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客家船灯艺术特征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27KB
约7页
文档ID:400076231
客家船灯艺术特征_第1页
1/7

客家船灯艺术特征之研究——以武平船灯实地考察为例【摘要】:民俗歌舞武平船灯是一种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的,集歌、乐、舞、戏为一体的综合 性表演艺术形式深入挖掘武平地区的音乐素材,对其艺术特征进行考察分析与理论研究,是 继承并保护这项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对丰富客家音乐的内容,也有一定现实意义作为客家聚居地之一的武平县,处处体现着客家文化的魅力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 在长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中,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人们接受的精神成 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其中,精神成果即包括思想、道德、艺术、方法等作为客家民俗歌 舞艺术代表之一的民参考文献;客家社会与文化研究:客家文学史纲钟俊昆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 究罗勇客家船灯客家船灯,又名打船灯,是流传于闽西、粤北、赣南等地的客家风俗,特别在闽西山 区武平、长汀、上杭、永定、连城等客家聚集的地方活跃不衰打船灯主要在春节、元宵, 偶尔也有端午、中秋、重阳节表演农民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以船灯舞的独特文艺方式,表 演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历史起源编辑本段船灯的历史起源无从考证,但凭口传,有几百年历史了据福建省志、县志记载:清代顺 治帝祭澄江毕,急回京都,忽然风浪大作,无法过江,渔翁勇摆渡送帝至对岸,帝回京后命 乐府作《渔家乐》曲牌,并赐金匾''渔家乐〃一块和''夜明珠〃一颗,为渔家造福。

解放初期, 船灯曾参加福建省民间文艺会演解放后几十年来,各地政府利用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 形式,在活跃群众文化牛活的同时,也配合宣传缴交爱国公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I责任制 计划生育等党的方针政策,一直流行不衰2船灯构造编辑本段船灯是以船形灯为道具,舞蹈和音乐相配合而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船灯的制 作,是以竹蔑或木条制成一个长约3米,宽约1米余的船形骨架,中间扎成一座四方立体 如同画舫、内能站人扛船体的船舱架然后将船体蒙上白布,画上水波纹图案,且布长需过 船底,以遮盖船内人员脚掌画舫舱架,也以白布或彩纸粘贴前后开舱门,左右开小园窗 四周挂上小灯笼、小流苏、彩花、彩珠和人物纸塑等船窗、舱门二侧都贴吉祥楹联舱内 和外四角装上彩灯,点以蜡烛有的还自船舱顶至船尾顶,加搭建一彩布平顶船篷篷边也 饰以彩带、流苏、小灯笼之类整个船体十分精致美观3船灯表演 编辑本段表演时,一年轻力壮的男子,藏在船舱内靠安装的挎带肩扛起船灯,承受整个船的重量, 并不停地左右、前后摇摆,表演船在各种水情的江河中航行船头船尾各一人船头一人扮 丑角叫''艄公〃,船尾一人扮旦角叫''艄婆〃两人各持画桨摇船,有时''艄婆”不划桨而''打扇花”, 边行,边唱,边舞。

其唱词大都固定,有时也即兴而作,间有道白,内容诙谐可笑舞蹈动 作,有摇船、逆水行舟、拖船、上滩、下滩等此外,还有乐队,配合船灯吹奏一些固定的 民间小调,如《八板头》、《尾子》、《渔家乐》、《过江龙》等戏剧情节较为单纯,大多以男 欢女爱为内容,有固定的唱词和曲调台词道白,多用客家话表述有的在''打船灯”之后, 还加演《打花鼓》演奏的船灯小曲有百余个,其中有些与十番、静板相同整个演出时间 从打船灯到演小戏等,可达两个多小时武平船灯始于清代灯架长7尺左右,高约5尺, 外面用色纸、花布,扎成花鸟虫鱼装饰表演者一般 为3人,即船头(艄公)、船尾(艄婆)、船心(驭船者) 亦有再加副船和帮手的表演时用十番伴奏,常以《八 板头》起奏,《渔家乐》为主歌,穿插演奏《十二月古 人》等几十种小曲演唱以船头船尾为主,伴以问答 对话,打俏讽嘲船心帮唱,沿舞台旋转低昂作平船、 拖船、上船、停船等舞蹈舞蹈毕常加演落地花鼓 清末和民国时期,官府以船灯''有伤风化〃而下令禁演 但因群众喜欢,始终禁而不止,流传不衰建国后, 文化部门为船灯配上新词,宣传党的政策,深受群众 欢迎多次参加省、地会演,先后九次获奖1964年 春节,全县出动131个船灯队,盛况空前。

近年来, 每到春节至元宵期间,城区及各乡镇一般都有船灯演 出活动以中赤乡上赤村为最繁华,村中张保福为船 灯的发展出了不少力,并在县内的船灯比赛中历历获打船灯的年戏由来,据说是清乾隆皇帝有一回乔 装巡游江南,来到福建沿海的一渔村时,投宿于一渔 船上,船家祖父和孙女俩盛情接待闲聊之中,乾隆 皇帝获悉渔家饱受渔霸欺凌,不得温饱,动了恻隐之 心,特赠夜明珠一颗,还亲笔题赠'渔家乐”金匾和''圣 旨”金牌各一悬挂于船头,在金匾下两旁各竖龙柱以示 威严,并把夜明珠挂上船尾尔后,渔霸不敢再欺凌 渔家,渔家因有夜明珠之光,不论风雨黑夜均可出海 捕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创作出''船灯"这个民间文 艺节目,一般在逢新春和元宵佳节的时候表演打船 灯的表演场地一般是在村子里的空地上,道具也非常 简单:一个装饰很漂亮也很轻盈的船舫模型,一对船 桨而已表演人数通常只有三个人:船头艄公又叫''船 公”,船尾艇妹又叫''船婆”,各持船桨一只,边唱边舞 因为是在陆地上表演的,船在陆地上当然是走不动了, 所以船身内还有一个人抬船,''船"的一切动作都由藏 在里面抬船的人表演船外的二位演员穿着戏服,伴 随着隐藏的抬船者抬着船荡来荡去而迈着各种舞步, 时而尽情地唱着歌荡漾在春江之中,时而同心协力掌 稳舵击风搏浪化险为夷。

表演就是这么简单了,更多 的是唱,所以配乐伴奏的器乐班反而有十来个人,乐 器大抵是民间的琴弦笛箫锣鼓钹唢吶之类因为道具和演出都简单,所以这些''演出班子"也 走村串户,演出费用也不高,通常由各村的村委支付 或者村民们自行筹集或许我们小乡小镇不是出演员的地方,而且又是业余 演出,不是专门的歌舞团队,所以演出打船灯戏的演 员男的不成问题,却经常是找不到人演艇船婆因为 年轻女子不愿干,而且年轻人也多不喜欢这些粗糙简 陋的戏曲,更多的女人觉得与''婆"字挂上钩就显得自 己很老了这个角色要是一时找不到女角,还经常由 化着浓妆扮女人的男人演出船婆是一位女角色,船婆漂不漂亮,原是很多人 奔去看的一个目的男扮女妆去演戏,显得有些滑稽 经常是表演完后,船婆的角色就成了众人讨论的话题虽然看不到年轻美丽的船婆很多人会有些失望, 但年年的元宵节,依然会有村民愿意掏钱请打船灯的 班子表演,即使是男扮女妆,也算是多了一个乐子 虽然这是演戏,但更多的是唱,唱功才是最主要的, 模仿女声演唱也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技艺近些年来,传统的打船灯已不常见到了但在我小的 时候,不仅我们村,周围村子都见得到,朴素简陋的 打船灯男人扮的船婆,曾经带给人很多快乐,留在很 多人的记忆里。

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远船灯平远船灯显示了客家的文 化特征,体现出当地群众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对其保护要注重本真 性、整体性和科学性平远船灯客家''船灯〃在数不胜数的客家花灯中可数第三目前,传统的客家地区到处都还有''船灯〃流传,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有梅州市平远县船灯、 闽西武平县船灯以及粤北韶关各县市船灯和赣南瑞金、石城等地船灯客家船灯起源于清代汀州府武平县等闽西地区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微服巡游江南,体察民情 来到福建沿海某地时,投宿于一渔船上,船家祖父和孙女俩盛情接待闲聊之中,乾隆皇帝 获悉渔家饱受渔霸欺凌,不得温饱,动了恻隐之心,特赠夜明珠一颗,还亲笔题赠渔家乐〃 金匾和''圣旨〃金牌各一悬挂于船头,在金匾下两旁各竖龙柱,以示威严,并把夜明珠挂上船 尾尔后,渔霸不敢再欺凌渔家,渔家因有夜明珠之光,不论风雨黑夜,均可出海捕鱼闽 西客家根据这一传说,创作了'船灯〃这一民间表演艺术,每逢新春、元宵佳节期间,则操起 画舫,载歌载舞,欢庆升平之乐也有传说是乾隆皇帝出巡汀州,晚宴之后突然公务告急, 需立即启程返京,来到汀江时已半夜三更,船家都熄灯就寝了,惟远处有一小船还映射出微 弱的灯光。

侍卫于是上前打探,船上唯有祖孙俩侍卫请求摆渡过江,渔翁征询孙女意见, 孙女答: ''全由爷爷决定〃渔翁身体硬朗,欣然同意,与孙女撑起竹篙,将乾隆一行撑至彼 岸接下来赠''渔家乐〃金匾和''圣旨”金牌、赠夜明珠一颗等情节,与第一则传说基本相同图1-77 ''船灯舞民间艺术之乡〃梅州平远县客家双船表演形式''船灯〃与''郎奴〃形象展示武平船灯较完好地保留了客家船灯本来的面貌船灯队一般由器乐班十人(即十番伴奏)、 表演者三人组成船头''艄公”头戴笠帽,一身老渔翁打扮代表祖父,船尾'艇妹〃,长辫、青 衣、花旦打扮代表孙女,''艄公〃、''艇妹〃各持船桨一枝,边唱边舞,船身内设一人抬船,''船 灯”一切动作皆由抬船者表演,是一位不露面的灯队演员''艄公〃、''艇妹〃均腰系红绸带,手 执红船桨,随着隐臧于漂亮画舫之中抬船者操纵船灯的各种动作,时而尽情歌唱,汤漾在春 江之中;时而同心协力稳掌船舵,击风破浪,化险为夷武平船灯灯架长七尺左右,高约五尺,外面用色纸、花布扎成花鸟虫鱼装饰武平船灯会通 常以《八板头》起奏,《渔家乐》、《过江龙》为主题歌,穿插演奏《十二月古人》等几十种 客家小曲演唱以船头船尾为主,伴以问答对话,打俏讽嘲。

隐藏船身抬船者则不时帮唱, 指挥''艄公〃、''艇妹”沿舞台或旋转,或俯仰,作平船、拖船、上船、停船等舞蹈动作,整出 船灯舞蹈完毕,还往往加演落地花鼓平远县素称''船灯舞民间艺术之乡〃据武平、平远清代地方志记载,平远船灯于十九世纪末 从武平县下坝乡传入到平远县差干、仁居等地,进而风靡整个平远乃至其他粤东地区平远船灯已由传统的单船发展到双船、多船表演,船灯的制作、装饰也更趋于完美平远船 灯歌舞道具之''船〃,一般用竹、木制作,外表涂上亮丽而喜庆的色彩,并配以彩纸花束、彩 带和彩灯等作为装饰平远船灯灯会所表演的歌舞,也与武平船灯有较大差别,不再单纯演 唱客家小调或客家传统山歌,而主要表现客家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平远船灯单船表演形式 与武平船灯大致相同,而双船形式则每条船同样由隐藏船身抬船者控制船灯、协调舞步,而 原本分属一头一尾的''艄公〃、''艇妹〃,现在都站到了船头''艄公〃、''艇妹”也由原来的祖孙 关系演变成为郎妹、郎奴关系,客家男女一出出痴迷、缠绵的爱情故事,不断在平远客家村 落之间上演其中有一段戏,以奴、郎双双运货到码头为线索,感情描写非常细腻感人随着微波荡漾的 小船缓缓前行,只见''奴〃摆动着她那款款腰肢,轻迈莲花碎步,边舞边唱: ''冬景好,梅雪 争娇娇,船楼松竹映纱窗,银江照龙头让,奴划浆,郎拨筝,水乡冬景好风光。

''奴〃的顾 盼倩笑、妩媚神采,不仅迷惑着看灯的客家后生,即使性情直率的客家妹也艳羡不已有如 唱''春景〃,''春景好,桃花柳绿傍小桥,花落水中流,黄莺山上叫,奴醉酒,郎吹箫”那种 酒醉缠绵,别有一种媚态,几近焦灼,俨然是''爱要让你看见,心要让你听见"而夏日则''榴 花红似火,奴煮茶,郎笛响〃,恩爱、浪漫的情形跃然纸上更有秋江月夜船头望,牛郎织 女各一方,''奴献饼,郎鼓琴,银河彩云飘〃道不尽的男欢女爱,喷薄着山里人特有的坦率 奔放,用不着遮遮掩掩,情波荡漾也无法掩饰图1-78各地客家旱地船灯表演情景发扬光大中的平远船灯尽管各方面都作了重大革新,但作为客家船灯灵魂的曲目、小调,如《渔家乐》、《十二月古人》等,仍然是船灯会上必不可少的经典内容相比之下,《十二月 古人》少了几分浪漫,多了一些喟叹《十二月古人》依着时令顺序,一月一典故,极尽人 间百态女如'六月里来热难当,汉朝出有楚霸王,霸王乌江来自刎,韩信功劳在何方? ”直叙 其事,依事发问,在一种悠然的发问中点化我们身边的世俗人生,诱发我们作哲学思索十 二月就更加简洁,''十二月来又一年,文公走雪真可怜,桥上遇着韩湘子,雪拥蓝关马不前 一派一籁,不著不粘,文公默默地打量广漠雪白的世界,最终化作无言。

在赣南广昌县甘竹一带,由一男一女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