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KB
约2页
文档ID:43801033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_第1页
1/2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更新日期:2010-07-09 点击: 陈永刚 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液的汤剂剂型如半夏干姜散、 导赤散等 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 ,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 ,如丹参牛膝煮散 宋代煮散剂盛行,沿至今日常用的煮散剂有藿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白术散、牡蛎散 等虽自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但由于中药资源不断地减少及 由于中药汤剂临床应用的现状,都迫切需要对这一传统的中药剂型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和发展 故本文通过对该剂型的特点及与汤剂、散剂的比较阐明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必要性 1 煮散剂与散剂的区别 散剂是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合均匀而成的粉末状制剂,是固体药剂,有外用与内服 之分内服散剂系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故又称调散剂尽管煮散剂和调散剂都需加 工粉碎,但两者存在本质性的差别: 1.1 《金匮》抵当汤,是煮散剂却不以“散”命名;唐宋提出“煮散”方名,无非是强调 煮散剂必须加溶媒煎,而调散剂只是调服而已 1.2 煮散剂药材颗粒较大,前人谓之“如麻豆大” 《局方》在煮散剂服法上多注明“为粗 末” ,如香薷散、香苏散;调散剂颗粒较小, 《局方》注明“为细末” ,如五苓散、消风散; 外用散剂则须粉碎成极细末。

1.3 调散剂适用于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或不耐高温或因剧毒不易掌握剂量及贵重药物 怪味、刺激性强者不适于调服而煮散剂适用范围正好相反, 《伤寒论》十枣汤是调散剂, 临床上证明改为汤剂药力降低,由于方中主要有效成分难溶于水,因而使用该方不能不宗仲 景之法 1.4 煮散剂煎煮过程中一切溶于水及混悬在水中的成分同存于水中,在加热的条件下,势 必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调散剂以粉末状态共存,相互作用可能性小,因而同种药物制成煮 散剂和调散剂药效区别如《奇效良方》之三黄汤治热结便秘,三黄丸、散主治黄疸、吐血、 咽喉肿痛等证三黄汤泻下力较强就是由于煎煮过程中黄连中小檗硷与大黄中鞣质生成一种 难溶于胃肠液的胶状沉淀,消除了鞣质和小檗硷这两种对抗大黄泻下作用成分所致再者, 能在水中溶解的成分不一定溶解于酸性胃液,也会造成煮散剂与调散剂药效上的差异调散 剂进入胃中要经过湿润→溶解→扩散的过程才被吸收,煮散剂已成为水溶液,直接吸收,因 此煮散剂奏效较快把煮散剂作为一种汤剂看待,奏效较调散剂快这也是临床证实了的 因此,两者颗粒大小、适用范围、药效上都有不同 2 煮散剂与汤剂的区别 煮散剂是一种汤剂剂型,但它并非等同于汤剂。

煮散剂药材应粉碎成颗粒状,汤剂所用 饮片一般加工成丝、段、片、块即可煮散剂用量小,且药效高于汤剂 《局方》将《伤寒 论》小柴胡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改为煮散剂,药味、药证完全一样,但剂量却成倍减少 相反,清《成方切用》把《局方》平胃散改成汤剂,剂量增加了 1.5 倍李东垣擅用煮散剂, 其方药味多而剂量小,如清暑益气汤全方 15 味药,总量不足 50 g,采用煮散之法就可治平 素气虚,受暑湿之病这既节省了药材又照顾了脾胃虚弱者不能多饮的特点遗憾的是人们 已不像李东垣那样使用该方 综上所述,煮散剂具有如下特点: 2.1 可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我国每年人平均消耗中药约 0.5 kg,中药汤剂占了约 30%的 比例,而汤剂较煮散剂多用具 60%的药材如大承气汤、六味地黄汤、少腹逐瘀汤改为煮散 剂的煎出总量分别为汤剂的 1.4 倍,1.7 倍,1.6 倍[1] 测定泻心汤总蒽醌、四逆汤总生 物碱、四物汤总糖量也证实了这点[2] 佛山市中医院用银翘散粗末煎服治疗风热感冒 1150 例,取得疗效用量只为饮片全量的 1/5[3] 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把胃苓散、止泻散、 玉屏风散、解表散做成煮散剂,治疗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每剂仅用 3 g 煎服,疗 效较好。

因而有人提出用饮片全量的 1/3~1/2 的粗末即可达到饮片全量的煎出率 2.2 可以更完全地煎煮出药材中有效成分,提高药物有效成分浓度,更好地发挥药效经 临床观察,煮散药量成人要 20~30 g/次,小儿 3~9 g/次为了最大限度地煎出有效成分, 避免糊化及成分损失,煮散剂煮前必须冷水浸泡 5~10 min 左右,煮时不断搅拌,煮好趁热 过滤一般先武火沸煎,文火保持微沸 5 min 左右便可由于受热时间比汤剂短,能减少挥 发性成分的挥发和热成分的分解、破坏 2.3 有利于节约时间,节省能源 3 煮散剂的临床推广应用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适宜药材的粉碎度:单从扩散定律看,药材颗粒越小,浸出物质就越多但古人要求 煮散剂为粗末或称如“麻豆大”(金匮防己黄芪汤、麻杏苡甘汤,脾胃论补中益气汤都要求 锉为麻豆大)实验表明,药材颗粒度为 2~4 mm 时最理想, 《中国药典》也规定煮散剂要通 过 3 号筛这是因为:过细的药材相互吸附强,影响扩散速度;粘抹过细,组织细胞易破裂, 大量的不溶物及粘液质、树脂等混入或浸出,粘度增大,反而减慢扩散速度,浸出物质量受 到影响 3.2 凡质地坚硬,组织致密的根及根茎类、果实种子类、木类、木质茎类、皮类、矿物类、 贝壳类药材适于煮散。

质地轻松的菌类(茯苓除外)、花、叶、全草类及草质茎类药材能较快 溶出有效成分,但也需粉碎树脂类中含多糖(淀粉、粘液质、树胶等)较多,动物胶类药材 因其煎液呈粘稠状混悬液,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且易糊化,难过滤,难服用粉性强的药 材如山药、天花粉等粉碎时会产生大量细末而损失,所以不适宜煮散粘液质特别多的药材 也应包煎按徐灵胎“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之说,补益煮散剂可适当延长煎 煮时间 3.3 究清代以后煮散剂逐渐减少的原因,除了中草药品种增加,药物商品化追求外形美观 外,其未能解决混悬、糊化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通过对中药煎煮仪器的改进,这些 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3.4 将饮片制成颗粒后,由于颗粒与外界接触面增大,化学活性增强,氧化变质、微生物 污染、虫蛀吸潮、泛油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都可得到妥善的处理 因此,中药煮散剂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一种剂型 作者单位:陈永刚 深圳东湖医院,深圳 518019 参考文献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