、花行、米行、银楼、布庄、酱园等百业俱全每日三市,贸 易繁荣,四乡来客,车船络绎民国《宝山县续志》记: “罗店市镇最钜,为全邑冠……清季……全区人口在五万以上……其地东贯练祁,输运灵便,百货骈集, 故虽处腹里,而贸易繁盛此外,罗店以设基金、存典生息的方法,举办慈善事业,也为世人所赞誉和效仿 镇上见诸志书记载的善堂就有怡善堂、 同仁堂、栖流所、保婴局、 敬节局、恤茕局、 惜谷会、 育婴堂等譬如惜谷会,给每家送筐一只,在灶头积下稻上谷粒,年终汇总,碾米济贫基 金动息不动本,收谷交保婴局人代理,每收一斤酬钱六文,每月集收一次,筐坏换新,帐目 公布正因为罗店具有超出一筹的集镇规模,附近十里内没有邻镇2 别具一格的龙舟赛和元宵灯会罗店龙舟,闻名沪郊过去每年端午时,镇上绅商就会发起“划龙船”盛会,先由各街 绅商集资建造龙舟,再分别议定龙色,添制旗帐,预备划手、艄公与乐队。
全镇清末有龙舟 5 艘,至民国初年曾增至 7 艘龙舟节开始,分别由各色龙舟,轮流任领队做庄一天罗店龙舟,小巧玲珑,船长 6 米左右,高昂的龙头跨鱼嘴、虾眼、麒麟角,口衔明珠, 颔下长须拂水,十分威武龙舟吃水浅,驶行轻快,旋转灵活,适应不很宽的市河各龙以 本色为底配以其它色彩 龙颈置铁架, 由两少年扮演戏剧, 其一坐、 其一单足立于坐者手上, 其实他们是被绑在了铁架上俗名“台角” 、“出彩”戏名有《白蛇传》 、《桃花扇》等它 后边是牌楼,宫殿模型,歇山式屋顶,雕梁画栋,旗牌銮驾,分列两旁,俨然王者殿堂再 后为船体中部,有木框架供插旗之用,两侧插上描龙绣凤的五彩旗帜旗架分上、中、下三 层,上层插八面长方旗,中层八面蜈蚣旗向外斜插,下层是十面三角旗,外观层次井然、光 彩夺目木架中坐着一个丝竹班子, 按龙舟速度演奏不同曲调木架两边船舷旁, 各 4 名桨 手身着一式背心,掣桨划行木架后有一绸布亭子,亭内一人手执当作船舵的大刀,老舶公 用脚踏板,发出不同信号,龙舟便时而缓行,时而疾驶先由领头龙舟带头,各船依次鱼贯 而行,每过一条龙舟所在码头,各船由自肖公指挥旋转,名叫“打照” ,凡人多处有人出赏 钱,则亦一同“打照” 。
也有头船在一线前进时,突然调头与后随龙船呈 8 字形共同穿花而 行,别有情趣 “划龙船”日,四周乡民纷至沓来,桥头、两岸,人山人海,一些殷实人家 索性雇船在河内追随龙船前行,一时大小船只挤满了河面,鼓乐震天,欢声如雷旧时罗店的元宵灯会,也极其热闹镇内闹市挂上荷花灯、兔子灯、鲤鱼灯、元宝灯等 各式花灯,满城灯火,流光溢彩,赏心悦目尤以一些大村宅用竹编成的龙灯最为人叹赏 逢到大丰年,更有士绅牵头,聘请能手,在大竹架上布置焰火,有字、有画、有戏文,一卷 卷地缚在架上, 有药线连通 当药线引燃至某一卷时, 该卷会自动展开, 由火药制成的花卉、 鸟虫、人物就会发光显现,栩栩如生此卷熄灭,下一卷又展开,此起彼伏,比花灯更吸引 人龙舟会、 元宵灯会解放初还曾有过, 但不久就绝迹了 直至 1983 年 1 月 28 日至 30 日, 罗店精心准备“年会” ,作为上海市迎接“十二大” 以后第一个春节大型活动的 29 个演出点 之一久已绝迹的龙舟,一时不及制造,就把汽车饰成船形,旗帐装饰,划手、乐队俱全, 叫做旱龙船 (后韩家湾张姓三兄弟怕龙舟失传, 自行出资建造一艘, 在罗溪公园重又举行过 活动)年会期间, 热闹街头如汽车站、 西巷街口、 塘西街南北两端, 均扎上彩牌楼, 家家挂灯,户户结彩。
原有的民间文艺如龙灯、马灯、台阁、秧歌、 连湘、 荡湖船、蚌壳精、江南丝竹、 武术舞叉、耍火,名目多达五六十种,白天台上表演,晚上用游行方式展示,成为全国瞩目 的艺会不独本镇万人空巷,还引来了市郊各镇群众共约 25 万人次,全镇大街小巷几乎全站满了人《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央电视台均作过报道3 惊天动地的“血肉磨坊”1937 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罗店为双方必争之地它近距吴淞、长江口,离大场闸 北不远,连接嘉定与浏河守住罗店,嘉定、浏间一带就可以保全,也等于守住了苏州和上 海的门户 但此处一马平阳,没有山岭, 也没有特殊的设施可资利用, 连个像样的战壕也来 不及修筑, 不利我军据守,更可怕的是处在日军舰火炮射程内,又毫无制空权我军官兵激 于民族义愤, 士气高昂, 在敌军重炮和坦克的疯狂进攻下, 只有拿血肉之躯硬拼, 前仆后继, 英勇奋战 罗店争夺战为时 37 天,战况惨烈 中国军队夺回罗店达 13 次,牺牲营长以上军 官 24 人,歼灭日军近万人,日军惊恐地称之为“血肉磨坊” 8月 23日清晨,日军 6架飞机飞至罗店上空轰炸,先后投掷硫磺弹多枚,同时,日军 企永、永鹰和知三 3个联队在罗泾小川沙强行登陆,攻向罗店。
罗店争夺战开始了! 8月 25 日,罗店镇己四度易手日军第一师团龟田骏部 3000 余人侵入罗店东北陆家宅、沈宅,再 攻罗店 我军十八军六十七师一一 0 旅少将旅长蔡炳炎率尖兵夜袭陆家宅, 歼敌两个排, 击 毙日军少尉成田三并缴获日军用地图等之后日军又增兵来攻,蔡炳炎身先士卒与敌作战, 下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各其凛遵” 激战中蔡旅长不幸胸 部中弹,牺牲前还扬手高呼: “前进!前进! ”那时,镇守罗店的五十六军刘和鼎部,力量单 薄中翼第九、 廿一两集团军指挥张治中调十一、 九十八两个师增援, 接着罗卓英也率十八 军的十一、十四、六十七、九十八 4 个师增援,日军用飞机大炮连番猛轰后,又施放烟幕, 以坦克开道,掩护日步兵冲锋团长胡琏就组织敢死队,计十八勇士,身绑集束手榴弹,主 动扑向敌坦克,拉动导火线炸瘫坦克,用火力封住进攻路线,还相机出击,展开肉搏战,一 昼夜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激战中的罗店一带,往往是日军围住守军后,我军增援部队即包围上去,日军再包围, 敌我阵地犬牙交错,陷入惨烈的拉锯战 9月12日至 18日,日军采用锥形进展法,在双方 重围中冲杀,形成逐街、逐巷、逐屋的争夺战,双方伤亡惨重。
最后罗店镇成为一片焦土, 守军无险可守, 准备撤退 六十七师四 0 一团中校团副汪化霖亲率步兵一个排, 在金家宅附 近占领前进阵地, 掩护全团构筑工事 汪化霖临出发前, 团长朱志席心情沉重地对汪说: “任 务艰巨,希望你多坚持一点时间 ”汪化霖斩钉截铁地回答: “成功不敢预期, 成仁我确有决 心,不坚持到日暮,决不生还 ”敌军在飞机、舰炮连续轰击的支援下,一再向金家宅进攻 汪化霖率部反复搏斗, 终于坚持到黄昏 任务完成了, 而汪化霖和他率领的一个排全体官兵 均壮烈牺牲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罗卓英将军回忆道: “我在罗店作战, 赖诸将士用命, 大战七天七夜, 敌人进犯三次, 三次都被我军击退 在第二次争夺战时, 本军旅长蔡炳炎、 团长李维藩壮烈 殉国今以诗记其事:三来三往力争持,十荡十决扫虾夷淞沪风云罗店血,大书蔡李是男 儿经 13 次拉锯战,罗店镇街区本来“三湾九街十八弄”之盛的棋盘方格形闹市区,成 为一片瓦砾罗店镇原有房屋 12573 间,被毁损 12009 间,损失 95%不仅繁荣市肆化为 平地, 一些私人花园如塘西街李慎言家、 花园弄朱秋樵家、 西巷汪姓乾康南货店家和孙诞石 家花园及许多大小寺庙、祠堂、教堂也均被夷为焦土,观澜中学、罗阳小学、勤敏小学、竞 秀小学也全遭毁坏,繁华的罗店古镇荡然无存,市面萧条,直至解放前夕也没能恢复。
4 独腿优生学家潘光旦大学者、嘉定人钱大昕为《罗店里志》撰写序言: “自析县而后,罗店户口繁滋,士夫 益砥励于学,往往掇取科名,遂为宝山巨镇 ”区区一镇,明清两代有 8 人中进士, 27 人中 举人,可见人才之盛民国以来罗店镇亦是人才辈出, 如教育学家曹孚、 儿童文学家陈伯吹、 细菌学泰斗杨敷 海等当然,最知名的应推国际级的优生学家潘光旦先生潘光旦生于 1899 年,在清华学校念书时,因运动致腿伤,由于结核菌侵入膝盖而不得 不锯去一条腿潘光旦意志坚强,虽行走不便,却热爱旅行他写道:中国的地方这么大, 地理环境的变化这么多, 历史的背景又这么悠远, 而各地的背景又这么的不同, 要是专靠一 些书本的知识而不旅行, 要了解祖国的史地是不可能的 因此,凡遇有旅行的机会,他是没 有不利用的他每次出行,往往带着《徐霞客游记》或设法配备当地志书, 把前人的记载和自己的观 察相对照, 并且写下一些知识丰富、 文笔生动的游记或日记 作为残疾人, 他会比别人遇到 更多的困难, 实际上确曾发生过爬山落马及滑跌等一类有惊无险的事故, 但在他的笔下, 都 成了有趣的事情了潘光旦在清华高等科学习时,博览群书, 求知若渴。
听国学大师梁启超讲授“中国历史 研究法”课时, 他应用英国人蔼理士的性心理学理论,结合文献资料写了论文《冯小青考》 , 敢给名重天下的梁导师送上这么一篇 “离经叛道” 的文章, 还真是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 道结果梁启超先生颇为赏识, 批曰:“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 梁对这位思维活跃的学 生留有深刻印象,后来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后面写道: “以子之才,无论研究文学、科学,乃 至从事政治,均大有成就,但切望勿如吾之泛滥 ”爱才之情溢于笔端潘光旦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6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光华、 大夏、沪江、东吴、暨南、复旦、西南联大和清华教授,著有《优生原理》 、《中国之家庭问 题》等,并翻译了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及赫胥黎的《自由教育论》等潘在家中辟有一 室专藏家谱,潜心研究,有朋友送上一联: “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楣” 1941 年,潘光旦 参加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即后来的中国民主同盟, 先后担任民盟中央委员、 中央常务委 员,解放后出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952 年起在中央民族学院做 教授,直至 1967 年被迫害致死肖力摘自《上海滩》 )二、海上人物:丰子恺与日月楼的如烟往事1961 年的中秋夜,皓月当空,几片淡淡的云根本遮不住皎洁的月光,申城的大街小巷 都仿佛蒙上了一层银色的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