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并行计算安全管理制度

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82KB
约11页
文档ID:614460701
并行计算安全管理制度_第1页
1/11

并行计算安全管理制度一、概述并行计算安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并行计算环境的操作流程,确保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同时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并行计算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高性能计算、分布式数据处理等通过明确管理职责、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降低并行计算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二、管理职责(一)组织架构1. 设立并行计算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审核相关管理制度2. 指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3. 各业务部门需指定接口人,负责并行计算资源的申请和审批二)职责分配1. 安全管理委员会:- 制定并行计算安全策略,定期评估制度有效性 审批重大安全事件的处理方案2. 安全管理人员:- 监控系统日志,及时发现并处置异常行为 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升用户安全意识3. 业务部门接口人:- 审核并行计算任务的安全风险,确保符合管理要求 维护本部门资源的使用记录,配合安全调查三、操作规范(一)并行计算资源申请1. 申请流程:(1) 填写资源申请表,说明计算任务需求(如CPU核数、内存大小、运行时长)2) 提交安全评估报告,包括数据敏感性、依赖的第三方工具等。

3) 安全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分配相应资源2. 资源回收:- 任务完成后需及时释放资源,避免长期占用 超期未使用资源将自动回收,并通知申请者二)数据安全管理1. 数据传输:- 所有数据传输必须采用加密通道(如TLS/SSL),传输速率不低于1Gbps 禁止通过公共网络传输敏感数据,需使用专用线路或VPN2. 数据存储:- 并行计算节点需配置数据加密存储,密钥长度不小于256位 定期备份重要数据,备份周期不超过24小时,保留时长不少于3个月三)系统监控与审计1. 实时监控:- 部署监控系统,实时监测CPU使用率、内存占用率等关键指标 异常指标阈值设定:CPU占用超过90%或内存使用超过85%时触发告警2. 日志审计:- 记录所有用户操作和系统事件,日志保留期限为6个月 定期抽查日志,核查是否存在未授权访问或异常操作四、应急响应(一)事件分类1. 轻微事件:如资源临时超限,不影响系统运行2. 一般事件:如数据传输中断,需2小时内恢复3. 重大事件:如系统崩溃,需4小时内恢复服务二)响应流程1. 初步处置:- 发现异常后,立即隔离受影响节点,防止问题扩散 记录故障现象和影响范围,提交应急小组。

2. 深入调查:- 分析日志和监控数据,确定事件原因 必要时暂停相关任务,防止数据污染3. 恢复服务:- 优先恢复核心任务,确保业务连续性 事件处理后,撰写报告并通报相关方五、技术要求(一)并行计算平台配置1. 节点安全:- 所有计算节点需部署防火墙,仅开放必要端口(如22、8080)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补丁,高危漏洞需72小时内修复2. 资源隔离:- 采用容器化技术(如Docker)或虚拟化(如KVM)实现任务隔离 确保同一节点上的任务无法互相干扰二)安全工具配置1. 入侵检测系统(IDS):- 部署Snort或Suricata,实时检测恶意流量 配置规则库更新频率,至少每月一次2. 数据加密工具:- 使用GPG或AES加密敏感文件,密钥管理需符合ISO 27001标准六、培训与评估(一)安全培训1. 培训内容:- 并行计算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常见攻击手法(如DDoS、SQL注入)的识别方法2. 培训周期:- 新员工入职需接受强制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并行计算资源 定期开展复训,每年不少于2次二)制度评估1. 评估周期:- 每半年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评估2. 评估方法:- 抽查用户操作记录,检查是否符合规范。

模拟攻击测试系统防御能力,如渗透测试七、附则1. 本制度由并行计算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2. 任何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根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3.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原有规定同时废止一、概述并行计算安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并行计算环境的操作流程,确保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同时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并行计算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高性能计算、分布式数据处理等通过明确管理职责、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降低并行计算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二、管理职责(一)组织架构1. 设立并行计算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审核相关管理制度委员会成员应包括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人、数据管理部门代表、应用开发部门代表及安全专家2. 指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安全管理员需具备安全认证(如CISSP、CISP)资质,并定期接受专业培训3. 各业务部门需指定接口人,负责并行计算资源的申请和审批接口人需经过安全意识培训,熟悉本部门业务的安全需求二)职责分配1. 安全管理委员会:- 制定并行计算安全策略,定期评估制度有效性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审议安全策略的执行情况和改进方向。

审批重大安全事件的处理方案涉及敏感数据或系统级变更的事件需经委员会三分之二成员同意后方可执行2. 安全管理人员:- 监控系统日志,及时发现并处置异常行为每日审查安全事件告警,优先处理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系统瘫痪的事件 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升用户安全意识每年至少组织4次培训,每次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率需达到95%以上3. 业务部门接口人:- 审核并行计算任务的安全风险,确保符合管理要求需在任务提交前填写《并行计算任务安全风险评估表》,明确数据来源、处理方式和预期影响 维护本部门资源的使用记录,配合安全调查每月汇总资源使用情况,存档期限为1年,以便在安全审计时提供参考三、操作规范(一)并行计算资源申请1. 申请流程:(1) 填写资源申请表,说明计算任务需求(如CPU核数、内存大小、运行时长)申请表需包含任务描述、数据来源、预期输出等详细信息2) 提交安全评估报告,包括数据敏感性、依赖的第三方工具等敏感数据(如PII、商业秘密)的传输和存储需特别标注,并说明加密措施3) 安全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分配相应资源审核周期不超过3个工作日,紧急任务需另行报备2. 资源回收:- 任务完成后需及时释放资源,避免长期占用。

系统将设置自动回收机制,超过预定运行时长的任务将强制终止 超期未使用资源将自动回收,并通知申请者通知方式为邮件或系统消息,未及时回收的将计入部门资源使用统计二)数据安全管理1. 数据传输:- 所有数据传输必须采用加密通道(如TLS/SSL),传输速率不低于1Gbps需定期测试加密通道的有效性,每年至少2次,确保未出现中间人攻击等风险 禁止通过公共网络传输敏感数据,需使用专用线路或VPNVPN接入需通过双因素认证(2FA),认证失败将自动断开连接2. 数据存储:- 并行计算节点需配置数据加密存储,密钥长度不小于256位加密工具需采用行业标准(如AES-256),并定期更换密钥(建议每6个月更换一次) 定期备份重要数据,备份周期不超过24小时,保留时长不少于3个月备份需在异地存储,防止因本地灾难导致数据丢失三)系统监控与审计1. 实时监控:- 部署监控系统,实时监测CPU使用率、内存占用率等关键指标需设置告警阈值,如CPU占用超过90%或内存使用超过85%时触发告警,告警级别为紧急,需1小时内响应 监控系统需记录所有操作日志,包括用户登录、资源申请、任务提交等,日志保留期限为6个月2. 日志审计:- 记录所有用户操作和系统事件,日志保留期限为6个月。

需定期抽查日志,核查是否存在未授权访问或异常操作每月抽查一次,抽查比例不低于5% 审计工具需采用自动化工具(如SIEM系统),支持关键词搜索和异常行为分析,提高审计效率四、应急响应(一)事件分类1. 轻微事件:如资源临时超限,不影响系统运行需在30分钟内恢复,并记录事件原因及预防措施2. 一般事件:如数据传输中断,需2小时内恢复需启动备用传输通道,同时通知相关用户3. 重大事件:如系统崩溃,需4小时内恢复服务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恢复核心功能优先,其他功能按需恢复二)响应流程1. 初步处置:- 发现异常后,立即隔离受影响节点,防止问题扩散需记录故障现象和影响范围,提交应急小组 初步处置需在15分钟内完成,防止问题扩大2. 深入调查:- 分析日志和监控数据,确定事件原因需采用专业工具(如Wireshark、Grafana)进行数据分析,调查时间不超过1小时 必要时暂停相关任务,防止数据污染暂停任务需经安全管理人员批准,并通知相关用户3. 恢复服务:- 优先恢复核心任务,确保业务连续性核心任务恢复需在2小时内完成 事件处理后,撰写报告并通报相关方报告需包含事件描述、处置过程、改进措施等,通报对象包括管理委员会、受影响用户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五、技术要求(一)并行计算平台配置1. 节点安全:- 所有计算节点需部署防火墙,仅开放必要端口(如22、8080)防火墙规则需定期审查,每月至少1次,确保未出现冗余规则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补丁,高危漏洞需72小时内修复需采用自动化补丁管理工具(如Ansible、Puppet),确保补丁及时应用2. 资源隔离:- 采用容器化技术(如Docker)或虚拟化(如KVM)实现任务隔离需配置资源限制(如CPU配额、内存限制),防止单个任务占用过多资源 确保同一节点上的任务无法互相干扰需定期进行隔离测试,每年至少2次,确保隔离机制有效二)安全工具配置1. 入侵检测系统(IDS):- 部署Snort或Suricata,实时检测恶意流量需定期更新规则库,每月至少1次,确保检测能力持续有效 配置规则库更新频率,至少每月一次需记录规则更新日志,以便在规则误报时进行回溯2. 数据加密工具:- 使用GPG或AES加密敏感文件,密钥长度不小于256位需采用密钥管理工具(如HashiCorp Vault),确保密钥安全存储和定期轮换六、培训与评估(一)安全培训1. 培训内容:- 并行计算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需涵盖数据泄露、系统攻击、资源滥用等常见风险,并提供实际案例分析。

常见攻击手法(如DDoS、SQL注入)的识别方法需提供攻击手法的详细描述和防范措施,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2. 培训周期:- 新员工入职需接受强制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并行计算资源培训内容需包括本制度的核心条款,考核方式为笔试或口试 定期开展复训,每年至少2次复训内容需包括最新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确保用户始终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二)制度评估1. 评估周期:- 每半年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资源申请合规性、数据安全措施有效性、应急响应能力等2. 评估方法:- 抽查用户操作记录,检查是否符合规范需采用自动化工具进行抽查,确保评估效率 模拟攻击测试系统防御能力,如渗透测试需每年至少进行1次渗透测试,测试范围包括网络边界、计算节点、数据存储等七、附则1. 本制度由并行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