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傣族和布朗族婚俗比较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双江少数民族村寨为例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6.52KB
约11页
文档ID:260229829
傣族和布朗族婚俗比较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双江少数民族村寨为例_第1页
1/11

          傣族和布朗族婚俗比较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双江少数民族村寨为例                    摘要中国一个“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东方古国,不同的地域特征和纷繁多样的气候造就了它多元的民族文化云南作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代表,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和探究民俗多样性地首选之地而在众多民俗文化中,尤以婚俗文化最为多样由此,本文将以云南西双版纳、双江少数民族村寨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傣族和布朗族从恋爱到结婚这一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究民族文化独特性和多元性,以期为未来民俗研究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借鉴关键词:傣族;布朗族;婚俗;相似性;差异性1. 前言《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礼之本也即认为婚姻是礼的根本,是整个社会制度的根基崇尚礼教的古人把男女婚姻关系的缔结看作是整个社会维系和国家兴旺的根本婚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及其再生产[1]从社会关系角度来看,男女缔结婚姻关系,夫妻和睦,则母慈子孝,则兄友弟恭,则家庭关系和睦,而和睦的家庭关系则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最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那何为“婚俗”呢?“婚俗”也被称为婚姻习俗或婚姻习惯,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特定地区人们长期坚持和遵守的非正式婚姻规则。

[1]由于地区差异,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婚俗文化而这些婚俗文化又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所特有的精神内涵的体现,是外界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反映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代表了社会的演变趋势和历史的发展状况所以在民俗研究中以婚俗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探讨意义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正是多样婚俗文化的代表,这里不仅民族众多,且民族独特,在25个聚居少数民族中,有15个为云南独有在众多聚居少数民族中,傣族凭借人口和特色民族音乐舞蹈成为多彩云南的文化宣传符号而布朗族人口稀少,深居山间,极少与外界往来,在民俗文化研究中具有神秘色彩由此,本文将以傣族和布朗族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族婚俗文化差异,从而探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2. 傣族婚俗傣族婚俗一般包括恋爱、定情、提亲、议亲、订亲、迎亲、婚礼等阶段且傣族婚俗顺应时节变化,每年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为傣族农忙敬佛时节,青年男女不恋爱、不结婚而其他时间,青年男女相聚一堂,互诉衷肠2.1 “串不少”和“丢花包”——相恋傣族相恋方式分为两种:“串不少”和“丢花包”串不少”有寻姑娘的意思,是指每当夜幕来临之际,同村和邻村未婚男子精心打扮到未婚女子家中的竹楼边弹琴唱歌吸引中意女子的做法。

期间,倘若女子对男子有意,便会用抑扬顿挫的纺车声回应男子的琴声,并用情歌与其对答待到时机成熟,男女双方便会相约到大青树下,继续发展恋人关系丢花包”是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男女发展恋爱关系的媒介傣族姑娘在泼水节前缝制带花穗的花包节日期间,青年男女便盛装打扮来到村寨广场或河滩,男女面对面隔着距离站成两排,姑娘扔花包,男子接倘若女子对男子有意,便会将花包扔给中意的男子,如若男子也有意,就会佯装接不到女子的花包,并乘乱悄悄来到女子身边,将自己的手绢或事先准备好的手镯送给她,并与其约定下次约会的时间,按期到女子家“串姑娘”2.2 “吃小酒”——定情“吃小酒”是男女经过恋爱后正式确定关系的仪式男女双方恋爱一段时间后,建立深厚情谊后,双方便邀请家中亲戚到女方家做客,以此对外说明两人的恋爱关系吃小酒”这天,女方避客不见,而男方将酒菜(成双的菜品,如两只鸡、两瓶酒等)挑往女方家宴请宾客待到宾客尽欢后,亲朋好友对男女表示美好的祝愿离去,这时女子才能在三名女伴陪同下出现与男子的伴郎团一起围桌吃“定情饭”定情饭”讲究一要热、二要放足盐、三要甜,分别象征着男女爱情的热忱、深厚和甜蜜吃过小酒,两人的恋爱关系正式公开,之后便可提亲、议亲。

2.3 提亲、议亲男女定情后,男方便委托媒人上门提亲,正式对女方父母提出请求女方父母一般不会阻挠受到亲友祝福的恋爱关系女方父母同意后,男方父母会再次和媒人来到女方家,双方父母和媒人一起选择良辰吉日,并商议嫁妆和男方“从其居”(婚后男方住在女方家的时间)的时间傣族嫁妆以银饰为主,一部分由男方准备,另一部分由女方母亲准备银饰花样繁多,造型精美,既有传统傣族花纹样式,也有现代元素样式傣族婚礼要求男女皆要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男子穿短衫长管裤,头包白色、红色或蓝色头巾;女子穿着紧身短衫和花筒裙,腰间扣上银腰带,两只手臂分别带几对银镯,双手手指带满戒指2.4 闯关三关、拴线——结婚仪式傣族婚礼称为“金欠”,一般定在十月十五到来年七月十五以前这段时间为傣族农闲时节迎亲时,男子会在亲友团的陪伴下敲锣打鼓地前往女方家女方家则准备婚礼仪式所需的物品,等待男方的到来男子进门前需要和女子一起跪坐在铺满花毯的供桌前接受和尚的诵经祝福,诵经结束后,和尚会将五彩线拴在男女双方手上仪式结束后,新娘重新在女伴的陪伴下回到竹楼,新郎则开始闯三关第一关:新郎来到关闭的竹门前,放过鞭炮、给过路钱才能通过第二关,新郎登上竹楼,女方的亲友横加阻拦,新郎只有给过让路费才可可过关。

第三关,新郎进入房间寻找被藏起来的新娘新郎需付讨好钱,几番敬酒恳求才能见到新娘闯关后,新郎和新娘会再次回到堂屋,跪在花毯前接受拴线仪式结婚这天,傣族人将新郎称为“黑迈”,新娘称为“摆迈”新娘家会邀请村寨力名望高的老者为新婚夫妇拴线,意为将两人的灵魂拴在一起,永不分离,白头到老拴线仪式结束后,新郎会将供桌上的一只鸡献给主婚礼人,同时也会再拿出一只鸡送给未婚的小伙分吃,意为希望未婚者能尽快找到心仪的姑娘,建立美满的家庭此后新婚夫妇会与来宾在庭院或广场载歌载舞,表示庆祝2.5 二三五往来——回门仪式婚礼次日,新郎早晨返回父母家里,晚上再回到妻子家婚礼第三天和第五天男女双方挑着凉粉互认亲戚到此婚礼才真正结束2.6“三年去,三年来”从妻居——婚后生活婚后,男方要跟随妻子在娘家居住三年,期满后再携妻带儿回到男方家住三年三年去,三年来”,等到新婚夫妻有经济能力后才能组建自己的家庭3. 布朗族婚俗“布朗族人口稀少,多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境内,最早起源于百濮族群,百濮是我国西南部的古老部落群[2]该族久居深山,极少与外界来往但婚姻较为自由,不禁止寨外婚并且其婚礼风俗悠久,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极具特色布朗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主要经历了恋爱、提亲、订婚、送彩礼、举行婚礼、回门等。

3.1 “串姑娘”——相恋“串姑娘”是双江邦协布朗族未婚青年男女恋爱的一种风俗夜幕降临,布朗族小伙怀抱三弦琴结伴来到姑娘家,未婚姑娘提早燃起火塘,煮上热茶等待前来串门的小伙小伙进门后争相琴声和歌声与心仪的姑娘对唱,若姑娘对小伙有意便会以歌声回应小伙,期间姑娘会给小伙递烟丝、敬茶,通过巧妙的往来方式考查小伙是不是值得婚配的良人3.2 说媒——提亲布朗族青年男女经过一段时间“串姑娘”后,男女双方有意结合男方便会和父母表明心意,并请求父母聘请媒人到姑娘家提亲第一次提亲,媒人会带上小伙和美酒到女方家向女方父母说明心意第二次提亲,媒人继续带上男子和酒,这时女方父母会邀请女方母亲的姊妹到家中做参谋,暗中考察男子是否与女儿相配并且媒人会在旁边帮男子说好话,请求女方将孩子许配给男子如果双方父母亲戚都表示同意,媒人就会对女家表示感谢,并商议再次带礼物拜访的时机3.3 “吃定酒”——订婚“吃定酒”是布朗族未婚男女的订婚仪式,当男女感情得到双方父母认同后男方父母会经常带着儿子和媒人来到女方家让儿子替女方家干家务活,以此来考验男子如果女方家对男子表示满意,便会与男方商量“吃定酒”的日子吃定酒”有定下的意思,男方接女方家的锅灶宴请女方亲戚,以此说明姑娘与小伙的关系。

吃过酒后,媒人便会找巫师帮男女合八字、择婚期3.4 送彩礼——婚俗布朗族送彩礼十分具有民族特色首先彩礼要在迎亲前一天才送到女方家彩礼是一半现杀的猪肉和其他礼物,由媒人配送送到后,媒人还需三次拜访女家寨中的老者,请其为新人说“吉利”到了夜晚,男方还需乘夜色送给女家送甑糯米饭和8 只老鼠干巴3.5 三次婚礼——婚礼仪式“在人生礼仪中,男女婚姻契约是夫妻家庭生活开端,是一种最能体现人们价值观的典型仪式活动[3]这种仪式是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的集中体现布朗族的婚是反复而不寻常,一对新人要经历三次婚礼送完彩礼后的第二天举行第一次婚礼,男方家敲锣打鼓将新娘接到新郎家举行拴线仪式,仪式结束后男方办宴招待亲友,之后男女各回各家婚礼后的第二天傍晚男子必须回到妻子家,与妻子家一起生活如若夫妻双方婚后生活和睦,双方父母便会筹办第二次婚礼第二次婚礼后女子才算正式嫁给男子,此次婚礼较为简单且婚后新娘继续留在女家待到两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两人才举行第三次最为正式的婚礼正式婚礼当天,双方家庭暗中交换碗筷新娘在夜晚将新娘接回夫家夫家会为两人举行盛大的拜堂仪式,宴请邻里宾客到此新人的婚礼才算真正结束3.6 “赶日头”———回门第三次婚礼结束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再回一趟娘家。

但新婚夫妇要在天亮前离开男方家,日落之前在赶回去,这种婚礼习俗被称为“赶日头”如果双方家相隔较远,新婚夫妇次日不必回门,待到婚礼举办7日后,新娘在丈夫的陪伴下再回娘家3.7 婚后——婚俗在第一次婚礼举办后新郎白天虽然在父母家干活,但是夜晚必须回到妻子的家里,这种婚俗叫做“望门居”布朗族的这种婚俗文化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女方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不能轻易的许了人家,所以不能让女子在婚礼没完之前住夫家父母双方也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婚姻幸福,所以采用了“望门居”的方式4. 傣族和布朗族婚俗的相似性和差异性4.1 傣族和布朗族婚俗的相似性傣族和布朗族青年男女都坚持自由恋爱,且两者在恋爱阶段所进行的“串不少”和“串姑娘”,虽名称有些许不同,但实质都是一样的这类的婚俗活动,意在为未婚男女创造交流平台,寻找心仪对象从婚俗程序也可发现:在迈向婚礼的过程中,无论是傣族还是布朗族,两者都坚持提亲、议亲、订婚、举办婚礼、回门等程序婚礼礼节繁多,且十分重视婚姻双方婚后是否幸福和男女平等等问题首先,相互爱慕是婚姻的前提条件,且婚俗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结婚姻必须受到亲友祝福其次婚礼中都有“拴线仪式”,十分重视男女双方自己的意愿,坚持只有心意相通、互相爱慕的男女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

最后两族在婚姻中均重视男女平等,无论是傣族的“从妻居”,还是布朗族的“望夫居”都坚持“妻本位”原则,傣族婚俗男方要在女方家住满三年,不要求女方立即住到夫家;而布朗族提倡男方白天在父母家工作,晚上回妻家居住,直到夫妻有孩子才回自己家居住4.2傣族和布朗族婚俗的差异性事物大都具有两面性傣族和布朗族婚俗也是,在相似中也体现着不同首先,恋爱过程中虽然两者都倡导恋爱自由,但是傣族内部一般实行“寨内婚”,而布朗族对婚姻的对象没有过多限制,接受“寨外婚”其次从恋爱形式中也可发现,傣族为青年男女提供的交往活动更为丰富,有“串不少”和“丢花包”等,但布朗族交往方式却过于单一,只有“串姑娘”再者,从婚俗仪式上看,“大凡人类的仪礼活动,其仪式本身的繁琐程度总是同人们对该仪式对象的重视程度成正比的,仪式愈是繁琐,说明人们对仪式所涉及的事物愈是重视[4]纵观两族婚俗程序可发现,布朗族的程序较傣族而言程序更为复杂,其在恋爱之后要经历说媒、订婚、送彩礼、三次婚礼和回门等繁琐礼节,而傣族的婚俗却较为简洁,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布朗族在一定程度上比傣族更重视婚礼最后,从婚礼举办的内容上看,傣族的婚礼更为温馨,首先新人的婚礼必须受到神和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