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综述(2000修改稿)(精品)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8.50KB
约24页
文档ID:444550722
经济综述(2000修改稿)(精品)_第1页
1/24

第六篇 经济综述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述……………………………………… 1第二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产业结构…………………………………………  第二节 产品结构…………………………………………  第三节 投资结构………………………………………… 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述濮阳系华夏民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历史上商贾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尚书大全》记载,“舜贩于顿丘,就时负夏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畜牧业、纺织、制陶就有了一定发展夏商时,禾、麦、豆、粟普遍种植,猪、马、牛、羊大量饲养,制陶业、冶铜业比较发达夏王启曾命人于昆吾铸九鼎,作为统率“九州”的权力象征,被历代视为“国之重宝战国时期,境内粮丰物阜,人口众多,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并出现了戚城、五鹿、铁丘、清丘、昌邑等一些初具规模的城镇据历史典籍记载,这一时期列国诸侯曾在今濮阳境内先后会盟十次之多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也曾4次适卫(当时濮阳属卫国)唐天宝年间,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城镇手工业、商业、建筑技术研究达到一定水平唐天宝五年(746年),中原一带大丰收,斗米之价才五钱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仅开州就建街10道,设集市11处。

明代后期,在唐、宋驿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京封御路”,南北贯穿境内,是一条重要的商旅要道明嘉靖年间,濮阳开州酿制的“状元红”酒已列为清廷贡品,颇负盛名草辫生产出现了多处独行商户,仅清丰一个县的草辫制品就“每年行销10万斤上下1840年后,随着外国资本侵略的加深,农村的自给自足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清光绪年间,开州(今濮阳县)、清丰、南乐等县城已有官办、商办工业,主要有铁工、机织、制革、榨油、酿造、制粉业等钱庄、洋布庄、洋油公司、油行、粮行、杂货店等在主要城镇也陆续发展起来到清朝末年,“洋货”已基本垄断了濮阳市场,传统的手工业、商业全部被挤垮民国初期,现代工业基本是空白,仅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商业经营初具规模,境内的商业有30余个行业,较大商号达500余家,当时,仅开州城里就有320余个大商号尤其是濒临卫河、黄河的元村、徐镇、坝头、濮城等主要渡口集镇,天津、济南及各地的商贾大户络绎不绝,每年仅花生、黄豆、“三粉”(粉条、粉面、粉渣)的成交航运量就达数千万斤,草帽辫更是销往四方乃至出口国外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及土匪无恶不作,较大商户纷纷外迁或倒闭,个体商贩濒于绝迹,整个市场萧条,商业凋敝。

1945年10月,冀鲁豫行署特划濮阳城为行署直辖市(1946年11月撤销建制),在商业上提出自由竞争,公营、私营、合作等多种经营方式,同年成立了“德丰裕”综合商店,领导辖区内的工商业,经营商贸、纺织、粮油、煤炭等商品1946年又成立了“裕丰”、“永丰”商号,止1947年底,濮阳县私营商户已有1970户1947~1949年清丰县先后开设瑞丰商店和人民酒店等国营商店在国营商业的引导下,奄奄一息的私营商业又恢复生机,许多原来倒闭的商号重新营业,同时还出现一批新开设的店铺,农村集镇也活跃起来  至1949年辖区内(指现辖的濮阳县、清丰、南乐、范县、台前、市区5县1区,以下同)工农业总产值9897万元,总人口151.08万人,粮食总产量33.22万吨,棉花总产量2925吨,油料总产1.37万吨,大牲畜年末存栏16万头,生猪存栏8.92万头,羊存栏6.4万只,农业总产值9789万元工业总产值108万元,其中,重工业产值16万元,轻工业产值92万元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27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62万元,主要工业产品只有饮料酒,产量387吨,全民固定资产投资额30.2万元,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40万元。

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6050人,工资总额97.6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61.3元  1950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农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人民政府对十分脆弱的私营工商业予以改造与扶持,采取控制市场,平抑物价等措施,国民经济得到了振兴和发展工业企业由1949年的9个,发展到1952年的23个,国营商业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2448万元1952年境内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856万元,比1949年增长19.8%,其中农业总产值11481.6万元,增长17.3%,粮食总产量39.4万吨,增长18.7%,年均增长5.9%,棉花总产量4716吨,增长61.2%,年均递增17.3%;油料总产量19717吨,增长43.7%,年均递增1.29%;工业总产值达到374万元,增长2.5倍三年恢复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分别年均递增6.2%、5.5%和51.3%三年内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3万元1952年,5县1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207万元,比1949年增长1.3倍  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辖区内各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5年,进行了划井方、调地块、定井位、打井下泉、搞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新建一批国营工业至1956年,工业企业达到146个其中轻工业企业114个,重工业企业32个工业总产值完成1674.2万元同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统治地位由于变革了旧的生产关系,工作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1957年,辖区内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289万元,比1952年增长37.4%,年均递增6.6%其中,工业总产值2027万元,增长4.4倍,年均递增40.2%,轻工业产值1829万元,增长4.3倍,年均递增39.7%,重工业产值198万元,增长5.6倍,年均递增45.9%农业总产值14262万元,增长24.2%,年均递增4.4%粮食总产量38.2万吨,比1952年下降3%;棉花产量10873吨,比1952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18.2%;油料产量33115吨,增长68%,年均递增10.9%五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9.8万元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经济较快发展1957年,濮阳辖区内社会商品零售额7653万元,比1952年增长81.9%,年均递增12.7%。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达到2.273万人,增长81.6%,年均递增12.7%;工资总额944.8万元,增长1.9倍,年均递增24%;职工平均工资429元,增长50%,年均递增8.4%  1958年至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年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大跃进”热潮,由于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国情认识不足,搞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发展到196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锐减至10510万元,比1957年下降35.5%,年均递减8.4%;农业总产值8934万元,下降37.4%,年均递减6.6%粮食总产量19.1万吨,减少50%;棉花产量600吨,减94.4%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每年分别递减4.8%、9.8%和2.8%基本建设规模过大,五年固定资产总投资额3518.8万元,比“一五”期间的1109.8万元增加2.2倍商业实行统一的国营商店,1962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631万元,比1957年增长38.9%,年均递增6.8%。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2.34万人,仅比1957年增长2.9%;工资总额1158.9万元,增长22.7%,年均递增4.2%,职工年平均工资422.7元,比1957年减少1.5%  1961年起,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时认真贯彻“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控制、压缩城镇人口,为国民经济调整作准备从1963年开始了三年调整时期通过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积极发展农业,加强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稳定市场,使整个经济摆脱了困境,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16843万元,比1962年增长60.3%,年均递增17.0%,其中工业产值2673万元,增长69.6%,年均递增19.3%;农业总产值14206万元,增长59.0%,年均递增16.7%粮食总产量34.47万吨,增长80.8%,年均递增21.8%;棉花总产量4931吨,增长7.2倍,年均递增1.02倍;油料总产量1.37万吨,增长6.1倍,年均递增1.9倍三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7.5万元,年均增长36.5%1965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887万元,增长24.1%。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25239人,增长7.8%,工资总额1263.7万元,增长9%,职工年均工资507.6万元,增长20%  “三五”、“四五”正值“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濮阳等县人民抵制种种干扰,努力发展生产,保持了一定增长速度,特别是五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但在“文化大革命”头几年,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至1968年工业生产连续下降,1968年比1966年产值下降11%从1969年生产开始逐步回升,当年完成工业产值3347.4万元,比上年增长31.9%1970年,辖区内工农业总产值25941万元,比1965年增长54.0%,年均增长9.0%,其中农业总产值21603万元,增长52.1%,年均递增8.7%粮食总产量42.53万吨,增长23.4%;棉花产量5682吨,增长15.7%;油料产量4405吨,下降67.8%,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9.1万元197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479万元,增长5.4%,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31305人,增长24%;工资总额1520.4万元,增长20.3%;职工年平均工资517.1元,增长1.9%,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2738人,增长1.6倍;工资总额177.8万元,增长3.4倍,职工年平均工资705.6元,增长84.5%。

  1971年至1975年“四五”计划时期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和农田基本建设仍然取得一定成绩掀起第二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治理濮清南马颊河干流,疏峻潴龙河,提高打井技术,对农用机井由机配转为机电双配套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和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农机总动力达到27.34万千瓦,大中小型拖拉机1924台,机械耕地面积176.96万亩1973年中央对工业进行恢复调整,使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当年完成工业产值7561万元1975年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产值达到14769万元社会生产得到发展,1975年与1970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43005万元,比1970年增长65.8%,年均递增10.6%,其中工业总产值14769万元,增长2.4倍,年均递增27.8%;农业总产值28236万元,增长30.7%,年均递增5.5%粮食总产量69.11万吨,增长62.3%,棉花产量7251吨,增长27.6%,油料产量5224吨,增长18.6%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36.6万元,比“三五”时期增长3.9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35万元,增长94.6%,年均递增14.2%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43651人,增长39.4%;工资总额537万元,增长91.3%;职工年平均工资512.9元,增长2.4%;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6275人,增长1.25倍;工资总额285.5万元,增长61.6%,职工年平均工资476.3元,下降32.5%。

  1976年至1980年“五五”计划时期1976年11月粉碎了“四人帮”以后,整个政治、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