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灵成长》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21KB
约6页
文档ID:316492634
《心灵成长》校本课程实施方案_第1页
1/6

    《心灵成长》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赵瑞芬 薛海丽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江苏南京210023《心灵成长》课程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课程实施方案中制定了课程目标、课时计划、实施原则和课程评价方式一、课程简介《心灵成长》是学校组织一批具有研究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自主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课程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出发,由学校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本课程自2011 年9 月起在高一、初一年级施行,每周安排1 课时,每学期18 课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由教务处统一排课任课教师由校长、书记、学工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教学骨干、德育骨干共12 位教师担任,学校专门成立了《心灵成长》教研组,定期开展研讨活动课程从心灵成长的角度,选取“爱心、包容、尊重、诚信、担当、意志、自我、幸福”八个主题作为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文本和视频)展示、话题讨论、实践体验等形式,将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正确处理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优化外在的行为表现二、课程目标1.以社会、生活事件为载体,通过感动人物或生活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具有震撼性的典型案例,来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感悟。

2.引导学生对于自己、他人、社会、责任等话题开展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爱心、责任心,逐步培养包容、诚信、坚韧的良好品质,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恰当处理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提高内在素养品质,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3.通过课程实施,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4.通过本课程的实施与完善,打造学校特色课程,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8 个单元,“爱的和弦”“学会包容”“尊重宣言”“诚信无价”“勇于担当”“磨炼意志”“认识自我”“享受幸福”,具体如下表:四、课程实施办法与课时分配1.实施办法《心灵成长》课程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在高一、初一年级开设,每周1 课时,每学期18 课时,开满两学期由校长、书记、主任、教研组长和一线骨干教师担任授课任务,以本校教师自编的《心灵成长》教材含视频光盘作为教学资源,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每个单元安排1-2次主题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体验记录在《心灵成长记录册》上学校成立“心灵成长”教研组,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实践活动形式和课程实施效果开展研讨,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2.课时分配每个单元4 课时,每学期机动2 课时。

五、课程实施原则《心灵成长》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原则:1.主题共研与二次备课相结合原则教研组针对每一主题均安排共修研讨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共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呈现形式、案例与教学方法的选取、主题活动的策划等在集体备课基础上,所有执教者都需要针对各自的班级特点进行二次备课,选择适合本班教学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制作课件,然后才能进入课堂上课2.生本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也是学生解疑探究的协作者《心灵成长》课程开发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每位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在《心灵成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给每位学生提供参与话题探讨、实践体验的机会,例如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学生主持活动,学生按座位顺序发言,人人动手写、动手做等活动,让每位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参与中提升3. 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原则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对理性思维的深刻理解,往往要借助于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获得。

因此,在《心灵成长》课程的教学中,要选取生动、具有感染力和震撼性的案例打动学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其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理性认识转化,通过话题探讨,从不同层面对案例中的美与丑、合理与不合理,可取与不可取等进行分析,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既而学会判断、抉择经过逐步训练,学生逐渐认同、内化,最终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4.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原则《心灵成长》课程不是教师说教式的课程,课程的实施需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课程的实施效果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因此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例如开展在校内爱心义卖活动,去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去特校开展结伴同行活动等等,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主观感受,逐步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六、课程评价1.评价内容(1)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实施对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所起影响的评价2)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所记录的学习感悟,还应重视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尤其要观察学生日常行为举止的改变3)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方法和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进行评价2.评价主体(1)学生评价评价自身学习“心灵成长”课程后在行为习惯和个人素养方面的变化;评价教师实施课程的态度、方法(问卷调查)。

2)教师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心灵成长”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和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在学习“心灵成长”课程后行为习惯和个人素养方面的变化;评价自身在实施这一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态度表现以及对自身认识的改变;评价课程实施对学校发展所起影响的评价3)家长评价采用访谈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家长对“心灵成长”课程实施的看法,评价子女在“心灵成长”课程实施后的变化3.评价方式和办法(1)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评价依据平时记录、学生感悟、实践活动表现等2)采用等级评价,以激励和发展为主,在确定等级时一般不设“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待进” 刘红)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