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报告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77.83KB
约17页
文档ID:53591317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报告_第1页
1/17

1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报告一、概述东坡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城区西北部,是长江边的一块丹霞石,在两汉时名赤壁、赤岸,俗称赤鼻山元明时期,因地方行政名称,人们习惯以“黄州赤壁”称之清康熙末年,黄州知府郭朝祚景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谪居黄州,改名“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的楼台亭阁始建于西晋,迄今1700 余年赤壁历经四次战火,建筑物屡毁屡建,现存的古建筑大多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占地3.67 公顷,随地势高低布局,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东高西低,依次为:栖霞楼、问鹤亭、涵晖楼、挹爽楼(含碑阁) 、留仙阁、二赋堂、石字藏、酹江亭、坡仙亭、睡仙亭、放龟亭这些古建筑皆以院落、景门相连,巧嵌于红色的峭壁石矶之上,建筑纤巧空灵,转折变化于咫尺之间,与地形浑然一体,形成一步一景,引人入胜,极富山水楼阁之胜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长达四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不仅创作了诗、词、文、赋数百篇,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如《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月梅图》等这些作品在明、清时被人摹刻成碑,镶嵌在东坡赤壁的楼台亭阁之中苏轼贬谪惠州时创作的《佛寿图》以及晚年书写的《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 《行香子·清夜无尘》等书画作品也被明清人士摹刻成碑,也完好地保留在赤壁。

据统计东坡赤壁有苏轼书画碑刻139 块,居古今名人个人书画碑刻之冠;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鉴赏家杨守敬亲自选刻的126 块《景苏园帖》石刻,是数量最多、文物真实性最高,质量最好、书体最完备的苏轼墨迹石刻,全国罕见除苏轼的书画作品之外,东坡赤壁内现保存有北宋人黄庭坚,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郭凤仪,清代康熙皇帝、李鸿章、刘墉、叶志诜、刘维桢、程之桢、杨寿昌、杨守敬,民国徐世昌、程明超、李开铣、萧耀南、范之杰等人的书画碑刻这些碑刻刻功细腻,笔力雄健,气度恢宏,是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品二、历史沿革东坡赤壁原名赤壁、赤岸,因其山色赭赤、陡峭如壁而得名又因赤壁矶头断岸临江、状若悬鼻,俗名赤鼻山早在二千年前,赤壁就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貌为世人称道,并载入汉人枚乘的《七发》与桑钦的《水经》之中赤壁最早的建筑是西晋初年的龙骧将军蒯恩为纪念三国赤壁大战,在赤壁山的南端建造的“横江馆” 从此,素以自然景观闻名于世的赤壁成为骚人墨客登临凭吊的游览胜地隋唐时代,赤壁之上的建筑物日益增多,其中最为知名者,是唐人刘胤之筑建的四望亭与无名氏修筑的月波楼、涵晖楼北宋咸平元年( 998 年) ,大文学家王禹偁贬为黄州刺史,他在黄州城西北隅的子城上增建了两间小竹楼,并为此写下了《黄冈新建小竹楼记》(简称《竹楼记》 ) 。

楼以文传,本来很简陋的两间小竹楼,成了黄州赤壁之上著名的名胜,2 一跃而成为当时赤壁之上的四大名楼之一南宋建炎初年( 1127年) ,一场战火将赤壁之上的所有楼台亭阁化为灰烬,历时千年的古代建筑物及历代留存的书画碑刻荡然无存其后元、明、清三代都进行过重修,但又屡次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初年,黄州知府“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重修赤壁,建屋宇将苏东坡前后《赤壁赋》刻于堂中,取名“二赋堂”,时隔 50 年,黄州知府郭朝祚再次扩建赤壁,因景仰苏轼的宏才馨德,始将“东坡”二字冠于赤壁之上,“东坡赤壁”自此取代了“黄州赤壁” ,流传千古清同治七年( 1868 年) ,黄冈人刘维桢出巨资重修赤壁,依郭朝祚旧例,仍将门额题为“东坡赤壁” ,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见的赤壁景物清光绪十六年( 1890 年) ,杨寿昌出资,聘请杨守敬亲自选刻的苏轼墨迹《景苏园帖》石刻126 块,不久杨寿昌辞官归田,又因家境困难,便将《景苏园帖》石刻 126块抵押给当铺,不久这批石刻便杳无音信民国十四年( 1925 年) ,湖北总督萧耀南捐资修葺赤壁,新建挹爽楼、喜雨亭此时萧耀南听到一个重大得消息,销声匿迹的126 块《景苏园帖》石刻已由某外商购得,并准备装船运往国外,萧耀南立即筹集巨额资金从外商手中将这批国宝购回,并将其镶嵌于挹爽楼下层四壁,取名为碑阁。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极为重视东坡赤壁的保护和建设1950年,黄冈专署拨款并组织专班维修赤壁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东坡赤壁为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 9 月,黄冈地区东坡赤壁管理处成立2006 年,国务院公布东坡赤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价值评估1、历史价值苏轼谪居黄州是其人生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赤壁是激励苏轼文学艺术创作灵感的风水宝地,具有很高的情感价值与历史纪念意义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有“旷古奇才”的美誉他博学多才,雄视百代,无论是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都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苏轼在黄州,其文学创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谪居四年,他创作词约六十六首,诗二百多首,赋三篇,文一百七十多篇(含小品),写了书信约二百八十多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其创作的最高峰其中,以赤壁为题材的二赋一词,千古传颂,是其代表作东坡赤壁各建筑内还嵌藏有历代名人二百三十余块碑刻,上自明代下至民国,其中不少是海内外孤本,内容涉及东汉末年以来的文学、历史、地理、宗教等诸多方面,这些碑刻所记载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2、艺术价值东坡赤壁碑阁墙壁上镶嵌有清代著名书法家、书法鉴赏家杨守敬亲自选刻的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墨迹石刻——《景苏园帖》。

该套石刻集苏轼书法艺术之大成,共126 块,是数量最多、文物真实性最高,质量最好、书体最完备的苏轼墨迹石刻国内外学者研究一致认为,全套石刻“皆流传有绪之3 迹,绝少伪作,固应为苏书鉅观” ,全国罕见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其书画创作也达到了巅峰他在黄州所作《黄州寒食二首》的墨迹,与王羲之的《兰亭序》 、颜真卿的《祭侄稿》并重,被史学家公认为“天下第三行书” 东坡赤壁各建筑内还嵌藏有历代名人碑刻二百三十余块,其书法绘画艺术与雕刻技艺上可与《泰山经石峪》石刻媲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称为历史文化的宝库3、科学价值东坡赤壁作为一处园林建筑,现有的十余座楼台亭阁大多为纪念苏东坡而建,这些建筑物巧嵌于峭壁石矶之上,或临岩据险,或依山连岸,小巧别致,彼此之间以院落、景门相连,与地形结合浑然一体;其造型兼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风格于一身,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部地区的代表作东坡赤壁的楼台亭阁取名含蓄而富有深意,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突出了东坡赤壁的景观特征和文化内涵东坡赤壁内现存的建筑结构、材料和施工工艺具有典型的南方地方建筑特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4、社会价值东坡赤壁因苏轼的赤壁二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蜚声中外,享誉古今,素有“文学圣地”之称。

其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名胜,对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及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东坡赤壁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赤壁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而蜚声海内外,又因其珍藏有近三百件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而成为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日本人在赞叹“赤壁奇文千古留”的同时,将《赤壁赋》选作日本中学的语文教材,当作学习中文的范本大量的日本友人还自发地组织团体亲临黄州赤壁凭吊游览,进行文化交流1985 年,日本著名诗人佐藤佐太郎先生奉和东坡诗句的歌碑在东坡赤壁矗立1995 年初春,由日本著名人士山上次郎先生发起,一座象征两国友谊常存的仿古建筑——“中日友好之舍”在东坡赤壁落成以东坡赤壁现存碑刻和书画石刻研究为媒介,加强中日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对进一步深化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 四、现状描述东坡赤壁内的建筑群因年久失修,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损,特别是民国年间的建筑,至今没有进行过彻底的修缮,已致于破损加剧已直接影响了这些建筑中刊刻和保存的珍贵碑刻文物,任其继续恶化,文物损失将更加严重,必须进行全面维修现将各建筑的破损情况分述如下:(一)二赋堂1、建筑概况及建筑形制二赋堂位于赤壁天门北侧,始建于清康熙初年,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现存建筑为民国四年重修,因堂内有历代名人书写的苏轼前后《赤壁赋》木壁、石刻而得名。

该建筑坐北朝南,面阔14 米,进深 10.3 米,大木构架为抬梁和穿斗相结合式,前堂为抬梁构架,后堂为穿斗构架,16 檩 4 柱,硬山式屋面,上施小布瓦,山面挑有墀头建筑前出廊,廊顶为船篷轩,廊外顶棚为鹤胫翻轩外檐柱与枋子之间做有精美的木雕撑拱,枋子上雕有吉祥花鸟浮雕堂内空间用高3 米的木屏分成前、后堂木屏正面刻有由清人程之桢楷书书写的《前赤壁赋》,背面刻有由近代著名书法家李开铣书写的《后赤壁赋》两幅木刻每字直径三寸有余,前者豪迈俊逸,后者汉隶魏碑二体相兼苍劲有力堂内墙壁上还镶嵌有杨守敬、徐世昌、黄兴等人的书法石刻作品多件2、现状描述该建筑因年久失修和历史上的不当修缮,致使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现将具体情况分述如下:项目名称部位材质参考照片现状受损原因基础后檐红砂岩1 图 1-1 后檐基础岩石严重风化,石缝中长满植物,植物根系深入岩石裂缝,使裂缝加剧,岩石有崩塌的危险,威胁到建筑安全自然因素地面室内水泥1 图 1-2 原有方砖地墁现已改为混凝土地面, 且严重龟裂残损人为因素前廊水泥1 图 1-3 受风雨侵蚀,地面水泥抹面风化剥脱,露出内层石地墁,造成地面坑洼不平自然原因后檐外东侧青砖1 图 1-4 后檐外东侧因排水不畅,地面局部松软塌陷凹凸不平,地砖严重酥碱残损,表面长有苔藓年久失修、自然因素台阶踏跺石水泥1 图 1-5 石构件风化残损,灰缝脱落,表面的水泥抹面风化剥脱人为原因、年久失修柱顶石前廊红砂岩1 图 1-7 1 图 1-8 柱顶石严重风化残损,局部用水泥补抹,破损严重自然因素后檐红砂岩1 图 1-6 1 图 1-9 柱顶石为红砂岩质地,表面风化,有锐器刮擦的痕迹;后檐东侧门两侧有两个弃置的柱顶石,均已严重风化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墙体东山墙砖墙1 图 2-1 靠近山墙处屋面严重漏雨,墙体上留有雨水浸渍的污迹;受风雨侵蚀,瓦件灰缝酥碱,墙檐上长满苔藓和杂草年久失修5 墙体墀头墙檐脊饰混凝土1 图 3-5 墀头上脊饰为水泥材质,现已大面积风化,部分墀头严重开裂、残损年久失修、自然因素木构架后檐柱杉木1 图 2-4 后檐柱上部劈裂中空,后檐枋靠墙体支撑年久失修后檐角柱杉木1 图 2-2 1 图 2-3 东侧角柱有3/4 被包入墙体,通风不畅,导致木质糟朽,已无法正常受力;西侧角柱散失,完全靠墙体承重自然因素梁架杉木1 图 3-3 因屋面使用混凝土铺设瓦面,导致梁架受力过大,严重弯曲变形;因屋面漏雨,导致部分梁架糟朽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脊枋杉木1 图 3-2 题记现模糊不可辨识人为因素木构架椽子望板杉木1 图 3-1 受风雨侵蚀,前廊椽子受潮糟朽自然因素屋面瓦面阴阳合盖1 图 3-3 1 图 3-4 1 图 3-7 灰缝酥碱,瓦垄间长满苔藓和杂草,导致瓦垄松动移位,屋面漏雨;瓦件质地疏松,并滋生苔藓,进而加剧瓦件酥碱残损自然因素、年久失修屋脊灰布瓦1 图 3-5 1 图 3-6 原有屋脊已毁, 现有屋脊为混凝土构造, 增加了屋面重量, 造成屋架弯曲, 引起屋面漏雨,且部分屋脊和墙檐处长满苔藓和杂草,严重残损开裂。

年久失修勾头滴子灰瓦1 图 3-7 部分残损、散失自然因素装修前檐门窗杉木1 图 2-8 明间前檐隔扇门散失人为因素后檐侧门杉木1 图 2-2 门扇散失,现仅存门洞和部分残门枕年久失修隔断门杉木1 图 2-5 木屏两侧原有隔断门散失,仅剩门枕人为因素门槛杉木1 图 2-7 劈裂,上部磨损,油饰斑驳脱落年久失修木屏风杉木1 图 2-6 下枋受潮,浅表朽蚀,屏风上木刻有受潮的水印痕迹屋面漏雨(二)留仙阁1、建筑概况及建筑形制留仙亭位于二赋堂的左侧,清光绪十年(1884 年)修建,落成之日,恰逢苏轼生辰(十二月十九日 ), “因屋作阁,额以留仙” ,取坡仙长留天地间之意,取名留仙阁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6m,进深 8.5m留仙阁为砖木结构,硬山搁檩,西侧墙体为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