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7564 唐宋名家词实用资料 第一编词学论略 第一章词名释例 考核要求: 1.识记: 曲子、 长短句、 诗馀含义;“长短句” 之称由苏轼提出; “诗馀” 的四种解释;“诗 馀”名称的出现时间; “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 2.领会:曲子与音乐的关系;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 3.简单应用: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 一、曲子 1、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 是词 最初的名称 二、长短句 1、长短句可视作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 长句” ,五言诗被称为 “ 短句” 所谓长短句, 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七言的错综而已 3、长短句提名权交给了苏轼,缘由是苏轼在《与蔡景繁书》 三、诗馀 1、诗馀是晚于曲子和长短句的,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曲子侧重强调其 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 词 2、俞彦认为是 “ 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3、况周颐说: “ 诗馀之 ,馀? ,作,赢馀? 之,馀? 解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 于诗,故曰 ,诗馀? 4、词与诗相比,所 “ 馀” 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 角度看) 四、倚声 1、倚声的概念与古代乐府诗的创作模式有关 2 2、“ 倚声” 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已出现 第二章 词的起源 考核要求: 1.识记: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六朝浮艳说 2.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1、词的起源: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 六朝浮艳说 2、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王灼、朱熹与 胡仔持这种说法 第三章词的体性 考核要求: 1.识记:燕乐;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 2.领会:词调与音乐的关系 3.简单应用:“词为艳科” 、 “细美幽约” 、 “要眇宜修” 、 “词心词境”说、张炎的“清空” 说 4.综合应用:王国维的境界说 一、胡夷里巷之曲 1 隋唐以来,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2、词的音乐性的标志就是词牌 二、词为艳科 1、“ 词为艳科 ” 是 1926 年胡云翼提出的一个概念 2、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女音 三、要眇宜修 1、“ 要眇宜修 ” 四字是王国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 “ 要眇宜修 ” 四字的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 质。
2、缪铖 “ 细美幽约 ” 3、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文化取向上就一直存在南北的不同 南方文学的典范,词往往被称为“ 南词” 在唐宋词人中,从其籍贯来考察,重要 3 的词人或者说是在所有的词人中,占籍南方或在南方有仕履经历的,在总共800 多人中,南方占了82%,其中浙江最多,其次是江西、福建、江苏 四、词心与词境 1、词心词境之说的集中表述见于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词境相对客观, 词心则相当于创作主体,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的有机结合 2、张炎所谓 “ 清空” 是指能摄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蕴含着骚雅的意趣的, 传达出词人的冲和淡泊的胸襟 第四章词的体制 考核要求: 1.识记: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令、引、近、慢的四分法 2.领会:任中敏对词体的分类 3.简单应用:对具体词作体制的区分;词体结构的基本术语;词调的特点及其来源 4.综合应用:词的体制三分法与四分法的区别 任中敏《词曲通义》列词体为寻常散词、联章者、大遍、成套者、杂剧词五 大类 一、小令、中调、长调 1、目前,通常按每首词的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 2、明代中叶,顾从敬刻分调本《类编草堂诗余》始分小令、中调、长调三 类编排。
二、令、引、近、慢 1、令、引、近、慢本为音乐上之分类现存文献中,最早将令、引、近、 慢四者并称的是王灼 2 宋末张炎《词源》称引、近、慢三者为“ 小唱” 三、词调与结构 1、词调初制的时候,调名往往即是题名就《全宋词》的使用频率来说, 使用最多的词调是《浣溪沙》 2、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上、下两片(或称“ 阕” )上片的最后一韵一般称为歇 拍,下片开头的一韵, 多称为过片、 过变,如果过片的句式与上片开头句式不同, 则过片也称为换头 4 第五章词的风格 考核要求: 1.识记: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划分的提出者,具体的含义;王士祯对词派的划分 2.领会:词的本色风格是婉约 3.简单应用:对具体词作风格的认识与感知 4.综合应用:宋代词人对词的风格的感知;唐宋词风格中的婉约与豪放之争 一、婉约、豪放的语源及发展 1、婉约的原意是指人的言说态度谦和、宛转和简约 豪放” 最初也是用来描 写人物个性的,形容为人的自由自在,不拘成规 2、以“ 豪放” 论词,很可能源于苏轼 3、宋末张炎虽粗分 “ 豪放词 ” 与“ 雅词” 两种 二、从风格到流派 1、正式将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并举的是明代的张綖的《诗馀图谱?凡例》。
2、清初王士祯易张綖之 “ 体” 为“ 派” ,依据词风的不同,百分婉约与豪放两大 流派 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 1.考核要求 1.李隆基 (1)简单应用: 《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如何表现女性之美的 2.李白 (1)识记:“百代词曲之祖”的具体内涵、.萧史与弄玉的典故 (2)领会:王国维对“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评论 3.张志和 (1)识记:《渔歌子》的别名、与颜真卿唱和、渔父与张志和的关系 (2)简单应用: 《渔歌子》(西塞山前)的创作主题 4.刘禹锡 (1)识记:《忆江南》(春去也)的创作地点及背景,文学史上依曲拍填词的最早记录 (2)简单应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5.白居易 (1)识记: 《忆江南》 写的江南总体 “风景”,写杭州的苏州的重点, 《长相思》(汴水流) 的作者 (2)综合应用: 《忆江南》组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5 6.温庭筠 (1)识记:名、字、籍贯、词集名,花间词派鼻祖 (2)领会:张惠言对“照花前后镜”等四句的评论,张惠言对温庭筠词的总评名句: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3)简单应用:《菩萨蛮》(小山重叠)词的艺术特色《更漏子》(柳丝长)中的对比手 法《河传》词牌的首创及声韵特点。
(4)综合应用:《菩萨蛮》(水精帘里) 中意象安排的凌乱与有序; 《菩萨蛮》(玉楼明月) 心理描写的特色; 《梦江南》(梳洗罢)以“望”字统摄全词景象 7.皇甫松 (1)识记:李冰若对其词风的总体评价 (2)简单应用: 《采莲子》(菡萏香连)中采莲女子形象 (3)综合应用: 《梦江南》(兰烬落)(楼上寝)二词的异同 8.韦庄 (1)识记:字、籍贯、词集名、“温韦”并称、 《菩萨蛮》(洛阳城里)中“洛阳才子” 的指称《女冠子》(四月十七) (昨夜夜半)为联章词 (2)领会:韦庄词总体上以客观叙事为特色《菩萨蛮》(人人尽说)中江南之“好” (3)简单应用:《菩萨蛮》(如今却忆)用“忆”来构思全篇《思帝乡》(春日游)塑造 的女性新形象 (4)综合应用:《荷叶杯》(记得那年) 、 《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的叙事性和 客观性 9.李存勗 (1)识记:《忆仙姿》为《如梦令》别名 10.薛昭蕴 (1)识记:《浣溪沙》(倾国倾城)写吴越兴亡的历史 (2)简单应用: 《浣溪沙》(倾国倾城)的词境特点 11.毛文锡 (1)识记:《甘州遍》(秋风紧)写边塞风光,开北宋边塞词先声 12.牛希济 (1)识记:《临江仙》七首分咏七个深化传说中的女神故事。
(2)领会: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3.欧阳炯 (1)识记:作有《花间集序》 (2)简单应用: 《南乡子》(画舸停桡)描写的南方风情 14.和凝 (1)识记:雅号“曲子相公”、词集名 (2)简单应用: 《江城子》(竹里风生)的心理描写特点 15.顾夐 (1)识记:王士祯评《诉衷情》“换我心”三句为“透骨情语” (2)领会: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16.孙光宪 (1)识记:著有《北梦琐言》 、 《花间集》中收录词人传世作品最多,与温庭筠、韦庄三 6 足鼎立 (2)领会:风格气骨健朗,欧阳修称之为“陡笔” (3)简单应用:《浣溪沙》(蓼岸风多)的写景特色《谒金门》(留不得)气骨健朗的风 格特征 17.李珣 (1)识记:别称“李波斯” 《南乡子》十七首所歌咏的都是粤东的风土人情《巫山一 段云》 (古庙依青嶂)以楚王、神女之事为中心 (2)简单应用: 《南乡子》(秋雨联绵)的空灵特点 18.冯延巳 (1)识记:字、籍贯、词集名、在唐五代词人中存词最多,王国维评其词“堂庑特大”, 其词着力描写感情的意境 (2)领会: 《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以春草喻恨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3)简单应用:《鹊踏枝》(秋入蛮蕉) 的意象特点;《鹊踏枝》(庭院深深) 的写景特点 (4)综合应用:《鹊踏枝》(谁道闲情)描写的感情的意境;《鹊踏枝》(六曲阑干)的寄 托特征 19.李璟 (1)识记:与后主合称“南唐二主” (2)领会:“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3)简单应用:王国维评“菡萏香销翠叶残”二句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20.李煜 (1)识记:字、号、籍贯 《菩萨蛮》(花明月暗)相传为小周后而作沈腰”、 “潘鬓” 的典故 (2)领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 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3)简单应用: 《清平乐》(别来春半)情景相生相合的特点 (4)综合应用: 《玉楼春》(晚妆初了)描写多种感觉的复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体现出“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的特点;《虞美人》(春花秋月)以三重对比表现宇宙永恒与 人生短暂的矛盾 一、李隆基 1、《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为李隆基自度曲主题是劝女及时嫁夫 二、李白 1、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萧声咽)两首最为 著名,被宋代黄昇誉为 “ 百代词曲之祖 ” 。
2、大约十里为一长亭,五里为一短亭 7 3、《忆秦娥》(萧声咽) ①“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末二句痛极而返,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把秦娥一人一时之所感,骤然扩 展到千秋万世众人之命运王国维评此八字“ 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 三、张志和 1、仅存《渔歌子》五首 2、《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中的渔父,实是遁迹江湖的作者自况 3、张志和《渔父》词当时曾传入日本,遂开日本国填词风气之先 四、刘禹锡 1、忆江南(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这 是文学史上倚声填词的最早记录,与诗友白居易酬唱之作 五、白居易 忆江南(三首) A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B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 更重游 C 忆江南,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 逢 ①白居易青年时曾漫游江南,其后又在苏、杭等地任职,故晚年对苏、杭风 情别具情愫此三首词时作者闲居洛阳《忆江南》三首是一组专咏江南的词,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含苏、杭,以“ 江南好 ” 三字总绾三章,第一首以强烈的色彩 对比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旖旎春色第二、第三首分别选择了杭州的寻桂、看潮和 苏州的饮酒、观舞为描写对象,各有侧重地展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画面,并以感 叹作结,表露其身在洛阳、神驰江南的无限深情。
②艺术特色:三章之间,首尾各具,互有照应,脉络贯通,带有明显的民歌 风味 六、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源祁人是晚唐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 人,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张惠言认为其词全祖《离骚》,深美闳约 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①张惠言、谭献等将此词认为是“ 感士不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