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书籍设计02剖析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96.51KB
约54页
文档ID:582641070
书籍设计02剖析_第1页
1/54

书籍设计2讲授教师:   1.书籍装订的优劣关系到书籍的阅读效果和使用寿命.书籍装订的优劣关系到书籍的阅读效果和使用寿命 装订质量主要看:①书籍内文页码、版面排列的是否正确、整齐,图表联接的是否恰当,订、锁、粘联的是否牢固、平整不变形等②装帧的封面是否牢固、干净、平整,翻阅时是否平服、摊得开,外表美观不变形等2.书籍装帧造型对印前、印刷加工效果的影响.书籍装帧造型对印前、印刷加工效果的影响w这里主要讲书籍加工的装帧设计及加工造型对上两工序的影响装帧造型加工,是通过书籍的外观去反映一本书的内容、品级、质量和水平的,装帧加工的设计式样、造型得当,质量又好,就深受读者欢迎,就能体现印品的效果和弥补上两工序的不足因此,在书籍制作整个过程中,不但要求好的印前、印刷技术,还要有优质的装帧外观质量,才能体现出一本书的整体效果3.加快装订速度,保证出版周期.加快装订速度,保证出版周期w印刷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书籍、刊物的时间性要求很强,如学生课本、期刊等是不允许误期的加快装订速度、消灭尾数,保证出版周期的准确和稳定性 w一、书籍制作中的装法发展一、书籍制作中的装法发展w书籍制作装法的发展是从萌芽阶段的扎结穿联龟册形式开始的,到现在共有14种之多。

  1.龟骨册装.龟骨册装龟骨册——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产生于公元前1500——前1100年的殷商时代,持续到西周初年,使用有约七百多年的时间制作龟骨册的材料是甲和骨,即用乌龟壳(称“甲”,以腹甲为主,背甲为辅)和牛羊的肩胛骨(也有极少数的胁肌和其它动物骨类),刻上文字(即象形文字)后联排扎缀成册的当时人们对龟册的总结是“叠而成编,繁之以革,珍而藏之,便于检阅”可见龟册的出现在当时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好处经查证,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已证实了殷商时代甲骨图书的整理就已经开始采用订装成册的方法了现在书籍之所以称为“册”,其来历就在于此  w2.简策装.简策装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地感到用龟甲、兽骨记录文字,材料缺少且制作困难,使用也不方便在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春科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对文化科学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笨重的龟册装已适应不了当时的要求因此,人们逐渐把竹子或木头削成(或直接使用)狭长条(或片状),(或木片)上的取代甲骨用来书写文字称为竹简,写有文字的木条(或木片)称为木简,统称为“简”,如同现在“页”的称呼把文字写在较宽大的木板或木块上称之为木牍  将简用皮条或藤、丝编排扎联起来称为“韦编”和“丝编”(即订联方法的意思)。

简经编联之后,成为一篇文章,称之为“策”,策的含意来源于,相同于现在的册在我国发现的大批古代竹、木简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些书有简几千支,其时代约在汉武帝初年,即公元前140多年 w刻或书写文章时以用简为多(尺寸规格一般有长6、8、12寸,宽约10mm左右,厚度1-3nn不等),每支简条上可写一至两行字,扎联时可用二或三道皮、藤、丝均匀分道编排;阅读时摊平,阅毕可将简策卷起扎捆后保存 艇木板刻文字的书称“木牍”或“版牍”,一块木板制成书称“版”,刻写文字后的称“牍”一尺见方(一平方市尺)的牍称“方”,在牍上面刻写较短的文章和极少的字成为版牍版牍适用短篇、省悟文章或当作信件、通信用《仪礼·聘礼》中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用方”说明文章长短选用材料与书籍形式的不同 图图5--2 木牍木牍                                                     a-方牍 b-三棱柱形木版 w这种装法与龟骨册相比虽有进步,但必竟十分笨重不便古书上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以后,他每天批阅的奏章是“以衡石量书”的(秦朝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30市斤)。

由此可见,秦始皇一天批阅的文件是用120市斤的秤来称书同时还要有侍从为他用车拉书,搬书汉代学者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书,就有竹简三千支,汉武帝整整看了“二月乃尽”简策装书籍由于笨重及阅读困难,所以被卷轴装所代取(图5-3、4)w图图5--3 竹简书竹简书  w3.卷轴装.卷轴装由于简策装使用笨重,占地面积大,到了公元前5世纪与简策装盛行的同时,由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和发展,又发明了把文字写在缣帛等丝绸织品上的办法缣帛性质柔软轻便,把文字写在上面,可以折叠或卷起来,根据文章的长短,图面的大小任意剪裁成不同的幅面尺寸,每当写完一段或一章、节卷起来叫作一卷,现在的“卷”就来源于此用缣帛写书也称“帛书”,但价值帛贵和不易广泛使用 公元二世纪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革发明了新的造纸方法以后,纸的生产量扩大和使用普遍起来,因而推动了书籍装订技术的发展公元三世纪竹简已被纸书所代替,纸张成为写书(或印书)的主要材料 卷装所用的材料有纸和缣两种,一可将纸裱糊在缣上称为“缣帛”:其规格可依书长短,随事裁之,装订成卷;二也可先将文章书写在纸上,然后再裱糊装成卷 w轴装在卷的两端或一端,当作卷的轴心支撑纸张(或缣),使其平整、挺括、便于阅读。

轴的材料有竹、木两种,其设计十分考究轴为圆柱形,轴的两头露在卷外,配以珊瑚、牙料、紫檀等珍贵质材镶饰,以区别书籍的内容和品级还有的在轴的两头用质地较好的丝织品,将木(或竹)轴头粘包住,称“漂”,漂根上系有丝织物,称“带”,总称为漂带,起书籍的装饰作用  w将卷的两头或一头粘裹上一支圆轴(即轴心),阅读时将卷轴平摊在桌子上,也可将卷轴的一头(竖挂时用)或两头(横挂时用)扎绳挂在墙或房屋的柱子上阅读后摘下好成为一卷用带绳扎上保存起来文章若长可多分几卷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出版日期的,我国印刷和装订的《金刚经》一书,就是采用卷轴装形式加工的这部书出版于公元868年的唐朝,幅面宽为一市尺,长为一丈四尺(4620mm)此经书装订得精致美观大方,图文并茂,可当时卷轴装技术的高超水平这种装订形式至今仍保留着,但一般只用写诗作画,当成一种艺术装饰品供人们欣赏如图5-4所示  图图5--4 卷轴装卷轴装a-a-横幅卷轴装书籍横幅卷轴装书籍 b-b-竖幅卷轴装书籍竖幅卷轴装书籍   w卷轴装盛行时期,由于印刷技术的发明,雕刻版印刷产生,书籍装订形式改革为经折装这一过程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卷轴装书籍在阅读时占地面积较大,携带不便,而旋风装和经折装则解决了这些困难。

  4.旋风装.旋风装由于纸张的出现和使用,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书籍形式在卷轴装使用的同时,旋风装随之问世这种装法外形似卷轴装,打开卷轴后,里面是一张张顺序排列并重叠(错开)地粘连起来的书页(图5-5),阅读时将卷轴打开一张张地掀阅,阅后卷好成一卷用这种装法打开后书页掀口部分呈龙鳞(或鱼鳞)状,故又得名龙鳞装(辞海中有解)现有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唐代版本《唐韵》,即唐朝吴彩鸾手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就是这种龙鳞形状的旋风装后来又由这种装法改革为经折装  图图5--5 旋风装旋风装  w5.经折装.经折装经折装也称“折子装”、“梵来装”,盛行于公元9世纪的唐朝这种装法是将大幅面的卷轴,改革成可以随意携带的重叠起来成为小幅面的书籍形式其方法是按一定规格裁切成长条形状的纸张,然后按版面标准要求,向左、右来回反复折叠整齐(折口垂直整齐,一般折数10至12折),成为长方形册册子的前后面可裱上硬纸板,纸板上面粘包一层纸张或织品(一般用水青或蓝青布)作为书衣(即封面、封底),阅读时将册子拉开或翻开即可另有一种形式是封面和封底在加工时联在一起,如同现在平装封面,但不粘其折口(因当时书籍还没有开成书背),只粘封面和封底的表面部分,书册不能拉开只能翻阅。

  经折装幅面可大可小,一般为80mm×60mm或200mm×300mm左右现在一些字帖、名人书法、儿童读物等还采用着这种形式,只是封面很少包硬纸板,均与书芯一起印刷,折完即可经折装的折口由于全部暴露在外,长时间的翻阅被磨损而折缝易断开出现散页,但其装帧形式为以后的平装装帧奠定了基础又因此种装法问世于佛教经书盛行的隋唐时代,为书写经书,便于唪诵而用,故又称经折装(图5-6) 图图5--6 经折经折装装a-面与底联接形式 b-面与底分开形式  w6.蝴蝶装.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盛行于公元13世纪末的宋代(至元代)蝶装是我国书籍制作史上第一次把分散的带有折缝的页张集中在一边,形成订口而装订成册的方法  蝶装的书页是(单面印刷)面对面地双折成筒子页书帖,折口按顺序相连,用浆糊粘牢书背,装上硬纸面书皮(软面也可以),还可在面上裱一层绢、绫等较薄的织物,这样,其书籍外观不仅漂亮而且也很牢固蝶装的优点是折口与版心向里不易损坏,翻开书册可以看到书页的全貌现在一些精致的整张画册、军事地图或海洋图等最适用这种装订形式这是因为折缝中间没有订痕和针眼,不影响图面的内容,阅读时摊得开,便于保存和收藏现在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宋刊本《文苑英华》一书就是很典型的蝴蝶装形式(图5-7)。

图图5--7 蝴蝶装蝴蝶装  w 7.和合装.和合装和合装是在蝴蝶装以后一种少量而简单且书芯和书封可以随时分开更换的装订形式  加工时可按一定规格和尺寸先制作书封及封里,而后再制作书芯制作书封时先在书封里层(封里)的两个接缝处,各粘在条供穿线绳(或丝带)联订用的挂订衬板条(形状如耳朵也称书封耳),与书芯眼孔订口宽度尺寸相协调,眼孔一般是2-3个(也可配以气眼牢固眼孔)制作书芯时,将配完或裁切好的书芯,在订口上按一定规格(与书耳相同)打上订眼孔,然后将书芯放入书封的两个书耳中间,对齐眼孔,用绳条或丝带穿扎起来后成为一本和合装书籍  和合装的方法由于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书芯可以随意取下调换,很适于现代的帐册、帐卡、户口薄、活页本册等使用因此,至今一些活页裱头装仍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并有新的改进(图5-8) 图图5--8 和合装和合装  w 8.包背装.包背装随着蝴蝶装的盛行以及和合装的出现,包背装也于公元14世纪(即元末明初)问世,盛行于明朝中期包背装的折法与蝴蝶装完全相反,是把印好的书页(单页印刷)白面朝里,图文朝外对折成筒子页的书帖,配页后将书帖折缝边撞齐压平,再把折口对面的(前口边)纸边作为后背粘牢粘好,包上封面成为一本完整的包背装书籍。

包背装的封面有“软面”和“硬面”两种,可按其要求采用其中一种这种装法的书籍从元朝到明朝整整普及了二百多年时间,为后来的装帧形式打下良好基础(图5-9)  据清代内阁收藏古籍书所见,元朝大德年间袖珍宋本《前汉书》及陈梦根手写本《徐仙翰藻》等书,均用包背装形式可见在元代成宗年间就使用这种装法了明代内阁写本《御集》、《永乐大典》等书,都是用黄绫子作书皮料的包背装形式的书籍明代中期此装法盛行,  图图5--9 包背装书籍包背装书籍  w后由于书籍装订技术又进行了变革,因而逐渐减少到了清朝重修后的《四库全书》却还是采用了包背装,这部书分经、史、子、集四类,封面分别为绿、红、蓝、灰四色,以区别内容和品级  9.线装线装也称古线装,出现在包背装盛行的公元15世纪(明朝中叶)是我国装订技术发展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后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线装的折法与包背装相同,所不同的是不用粘接剂粘连,而是用棉或丝线联结,封面也不用整张纸包粘,而是在书的前后面各放一张纸,也可粘裱一层纸或较薄的织品当封皮面,折口为前口,全部露在外面,折口的对面为订口,穿上各种式样的订线,配以各种式样的书函,显得格多庄重大方  线装书的加工,根据书籍的品级及保存价值,在订和装的方式方法上多种多样,是传统装订的技术史上最进步的、典型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书籍装订形式。

现在一些历史经典或有价值的书籍仍采用这种装订法(图5-10) 图图5--10 线装线装书书a-线装书册 b-书函及套合后的线装书  w10.平装公元19世纪以后,我国开始通用平装书籍,这是一种总结了包背装和线装的优点后进行改革的一种形式加工平装书籍的特点是: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书册厚度可订装30mm左右(相当于52g/m2凸版纸280张左右)平装也称平面装,是根据现代印刷的特点,将大幅面页张先折叠成书帖再配成册、包上封面后切去三面毛边成为一本可以阅读的书籍平装书籍在装帧时封面可分勒口、不勒口和复口等几种形式封面的用料一般为80-200g/m2的胶版纸,也有用塑料压膜纸作为封面的这种装法的书籍在我国极为普及,深受欢迎,生产量比任何一种装法的书籍都多(图5-11) 图图5--11 平装本平装本 图图5--12 骑马订骑马订装装  w11.骑马订装.骑马订装骑马订装加工更为简便由于工艺简单出书快,适合装订一些要求出书时间较短的期刊杂志书籍加工时封面与书芯一起配套成为一册,订联、切成后即可,装订后的骑马订书册订锔外露在书刊的订口(后背折缝)上这种装订形式是沿折缝配好骑在机器上订书的,形成骑马式样,故称骑马订装(图5-12)。

  12.精装精装,指书籍的一种精致制作方法精装书籍主要在书的封面和书芯的脊背、书角上进行了各种造型加工加工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书芯加工有圆背、方背、方角和圆角等之分封面加工有全面、半面(布腰纸面或皮腰布面),在封壳面上再给经烫印字迹、花纹图案的装饰,使书籍显得格外大方、富有艺术感  图图5--13 精装书精装书a-方背精装书 b-圆背精装书 图图5--14 特装特装 a-特装书籍 b-特装书盒  w精装书籍的工艺加工,主要分书封、书芯、套合加工三个工序采用精装工艺加工制作的书籍精致美观,牢固耐用,易翻阅好保存,一般较厚或常用的经典书籍及工具书均用这种装订形式进行加工(图5-13)  13.特装特装也称艺术装或豪华装,主要指精装中一种特殊的装帧方法(图5-14)这种装法比精度更为考究、华丽,工艺过程复杂、技术性强、操作难度大,大部分加工都需手工操作完成 w 14.活页裱头装.活页裱头装活页裱头装主要指一些单据、发票、本册、帐卡、集册、信笺等的装订加工装法简单、容易加工,由于所加工的式样、规格无一定规律,工艺复杂不统一,因此,目前大部分加工均用手工进行(图5-15) 图图5--15 活页裱头装活页裱头装a-发票本 b-信笺本  w第三节第三节 书籍装订常用术语书籍装订常用术语     书籍术语是进行装订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尽快地学好和掌握装订术语有助于工艺课程的进展和操作技能的掌握。

书籍装订中的术语很多,由于地区和习惯的称呼,有些装订术语还不能统一,给学习和交流经验带来很多困难为了便于工艺课程的顺利进行和掌握,只讲一些常用术语w一、纸张幅面一、纸张幅面w纸张幅面如同布匹幅面一样,有一定的规格我国目前书刊印刷所用的纸张幅面,根据国家规定,有两种不同形式:即平板纸和卷筒纸(图5-24),平板纸幅面有三种,其中常用幅面有两种,特殊幅面一种;卷筒纸幅面宽有几种,长大致为一种 图图5--24 纸张幅面纸张幅面a-平板纸 b-卷筒纸  w平板纸幅面按国标A型系列有:880mm×1230mm;890mm×1240mm;900mm×1280mm,另外现用的国内习惯幅面有:787mm×1092mm,850mm×1168mm,这两种幅面虽还用,但逐渐以国标尺寸为准,进入规范化标准卷筒纸的宽有多种:如880、890、787、850(mm)等w二、纸张重量二、纸张重量w  纸张重量以每一张纸每平方米多少克(记作g/m2)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书芯正文用纸克重,常用的有52g/m2、60g/m2、65g/m2、70g/m2、75g/m2等,有些书籍用纸重量大,如铜版纸128g/m2、157g/m2等。

书封用纸克重较书芯重量大,一般为120-250g/m2  纸张的重量与纸质有直接关系,纸质越好重量就越大w三、令数三、令数 w书刊印装用纸的数量是很大的,用张数去计算不便使用因此,在印刷行业中用纸数量均以“令”为单位进行计算,即每500张全张纸为1令(1令=500张全张纸);每250张全张纸为半令(全张纸或全开纸,指国家统一规格幅面)无论印刷或装订用纸计算或产量、产值完成的核算都将书册(或本册)折合成令数,以令数为计算单位w四、开数四、开数  开数,指一全张纸上排印多少版或开出多少块纸张,也可以说是表示书刊幅面大小的全张纸(或全张版面)叫全开;全张纸排两块版,对折、次或从中间、次裁切开称2开或对开;全张纸从中间依次裁2次或折2折(即4块版)为4开;依次从中间裁3次或折3折(8版)为8开;4次为16开(16版);将对开纸张折成4折或裁切4次(32)版为32开……书刊的幅面开数大小是根据版面设计而来,一全张纸印有多少版或切成多少纸也就是多少开由于纸张幅面的规定有大小之分,所以有大32开或小32开等称呼w五、版心、版面、版权页五、版心、版面、版权页  版心,指书刊印张中除去余折印有图文的部分,如图5-25所示。

装订生产中常常听到“版心不正”的说法,就是所印刷的页张、图文歪斜不规矩版面,指印刷好的页张,包括图文及余白通过对印刷好页张上版面的观察,可以断定版面的设计情况及所印页张的质量优劣,如排版设计是否恰当、图文是否清晰、墨色是否均匀等(图5-25) 图图5--25 版心与版面版心与版面a-版面 b-版心  w版权页,又称版本记录页,是介绍一本书刊出版情况的一般印在扉衬页背面的下半部或全书的最末页下部,也有的印在封四的下部版权页上印有在版编目、出版者、印装者、发行者、幅面、开本规格、印次、印数、字数、定价等项目w六、左、右开本六、左、右开本 左开本和右开本,指书刊加工完成以后在翻阅时,向左面翻开的称左开本;向右翻开的称右开本左开本书刊一般均是每行定横着排列,字迹从左向右看,是现代常见的一种普通开本;右开本书刊一般均是每行字竖着排列,字迹从右向左看,常见为线装书和一些中国历史书籍(图5-26)w七、开本与开本尺寸七、开本与开本尺寸  开本,指书刊装订成册后的大小幅面;开本尺寸,指书籍经装订切成后的公称尺寸 图图5--26 左右开本左右开本a-左开本 b-右开本  w 我国书刊装订的开本尺寸,是根据国家标准纸张幅面来决定的。

常用的开本尺寸规格,大致有以下几种:A3:420×297mmA4:297×210mm    A5:210×148mmA6:148(144)105mmA:105×74mm习惯用开本尺寸:大16开本187×262mm;小16开本184×260mm;大32开本203×140mm;小32开本184×130mm;大64开本130×99mm;小64开本125×92mm以上各开本尺寸还可以根据出版者的要求可大可小,一般情况为±1mmw八、页、码、面八、页、码、面 页,指书刊中的纸张,即页张每1张纸称1页,2张称2页码,指每页张上印的号码,也称页码面,指一张页上的正反版面每页张有两面,每面印有一个码,每张页有两个号码(指双面印刷),页码越多说明书籍页张越多、越厚书刊的薄厚计算一般常用页码的多少进行  w九、衬纸、扉页、环衬九、衬纸、扉页、环衬w衬纸,指封面(封二)下面另粘上的白张页衬纸是为衬托封面与书芯的街接而用,并有保护书芯的作用衬纸有单张页和双张页两种w扉页,指衬纸下面印有书名和出版者的单张页有些书刊在加工时衬纸和扉页印在一起(即双张二页),称为扉衬页w环衬,指精装书籍的封壳内书芯上下一折两页的衬纸。

环衬被粘在书芯上是用来与精装书壳粘合后起联结作用的有的环衬还印有各种暗色花纹图案,以装饰书籍w十、插页、筒子页十、插页、筒子页w插页,指在书刊加工中由于字数多少的需要及图表在书芯内的安排,要在书帖上安放(或粘上)一和或多张页(或图表)来补充书册内容的完整w筒子页,指一折后的两页 w十一、书帖、书芯、书封十一、书帖、书芯、书封w  将大张页(即全张)按号码及版面的顺序,折成几折后的成为多张页的一沓称书帖凡是书刊的装订都要首先加工成书帖后才能进行下工序的加工  将折好的书帖按其顺序经配、订后的半成品称书芯,即毛本书书刊装订的装帧都要制成书芯后才可加工  书封也称封面、书衣、外封、皮子、封皮等(精装书称封壳),是包在书芯外面的,有保护书芯和装饰书籍的作用书封分面(封面)与里(封里)和封一、封二(属前封)、封三、封四(属后封)一般书籍,封一印有书名及出版者名称,封四即封底印有定价或版权(图5-27) 图图5--27 封面封面1-封一 2-封四 3-封二 4-封三  w十二、天头、地脚、前口、订口十二、天头、地脚、前口、订口w  天头,指书刊正文最上面一行字的字头到书帖上面纸边之间这一段  地脚,位置与天头相反,指书刊正文最下一行文的字脚到书帖下面纸边之间这一段。

  前口,也称口子或口子边指订口折缝边相对的毛口阅读边位置  订口,指书刊应订联部分的位置(图5-28) 图图5--28 平装书平装书1-天头 2-地脚 3-书背 4-前口 5-扉页 6-封二  w十三、刀花十三、刀花  由于裁切书册时切刀不锋利或因故崩磨损坏,造成所切书册的切口部分不光滑且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种花纹称刀花出现刀花要及时更换刀片,以避免影响书籍外观质量w十四、小页十四、小页  由于折页时折边不齐或配帖后碰撞不齐,经包面裁切成册后,有的书页缩进书芯内,造成比应切尺寸小的页张称小页出现小页要进行返工复修,以避免影响读者翻阅w十五、勒口十五、勒口  勒口,是平装装帧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封面的前口边裁切时大于书芯前口边宽约20-30mm,再将封面多余部分沿书芯前口切边向里折齐在封二和封三内(图5-29)  图图5--29 勒口勒口  w十六、书封壳十六、书封壳  书封壳也称书壳、封壳、壳子、硬面皮等,是用纸或织品等料与硬质纸板糊制成后,作为精装书封面的书封壳有软、硬壳之分,软壳是用较薄的卡纸或塑料加工而成;硬壳是用较硬纸板加工而成的书封壳w十七、书背、书脊十七、书背、书脊  书背,也称后背。

指书帖配册后需粘联(或订联)的平齐部分书背的薄厚是书刊封面前后联接的宽度,无论精、平装等都有书背精、平装书册经装帧加工后,书背上一一般印有书名、出版者或作者名称待阅读后将书册插入书架上,书背朝外露出,便于下次阅读查找精装书背还有方、圆背之分  书脊,即书芯表现与书背的联接处也是精装书刊前后书壳与书背的联接处平装书刊的书脊是平齐的,书芯表面与书脊是平齐的,书芯表面与书背垂直;而精装书刊的书脊,由于书背的变形,有些书脊则高出书芯的表面(如圆背真脊书芯)精装的书脊又有真、假脊之分,真脊是利用造型加工将书脊砸出一条棱线后高于书芯表面;假脊是书背造型(或不造型)后书脊不再做其它加工与书芯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图5-30)  图图5--30 精装书芯精装书芯a-圆背无脊 b-圆背有脊  w十八、书槽十八、书槽  书槽,又称书沟或沟槽指精装书籍套合加工后,封面和封底的书脊联接部分压进去的槽沟书槽的作用是使书籍结实美观,便于翻阅w十九、飘口十九、飘口  飘口,指精装书刊经套合加工后,书封壳大出书芯(切口)的部分三面飘口一般情况为3mm,也可根据书刊幅面大小增大大或缩小飘口的作用是保护书芯和使书籍外形美观w二十、中腰、中径、中径纸板、中缝二十、中腰、中径、中径纸板、中缝  中腰,也称书腰。

一般指上、下书封壳中间的联接部分,即指封一和封四的腰部位置(封二、三的联接处则不称中腰)   w中径,指书封壳的封二和封三两块纸板之间的距离  中径纸板也称中径纸,指中径部分中间所粘贴的纸板条  中缝,指中径纸板与书壳相距的两个空隙制作书壳时所留出的中缝是为了书壳与书芯联接和压沟成形所用(图5-31)w二十一、接面与整面二十一、接面与整面  精装书壳制作时,用两种以上封面材料街接加工而成的称接面,即接上的封面;用一整张封面材料加工成的(不用接面)称整面,也称全面接面的中腰一般用织品和皮革等料,封壳表面用纸张(或织品)接面的书封壳可节省材料、降低成本,但加工麻烦;整面加工费料、省工、牢固耐用 图图5--31 书封壳书封壳(a)封壳里 1-封二 2-封三 3-包边 4-中径 5-中缝 6-天头 7-地脚(b)封壳面 1-封一 2-封四 3-包角 4-中腰 5-天头 6-地脚   二十二、堵头布二十二、堵头布  堵头布,也称堵布、绳头布或花头布等,是一种经加工制成的带有线棱的布条堵头布用来粘贴在精装书切完书芯后背的两端,将每贴折痕堵盖住,只露线绳棱,因此称堵头布(即堵住两头的布)作用可使各帖之间牢固联结,又可使精装书刊外形美观大方。

w二十三、方、圆角二十三、方、圆角  加工书刊或本册时,经裁切的书刊四角均呈直角,为了使书籍外形美观,在书刊散开的一面上下两角(前口的上下两角),用切角机或切角刀切成一定程度的圆热称圆角不切成圆势的是方角圆角加工适用于精、平装书刊,造型美观、翻阅时书角不易折损(图5-32) w二十四、活套与死套二十四、活套与死套w  活套与死套指精装套合加工形式活套也称活络套装,即书籍加工成册后,书芯和书封壳可随意分开或调换,这种形式使用方便,适合日记本册或一些工具书的加工装帧;死套指在套合加工时,书芯的环衬牢粘在书封壳(封二、封三)上,是一种常见的套合加工形式,适用于一切精装书籍的加工w二十五、护封二十五、护封w  护封,指套在封面外的包封纸一般用于比较讲究的书籍或经典著作,作用是保护书封,增加书籍的庄重和艺术感护封选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或压有塑料薄膜及印有花纹图案的材料  图图5--32 精装书造型示意精装书造型示意1-封一书壳面 2-前口 3-书腰 4-书槽 5-飘口 6-书签丝带 7-堵头布 8-书背纱布9-环衬 10-书背纸  w精装、平装、骑马订装工艺流程精装、平装、骑马订装工艺流程     书籍装订加工,根据装订方式方法不同有多种工艺流程线,每道工艺顺序要求严格,前后加工秩序不可颠倒,否则会影响加工效果,这里只讲述精、平、骑装的工艺流程线。

印刷半成品制成书帖:撞页→开料→折页→粘套、插页1..平平装装铁铁丝丝订订、、缝缝纫纫订订、、三三眼眼订订涂蜡→配页、撞捆→浆背→干燥→分本→订书→半成品检查→涂粘剂→包封面→烫背干燥→切成品→成品检查→包装贴标识2..平平装装锁锁线线订订粘衬纸→配页→锁线→半成品检查→压平→扎捆→涂粘剂→粘纱卡→干燥→分割本→涂粘剂→包封面→烫背→干燥→切成品→成品检查→包装帖标识 3..平平装装手手工工无无线线胶胶粘粘订订配页→半成品检查→撞捆→涂粘剂→粘纱布或卡纸→干燥→分割分→涂粘剂→包封面→烫背→干燥→切书→成品检查→包装贴4..骑骑马马订订单单头头订订书书套配→订书→过数→切成品→抽查→包装贻标识5.精装手工操作.精装手工操作①书芯加工粘环衬→配页→锁线→半成品检查→压平→捆书→涂粘剂→干燥分本→切书→潮湿→扒圆→起脊→涂粘剂→粘书签丝带和堵头布→涂粘剂→粘书背布和书脊纸②书封加工计算规格开料→涂粘剂→组壳→包壳塞包角→压平→自然干燥→自然压平→烫印③套合加工涂中缝粘剂→套书封壳→压槽→扫衬→压平→自然干燥定形→成品检查→套书盒→包装贴标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