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昆曲韵,浓浓姑苏情 ——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的创作内涵解读 曹晓磊 摘 要:摘 要:竹笛独奏曲《姑苏行》是一首广为人们喜爱的音乐作品,堪称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姑苏行》的创作内涵主 要包括四个方面:乐曲的形态结构与表现内容展开过程在“情感”层面上的同构关系的完美表达,乐曲深含昆曲之韵与苏州 园林之美在“典雅”层面上达成共构的深层意蕴,曲笛的风格与江南丝竹的独特技法凸显江南风味的张扬,时代特征承载的 人类追求“和谐、安宁”的终极理想的愿望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涵才彰显了《姑苏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关键词: 《姑苏行》 ;竹笛;创作内涵 竹笛独奏曲《姑苏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堪称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曾先后入选大学、 中学音乐教材因此,对《姑苏行》的创作内涵的解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 《姑苏行》的创作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乐曲的形态结构与表现内容展开过程在 “情感” 层面上的同构关系的完美表达,乐曲深含昆曲之韵与苏州园林之美在“典雅”层面上达成共构的深层意蕴, 曲笛的风格与江南丝竹的独特技法凸显江南风味的张扬,时代特征承载的人类追求“和谐、安宁” 的终极理想的愿望 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涵才彰显了《姑苏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笔者分别论述之 创作内涵之一: 乐曲的形态结构与表现内容展开过程在“情感” 层面上的同构关系的完美表达一首作品的本质是作者的主观意识、情感的对象化,是对象化了的物质形态因此, 对作品创作内涵的解读首先不能离开对作者的认识孟子说“读诗要知人论世”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对《姑苏行》 的创作内涵解读之前, 有必要对作者的情况作一个了解 《姑苏行》 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江先渭, 他于 1929年出生于山东威海 自幼喜爱音乐并跟随哥哥学习京胡、唢呐、竹笛、笙、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13 岁便能较为熟练掌握上述乐器的要领其后四年随全家赴大连卖艺维持生活,耳闻目睹人民的苦难,遂于 1947 年参加革命成为军队文工团的一员,1955 年调入解放军前线歌舞团工作江先渭在工作中不断地刻苦钻研、 探索, 广泛吸收民间音乐精华,自学成才,吹拉弹打无所不能同行甚至称他:凡有眼的就能吹,有弦的就能拉,有点的就能打,其中尤其精通竹笛由于其演奏技艺高超, 曾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演出,并享有外媒称“东方魔笛”美誉江先渭不仅演奏才能出众,在创作方面也有特出贡献《姑苏行》 是其代表作之一, 创作于 1962年。
苦难的岁月磨练了作者的坚强意志, 苦难的经历塑造了作者乐观的情感 当这些财富化为作者的意象性对象时,其作品已经具有了自在的美传统的形式美学流派甚至认为,音乐的美就在于乐音的运动因此,进一步解读《姑苏行》的创作内涵必须深入作品本身的形式结构 《姑苏行》是一首标题音乐, “姑苏”为苏州的旧称,故曲名为游览苏州之意, 表现了古城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具有写实性特征 《姑苏行》乐曲由引子+慢(A)—快(B)—慢(A1)组成西方典型的三段体结构乐思展开方式也带有西方的主题发展手法特征同时乐曲结构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多段连缀的结构原则, 旋律运用我国的音调衍变的手法,显得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 乐曲开始是一段 16 小节引子,民族五声宫调式的旋律给人一种明朗清澈的感觉,犹如一幅江南早春的迷人景象节奏比较自由,旋律由弱渐强,缓慢而从容,给人一种宁静的享受,似乎是清晨万物复苏、一派祥和氛围起音从主音渐起,第 3 小节强奏后立即弱下来,一个大幅度的渐强、渐快,把音乐推向一个小高潮第 5 小节前两拍渐快紧接后两拍的渐慢,到第 6 小节又平稳下来,经过一个小的起伏后,进入低音低回婉转、浑厚圆润的结束句。
整个引子是一个散板,散,作为散板——这种自由板体所固有的个性,本身确有随意、自由的涵义表达了作者欲追求中国古典音乐传统的审美观:求“ “平和”为体,以“适中”为上的意愿引子部分一般具有概括全曲大意之功效, 让欣赏着有一个足够的心理准备引子的旋律音调在全曲中共出现四次,真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这段音乐华丽流畅、抑扬顿挫,勾画出一幅山清水秀、晨雾依稀、楼台亭阁隐现的诱人画面 如果说引子部分突出一个苏州古城早晨晨景的静态描写,A 段则是一个优雅的行板,描写的是文人雅客徜徉苏州园林的美景中这一段分为三小段(a、b、c),a 段为 1 至第15 小节,b 段是 16 小节至第 27 小节,弱奏,与 a 段略有不同C 段由 28 小节至第 39 小节,力度比 b 段有明显增强,随着游览深入,兴致逐步渐高整个段落围绕一个“行”字展开,因此乐曲在速度上如同漫步旋律显得十分抒情优雅,使人们能获得一种古色古香、典雅愉悦的美感享受 122B 段是发展部,顾名思义,是在前面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乐曲基本上由 16 分音符组成,情绪热烈,仿佛游玩达到极致 乐曲在力度上也有显著变化, 自 36 小节至 43 小节中强开始, 第 44 小节突然弱下来, 第 46 小节起力度又逐渐加强,第 50 起出现少有的附点音符。
从第 59 小节起,一个较大的起伏把音乐推向高潮,自第 70 小节速度渐慢,情绪趋于平静,为音乐的再现从情绪上做好铺垫 A1 段是再现段,稍慢的行板速度比 A 部更趋舒缓,音乐集中表现的是一个“归”字,如同夕阳西下,游人念念不舍地归去 整个乐曲巧妙的结构设计正好契合了游人游玩情境, 乐曲的情感与游人游玩的情感达成同构, 非常易于体验与理解,这也正是此曲成为笛中佳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作内涵之二:乐曲深含昆曲之韵与苏州园林之美在“典雅” 层面上达成共构的深层意蕴, 如果说上述创作内涵分析表明该曲是在表“情”方面的同构,那么, 《姑苏行》的更深层创作内涵还在于其深含昆曲韵味与苏州园林之美, 在更高层面上即入“雅”层面上达成共构 江先渭自幼喜爱音乐, 在家乡深受京剧、 昆曲等戏曲音乐的耳闻目染, 经常参与戏曲乐队担任多项乐器的伴奏,酷爱竹笛, 由于是自学, 时常把吹奏戏曲音乐片段来练习气息、音色和指法上的技巧偶然一个机会得到一个不足 30 小节的昆曲音乐片断, 垂爱有佳, 经常吹奏, 愈奏愈感回味无穷恰逢文工团有创作任务,在久思之后,终于在一次午睡时,突降灵感,完成《姑苏行》基本框架,后经同事推敲,定名《姑苏行》 。
显然,乐曲的整体格调是昆曲韵味就局部而言,在乐曲的第一段是由昆曲曲牌“节节高”演变而成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之一,对许多剧种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国剧---京剧昆曲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是中国传统雅文化在戏曲领域里的集中体现, 是地地道道的雅戏 素朴淡雅历来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审美风格,也是苏州园林的美学追求, 苏州园林与昆曲有着很深的渊源,历代文人墨客好以苏州园林为题材,第一部昆曲大戏《浣纱记》就取材于苏州园林如此我们不难看出, 《姑苏行》正好巧借了这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 使人们在带有昆韵的旋律听觉享受中,展开对苏州园林的联想,达到视听觉同构效应,因而易产生美感不言而喻 创作内涵之三: 曲笛的风格与江南丝竹的独特技法凸显江南风味的张扬竹笛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但长期以来,其主要用于戏曲音乐伴奏,后逐渐有曲笛与梆笛之分曲笛以主要伴奏昆曲而得名,音域稍低,音色浑厚丰满曲笛演奏风格在气息运用上强调留气三分, 因而发音柔和、清秀、典雅,如:乐曲在行板处的演奏,巧妙的气息控制,以恬静、圆润的音色,将人们带入玲珑、秀丽、鸟语花香、美丽动人的姑苏园林中在演奏技巧、技法上多采用叠音、颤音、赠音、打音等来润饰旋律。
如:乐曲开始处的散板的演奏,几乎这几种技法都运用上另外,在演奏技巧中几乎不用“舌”,即使相同的临音也常用打音或叠音来区分因此,乐曲多表现为连贯华丽、柔美含蓄,具有江南风味 《姑苏行》乐曲充分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进而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的来自江南丝竹的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因此,乐曲也明显带有江南丝竹的风格, 《姑苏行》的江南风味就很浓了 江南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是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姑苏行》在演奏乐器与技法上充分体现这一风格,正好契合了人们的文化审美心理需求, 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也就不奇怪了 创作内涵之四: 时代特征承载的人类追求 “和谐、 安宁”的终极理想的愿望此外,据江老讲,创作这首乐曲也有组织原因当时,文工团有创作作品进京演出任务这一不经意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一个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翻身作主人啦因此,整个国家在各个领域都沉静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中 在文艺上的反应是创作出反映新中国新气象的,积极向上的作品作者把这种美好的愿望投射到作品中去是很自然地表达尽管当时有“极左”路线的影响,但反应人类对“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是永恒地追求。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最终目标是“诗意的生活” ,笔者认为, 《姑苏行》一曲也正是暗合了人类的这种夙愿,才会有持久的魅力 综上所述, 《姑苏行》音调和曲式结构上,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优点, 又富于独创, 旋律优美、 典雅, 色彩鲜明,具有典型的江南韵味,乐曲追求儒雅、和谐等精神境界等综合因素造就了这一笛中精品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易人编著.优美的旋律飘香的歌-----江苏历代音乐家 (续集) [J].江苏南京: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 1996. 【2】 刘德庆.笛子曲 《姑苏行》 的教学要旨[J].齐鲁艺苑, 【3】 【4】 【6】刘强.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的音乐内涵及其演奏风格[J].音乐与表演,2000(4). 【5】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版 曹晓磊 曹晓磊: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竹笛演奏与教学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