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公共选择理论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概述n政治均衡第二节:直接民主下的公共选择A:一致同意规则B:多数票规则n投票悖论n阿罗不可能定理n单峰偏好与中位投票人定理(中位选民定理)n常任理事国与非常任理事国第三节:间接民主下的公共选择nA:投票者(选民,Voter)nB:政治家(政党,Politician)nC:政府部门(官员,Official)nD:特殊利益集团(Special Interest Group)第四节:公共选择理论应用n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概述A: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B:公共选择理论产生背景C: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D:公共选择理论框架A: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1.源于经济学家对于政治现象的思考,以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原理 方法作为分析工具,研究和描述政治市场上的主 体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n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n本质:公共选择理论将政治过程也作为市场进行分析2.公共选择是指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 动方案的过程,即寻求政治均衡的过程n公共产品需求——投票方式决定n偏好显示——偏好加总:投票规则n政治均衡Political Equilibrium3.政治均衡n如果全体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规则,就公共产品的供给及 相应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那就取得了政治均衡。
n税收份额亦称税收价格,是指事先公布的投票者(社会成 员)所需承担的税收数额,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单位 成本的一部分n政治均衡≠ 政党斗争均衡≠政治势力均衡B:产生背景一、背景:1.二战后福利经济学领域的一些争论,是公共选择理论产生 的直接背景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n社会福利函数的性质n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学说2.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五六十年代形成了基本原理和理 论框架3.60年代末以来,学术影响迅速扩大二、代表人物1.英:邓肯·布莱克被尊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1948《 论集体决策原理》,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基础1958《委 员会和选举理论》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作2.领袖人物:美:詹姆斯·布坎南: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发表的第一篇专门研究公共选择的文 章《社会选择、民主政治与自由市场》n布坎南:“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 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n布坎南与戈登·塔洛克合著《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 逻辑基础》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经典著作n布坎南因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的建树,尤其是提出并论证 了经济学和政治决策理论的契约和宪法基础,1986年度诺 贝尔经济学奖。
3.丹尼斯·缪勒的定义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 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 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4.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教科书《经济学》: “这一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公共选择理论考察了不同选举机制运作的方式,指出了没 有一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社会选择 ;n研究了当国家干预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改善收入分配不公 平时所产生的政府失灵;n还研究了国会议员的短视,缺乏严格预算,为竞选提供资 金所导致的政府失灵等问题5.阿罗和唐斯对公共选择理论建立和发展也做出重要贡献 n通过以上定义,可了解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研究主题 C:研究方法n与传统的政治理论相比,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在于将经济 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政治领域:一、将个人作为分析的基础二、应用“经济人”假设三、将政府活动视为交易一、将个人作为分析的基础1.传统的政治理论主要采用集体主义的分析方法,把集体看 做基本分析单位n在分析集体行为时,将集体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整体角度分析个人的政治或社会行为;n在分析国家时,往往将其看做代表社会的唯一决策单位, 而且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2.个人的偏好是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和基石。
n公共选择理论把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认为应当根据 个人行为解释社会和政治问题3.集体行动是一些个人为了各自利益,在承诺遵守相应的规 则下的共同行动;n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制度复合 体(投票机制,决策方式,利益集团等)作出集体决策, 以实现他们相互期望的集体目标n个人是集体决策的最终承受着,因此,也只有个人才具备 评判决策结果的资格二、应用“经济人”假设1.“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是理性的; 个人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2.传统的政治理论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公共利益而活动 在政治舞台上的,他们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经济市 场上自私自利的人,却在政治市场上成为一个利他主义者 3.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假设不仅可以用于分析经济市 场上的个体行为,也可以用于分析政治市场上的个体行为 n选民参加选举的目的是选择能够最大化其效用的政府或政 策;政治家的目的在于权力、地位、威望n政党的目的在于最大化选票以赢得选举n特殊利益集团(院外集团)影响政治决策(公共选择)维 护自身利益三、将政府活动视为交易1.公共选择理论:政治活动是个人、集团之间出于自利动机 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
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一样,是 利益的交换n经济市场上交换的是私人产品,即商品的归属;n政治市场上通过交易形成的是协定、契约、规章、条例等 公共产品2.经济市场中的交易发生在个体之间,而政治市场是集团间 的交换n个人通过政治过程实现他无法通过独立的个人行为为所能 实现的目标,借助集团的力量影响政策的导向n相对于自愿交易的经济市场,政治市场的交易在某种程度 上具有非自愿性3.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治活动的交换本质,从而也进一步强 调了通过制定和实施适当的规则来保证人们自愿选择的自 由的意义n公共选择理论:确保作出最佳选择的前提是最大化个人的 选择自由4.在无约束的情况下,个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难免会 妨碍其他人的利益,就会导致冲突,因此,必须提供一种 规则,在规则范围内确保个人充分的选择自由5.将政府活动视为交易,使得对决策规则的研究成为公共选 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D:理论框架一、两个市场的假设:经济市场+政治市场二、两个市场主体的不同:n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消费者和厂商,通过货币选票选择 能够给自身带来效用最大化的私人产品;n消费者以货币为选票分散选择的过程Political Market1.政治市场是指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政 治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
2.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是在政治市场上进行的3.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和政治家、官员 ,通过民主选票选择能给自身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 策法案和法律制度4.消费者(各个主体)以政治选票共同选择的过程,即是一个 公共选择的过程三、两个市场决策机制不同1.个人或家庭面临不同的经济约束,通常实行个体决策,作 出种种选择实现自身目标,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2.国家面临多种决策:例如何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稳定宏观 经济,怎样决定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选择什么 样的汇率政策来促进对外贸易等n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通常是集体决策,但集体决策的结 果归根到底取决于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官员的博弈 ,3.对集体决策的规则及其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描述和评价,正 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任务四、集体决策的两种基本制度直接民主制和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n直接民主制:由社会成员直接进行投票来表达自己对于公 共产品或者公共政策的偏好,随后根据一定的投票规则, 将个人偏好加总,转化为社会偏好,进而参与政府决策的 一种机制n适用:重大事件:领袖选举n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n广大投票人间接参与决策,不直接对公共政策进行投票表 决,而是选举出少数人作为代表,由这些代表或议员按照 直接民主制同样的规则进行决策和集体行动。
n适用:普遍存在五、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之别1.偏好表达方式不同n经济市场:以货币为“选票”,可以比较精确表达自已对 于私人产品的真实偏好;n政治市场:只能按政治程序用政治选票表达自己对于公共 产品的偏好2.成本与收益对应程度不同n经济市场上个人既是选择者又是决策者,付费与收益相对 应;n政治市场上个人是选择者但未必是决策者,纳税与收益未 必对应 3.权责关联程度不同n经济市场:个人作出决策,决策损益由决策者负责;n政治市场:集体作出决策,但决策损益由集团内部成员承 担4.强制程度不同n经济市场:遵循自愿服从原则,人人得其所愿;n政治市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个人可能被迫接受他 不愿意接受的公共产品,缴纳他不愿意缴纳的税收第二节: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以下我们将着重分析不同投票规则的性质以及这些规则的效率A:一致同意规则B:多数票规则n投票悖论n阿罗不可能定理n单峰偏好与中位投票人定理(中位选民定理)A:一致同意规则一、含义:又称为全体一致投票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 案,只有在所有投票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 反对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的一种表决方式n实质:一票否决制,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前提下,集体行动 才能进行。
二、特点1.一致同意规则下的选择结果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2.一致投票规则下所有投票人的权利都能平等地得到保障3.可以有效避免“搭便车”行为的发生4.交易成本高5.一致投票规则可能会导致“一致投票悖论”三、优缺点1.参与度较高:每项方案的实施既能给投票者带来收益,又 会招致成本,因而每个人都会谨慎从事2.既照顾到每个人的利益,又不使任何一人受损而使至少一 人受益,从而能实现帕累托最优1.忽略了成员的策略行为,认为每个成员都会诚实投票,其 实每个成员都可能隐瞒自己真实的偏好;n鼓掌一致通过2.效率不高:需花费很长时间和很大成本才能达成一致协议 ,在投票者人数众多且偏好差异很大时甚至不可能达成协 议B:多数票规则一、含义、特点与分类二、投票悖论或孔多塞悖论三、阿罗不可能定理四、中位投票人定理五、价值限制理论一、含义、特点与分类:n亦称多数同意规则,是民主社会采用的最多的一种投票规 则如果n是选民人数,多数票规则要求至少有n/2以上的 选民支持某项决策才能通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少数服 从多数”n与一致同意规则想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非帕累托改进2.多数人专政3.导致参与人轻视投票权4.交易成本相对较低5.出现投票悖论多数票规则类别A:简单多数票规则n一项方案只有在赞成票超过全体投票人员半数以上或达到 半数以上的某一个比例时才能通过B:比例多数票规则n赞成票必须高于半数以上相当大的比例,议案或决议才能 通过,如2/3多数制、3/5多数制、4/5多数制等。
n美:大多数立法和惯例根据多数票规则制定;n欧洲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决策采用2/3多数票规则,即 在6位董事局成员中至少有4位投赞成票,一项决议才能获 得通过二、The Voting Paradox(一)疑问n按照多数票规则进行集体决策是否会产生真正的民主效率 呢?(二)含义n早在18 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多塞Condorcet就观察到多数 票规则的一个重要特性:n它可能不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成一致的均衡结果,而会 在各种备选方案之间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或孔 多塞悖论三)推理假设:n有三位选民1,2,3,n三个备选方案分别标为:A:高预算;B:中间预算;C:低预算三个方案可以看做是关于公共支出的三种预算n每个人对公共支出的偏好顺序通过其对A,B,C,的排序来表 示,如表:n在多数票规则下,分组对方案A,B,C进行表决:配对投票,结果如下:n第一步,表决决议A和B由于1和3都认为A比B更理想,两票支持,一票反对 ,A决议将会胜出n第二步,表决决议A和C由于2和3都认为C比A更好,C将会以2:1胜出n第三步,表决决议B和C由于1和2又都认为B更理想,B决议会以2:1胜出第一选择第二选择第三选择选民1ABC选民2BCA选民3CAB如何处理?结论:n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