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中专后继学员返校参加学习 陕西省榆林市林业农广校 第四章第二节叶部害虫 几种主要的叶部害虫: 一、蓝目天蛾 二、大蚕蛾 三、马尾松毛虫(松毛虫 ) 四 、天幕毛虫 一、 蓝目天蛾 (眼纹天蛾、柳天蛾、蓝目灰天蛾 天蛾科 ) 图谱 1、形态特征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70~ 80毫米,头较小,宽 毫米,绿色,近三角形,两侧色淡黄,胸部青绿色,各节有较细横褶;腹部色偏黄绿,第一至第八腹节两侧有淡黄色斜纹,最后一条斜纹直达尾角,尾角斜向后方 成虫:前翅形状、后翅特点 2、生活史 在长江流域 1年发生 1蛹在植株根际土壤中越冬越冬成虫于次年 4月中旬至 5月上旬羽化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夜出活动,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或枝干上,单产或数十粒成堆,每雌产卵数为 200— 600粒,初孵幼虫先吃去大半卵壳,后爬至较嫩叶片,将叶吃成缺刻孔洞, 5龄后食量大而危害重,将叶吃尽仅留光枝,老熟幼虫化蛹前 2— 3天,背呈暗红色,即从树上往下爬,钻入根际土地中作蛹室后蜕皮化蛹越冬 3、防治方法 1、结合耕翻土壤,消灭越冬虫蛹。
2、用杀虫灯诱杀成虫 3、化学防治:掌握 3龄以前喷药,可提高药效药剂可选用 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 1000倍液毒杀幼虫 二、大蚕蛾 绿尾大蚕蛾 (水青蛾、长尾月蛾) 图谱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32— 38展 130粗大,体被白色絮状鳞毛而呈白色头部两触角间具紫色横带 1条,触角黄褐色羽状胸背肩板基部前缘具暗紫色横带 1条翅淡青绿色,基部具白色絮状鳞毛,翅脉灰黄色较明显,缘毛浅黄色;前翅前缘具白、紫、棕黑三色组成的纵带 1条,与胸部紫色横带相接后翅臀角长尾状,长约 40翅尾角边缘具浅黄色鳞毛前、后翅 中部中室端各具椭圆形眼状斑1个,斑中部有 从斑内侧向透明带依次由黑、白、红、黄四色构成足紫红色 卵:扁圆形,直径约 2绿色,近孵化时褐色 幼虫:体长 80— 100黄绿色粗壮、被污白细毛体节近 6角形,着生肉突状毛瘤,前胸 5个,中、后胸各 8个,腹部每节 6个,毛瘤上具白色刚毛和褐色短刺第 1— 8腹节气门线上边赤褐色,下边黄色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黑横带 蛹:长 40一 45圆形,紫黑色,额区具 1浅斑茧长 45— 50圆形,丝质粗糙,灰褐至黄褐色。
2、生活史 年生 2代,以茧蛹附在树枝或地被物下越冬翌年 5月中旬羽化、交尾、产卵,卵期 10余天第 1代幼虫于 5月下旬至 6月上旬发生, 7月中旬化蛹 7月下旬至 8月为第一代成虫发生期第 2代幼虫 8月中旬始发,为害至 9月中下旬,陆续结茧化蛹越冬成虫有趋光性,日落后开始活动,虫体大笨拙,但飞翔力强卵喜产在叶背、枝干上,或卵产在土块或草上,每雌可产卵 200一 300粒成虫寿命 7— 12天初孵幼虫群集取食, 2、 3龄后分散,取食时先把 1叶吃完再为害邻叶,残留叶柄,幼虫行动迟缓,食量大,每头幼虫可食 100多片叶子幼虫老熟后于枝上贴叶吐丝结茧化蛹第 2代幼虫老熟后下树,附在树干或其他植物上吐丝结茧化蛹越冬 3、防治方法 1、秋后至发芽前清除落叶、杂草,并摘除树上虫茧,集中处理 2、利用黑光灯诱蛾,并结合管理注意捕杀幼虫 3、此虫不需单独防治,结合其他害虫,使用药剂兼治即可 三、马尾松毛虫(松毛虫 ) 枯叶蛾科 1、分类地位:鳞翅目 枯叶蛾科 成虫和幼虫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20一 35蛾翅展 48— 80蛾 38— 62色有黄褐、灰褐、棕褐、茶褐色等多种,体色变化较大。
前翅上有深褐色横线 4— 5条,中室端具白点 1个,亚端线由 8— 9个近新月形黑褐色斑组成,靠臀角处斜列 3个斑点雄蛾色较深,前翅横线色深且明显,中室端白斑明显,触角羽状雌蛾大于雄蛾,色略浅,触角短栉齿状,腹部较雄粗状 卵:长 1. 4圆形,初粉红色,近孵化时变成深紫色,成串或成堆产在松针上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 40一 80色有棕红色、棕黑色两种,头黄褐色,中胸、后胸背面簇生蓝黑色毒毛带,两带间丛生有黄白色毛,腹部各节毛簇中具窄而扁平的片状毛,先端具齿状凸起,体侧生有白色长毛,并具 1条纵贯身体的纵带,纵带上从中胸至第 8腹节气门上方各具 背中央为银白或金黄至黑褐色 蛹:长 20一 27褐色或暗红褐色,节间具黄绒毛,腹末有细长的臀棘,末端呈钩状卷曲茧长椭圆形,灰白色至污褐色表面有毒毛 3、生活史 各地发生代数不同,同一地区也有世代分化现象,长江流域 2— 3代,以 3—4龄幼虫在树皮缝或针叶丛中越冬翌年 3月越冬幼虫上树活动, 4月中、下旬开始结茧化蛹, 5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成虫于 5月羽化,成虫寿命 5— 9天第 1代幼虫于 6月上旬出现,第 2代于 8月上旬、第 3代幼虫于 9月下旬出现,其中 2代部分幼虫在 8月中旬开始滞育至 1月中旬越冬,正常的 2代幼虫于 9月上旬结茧化蛹,中旬羽化,产出第 3代卵多于 9月中旬孵化,为害至 11月中旬开始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多在夜间交尾产卵每雌产卵数十至数百粒,卵期 6一11天,幼虫共 6龄, 龄群集,遇惊扰吐丝下垂, 3— 4龄不再吐丝,有弹跳习性, 5— 6龄受惊后常把头弯向胸下部,胸部毒毛竖起幼虫期 34— 56天,以末龄幼虫在松针丛中、树皮下、灌木杂草上结茧化蛹,蛹期 11— 22天该成虫、幼虫能迁移扩散为害,幼虫常由群集趋向分散,食料缺乏时则成群向外迁移觅食成虫飞翔距离多在 2公里一般在海拔 500龄 10年左右,郁闭度小且干燥易大发生 4、防治方法 1、营造混交林培养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使其利于天敌繁殖、生存 2、抓好越冬代及以后各代 2— 3龄幼虫期喷洒 50%杀螟松乳油 90%晶体敌百虫 900倍液 3、用 氰菊酯或 20%速灭菊酯原油 1— 2水3000— 4000倍液进行地面低容量喷雾 4、 用菊酯类 500一 1000倍液进行飞机超低量喷雾 5、可用 1%或 2%速灭灵烟雾剂、每亩用量 160种烟剂烟云高度为 2m,放烟 0. 5小时后,烟云降落至树体上 6、于成虫产卵初期,每亩释放赤眼蜂 10万头,进行生物防治 四、 黄褐天幕毛 1、黄褐天幕毛 (天幕枯叶蛾、带枯叶蛾、梅毛虫、顶针虫) 枯叶蛾科 天幕毛虫 (天幕枯叶蛾、带枯叶蛾、梅毛虫、黄褐天幕毛) 图谱 1、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差异很大。
雌虫体长 18~ 20展约40体黄褐色触角锯齿状前翅中央有 1条赤褐色宽斜带,两边各有 1条米黄色细线;雄虫体长 17展约 32体黄白色触角双栉齿状前翅有 2条紫褐色斜线,其间色泽比翅基和翅端部的为淡 卵:圆柱形,灰白色,高约 200~ 300粒紧密粘结在一起环绕在小枝上,如 “ 顶针 ” 状 幼虫:低龄幼虫身体和头部均黑色, 4龄以后头部呈蓝黑色末龄幼虫体长 50~ 60线黄白色,两侧有橙黄色和黑色相间的条纹,各节背面有黑色瘤数个,其上生许多黄白色长毛,腹面暗褐色腹足趾钩双序缺环 蛹:初为黄褐色,后变黑褐色,体长 17~ 20体有淡褐色短毛化蛹于黄白色丝质茧中 2、生活史 1年发生 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第二年果树发芽后,幼虫孵出开始为害于 5月上、中旬,幼虫转移到小枝分杈处吐丝结网,白天潜伏网中,夜间出来取食幼虫经 4次蜕皮,于 5月底老熟,在叶背或果树附近的杂草上、树皮缝隙、墙角、屋檐下吐丝结茧化蛹蛹期 12天左右成虫发生盛期在 6月中旬,羽化后即可交尾产卵 3、防治方法 合冬季修剪彻底剪除枝梢上越冬卵块,集中烧毁。
春季幼虫在树上结的网幕显而易见,在幼虫分散以前,及时捕杀分散后的幼虫,可振树捕杀; 虫有趋光性,可在果园里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防治 保护卵寄生蜂,将卵块放入天敌保护器中,使卵寄生蜂羽化飞回果园另外是保护鸟类;天敌:天幕毛虫抱寄蝇、枯叶蛾绒茧蜂、脊腿匙鬃瘤姬蜂、舞毒蛾黑卵蜂、稻苞虫黑瘤姬蜂,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用药剂为 50%辛硫磷乳油 1000倍液、或50%灭威乳油或 50%对硫磷乳油 1500倍液、 50%杀螟松乳油或 50%马拉硫磷乳油 1000倍液; 夫或 杀死乳油 3000倍液; 10%天王星乳油 4000倍液 作业: 1、比较 四种主要的叶部害虫(蓝目天蛾 、大蚕蛾、松毛虫和天幕毛虫)的生活史、危害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