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籍基本知识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3.50KB
约12页
文档ID:396657848
古籍基本知识_第1页
1/12

古籍基本知識古籍(定義):是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 ,主要指書寫或印刷於 1912 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 《定級標準》 2 1、《修復技術規範》 2.1)一、 古籍版式定義: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樣式 (按:即指一塊書版內所刻出的模式,反映在書中,就是一張書葉中所看到的樣式)包括版面、大小題名、版框、界行、天頭、地腳、行款、字數、魚尾、象鼻、書耳、書牌、條記、句讀、插圖等等1. 版面:原指按一定行款字數並以邊欄、界行、版心、魚尾等形象為裝飾而雕刻或排揀活字形成的平面後世即指一版一版印紙2. 版框:書葉正面圖文四邊的圍欄,一般指印刷的書 修復技術規範 2.5.1) 也稱邊欄,上方叫“上欄”,下方叫“下欄”,兩旁叫“左右欄”單線的叫“單邊”或“單欄”,雙線的叫“雙邊”或“雙欄”常見的術語有四周單邊(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邊線) 、四周雙邊 (四周粗黑線內側再刻一道細黑、左右雙邊(僅左右粗黑線內側有細黑線)線)3. 界行:也稱界格,指在版面內分割行字的直線4. 行款:又稱行格 ,指正文之行數與字數 通常以半葉計算 ,叫做“半葉×行×字” ,有的直接稱“×行×字”,若每一行中有兩排字 (通常是為大字正文做注解) ,叫做“小字雙行×字”。

同一種書,不同時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可以作用鑒定版本依據之一5. 天頭:圖文或板框上方餘幅 ( 修復技術規範 ,即版框外空白紙的上方6. 地腳:圖文或板框下方餘幅 ( 修復技術規範 ,即版框外空白紙的下方也稱下角7. 版心:也稱中縫,通常指一版印葉的中心比較窄的一行空白行,是書葉對折時的標準唐末五代,書的裝訂形式由卷軸裝向冊葉裝發展,雕版出現了兩個半版,北宋和遼時期,兩個半版間出現了兩道線,在兩線之間的空白處,常常刻上書的題名 (通常是簡書名) 、卷數、葉碼、本葉的字數、刻工姓名或者刻書單位的名稱因為這一行居於兩版的中心,所以稱為版心8. 書口:又稱版口,就書版 (或者書葉) 而言,它是版心對於以包背裝或線裝的方式裝訂起來的書籍而言,這部分為書可以翻閱的開口,故稱書口 (蝴蝶裝無書口?) 與書背相對,可翻葉展閱的開口 修復技術規範 2.8 3) (其含義已經擴大了9. 魚尾:版心中間圖形,因其酷似魚尾,故名刻於距版心上邊大約四分之一處,有時版心上下都有魚尾只有一個魚尾,稱單魚尾,兩個魚尾稱雙魚尾 (有對魚尾、順魚尾) ,個別有三魚尾花魚尾:魚尾刻印出花樣的魚尾的作用是用來標示中縫線,作為折葉的標準。

10. 象鼻:魚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條線,叫象鼻 (這只是一種說法李致忠先生提出另兩種說法,一是我們暫且採取第一種說法,主要說明什麼是黑口、白口) 象鼻為一條細黑線的叫細黑口 (或小黑口),象鼻為一條粗黑線的稱為粗黑口 (或大黑口),無象鼻 (即無黑線) 者為白口11. 書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裡面刻有簡單的篇名,因為形狀象書的耳朵,所以稱書耳其中的題名叫耳題、耳記12. 書牌:又稱牌記,與現在的版權頁類似,常常刻有書名、作者、鐫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刻地點等明清時期的書牌作用多為表示特色和所有權,而明清以前 (後?) 則更多的是刻書題記,講刻書緣起,選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廣告宣傳作用13. 大題:指一種書的題名14. 小題:指一種書內各篇各卷的題名15. 墨釘:又稱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塊,形狀似釘帽出現的原因是文稿雕版1時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後寫上去再印16. 朱絲欄、烏絲欄:行格界欄以紅色印的稱為朱絲欄,以黑色印的稱為烏絲欄主要見于唐以前寫本明清時期,虧有印刷各種顏色箋格的作坊,用不同顏色界欄箋紙抄寫的古籍,通常直接著錄為紅格、黑格、藍格、綠格等等二、古籍的結構單葉裝訂成冊,就成為一部古籍。

而古籍的結構是指一部具體古籍外在形式和內容的各個組成部分,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特定的名稱1.書衣:俗稱書皮,也稱封皮 ( 修復技術規範 2.9) 是為保護書而在書的前後加的封皮,一般選用較硬的紙作為書衣的材料,並在書衣上題寫書名2.書簽:用作題寫書名的長方形紙條,一般貼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時還有冊次和題寫人姓名3.書葉:按文稿順序排列的書寫、印製的單張紙葉 ( 修復技術規範 2.5)4.書名葉:位於護葉 (準確的說應該是書衣) 之後、所有書葉之前常鐫刻書名、作者、刊刻時間及地點等項內容 . ( 修復技術規範 2.6) 又稱封面、封、面葉、內封面5.護葉:也稱副葉,用以保護書芯或連接書衣 ( 修復技術規範 2.7) 一般是一張空白紙在書名葉或前或後6.書芯:指書衣以內或未上書皮以前已訂在一起的書冊 ( 修復技術規範 2.8)7.書腦:書芯訂撚、縫線以右的部分 ( 修復技術規範 2.8 4) 即裝訂時,錐眼訂線的地方8.書脊:(又稱書背) ,與書口相對,上下封皮相隔或連接的部分,相當於書籍的厚薄度 ( 修復技術規範 2.8 5) 即一書裝訂處的側面,如同書的脊背,所以稱書脊 (關於書口,在版式中已提到,是一部書可翻葉展閱的開口)9.書首:書籍上端切口處。

( 修復技術規範 2.8 1) 又稱為書頭10.書根: ( 修復技術規範 2.8 2 用的術語叫“書腳”,解釋為:書籍下端切口處,亦稱書根 ) 有些古籍在書根上有書名、卷數、冊數,但書根上這些題名不一定準確,有些是刻板時印上,有些是藏書者自己為方便翻檢、閱讀或者保護而寫上去的,多半是簡名11.書角:天頭和地腳右端 ( 修復技術規範 2.8 7)三、古籍的內容一部古籍通常由封面題名、序、目錄、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附錄、牌記、箋、注、疏等內容組成1. 封面題名: (即前面所講書名葉(也稱封面)時所提到的) 古籍封面通常題有著作責任人、刻印者、藏版者、刻印時間、版刻次第、附刻等內容2. 序:是一部書的序言,有的是作者自己寫的,也有刻書人、合著者、注釋人以及作者的朋友作的作者的自序多敘述家世、活動,闡明著作宗旨他人作的序主要介紹作者的生平及書的內容、價值刻書人的序則說明書的流傳過程、刻印經過、目的等一部書刻印的次數越多,序文往往越多古代 (指早期如卷軸裝時) 多列於書末,後一般放在書前3. 目錄:一部書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稱為目錄,或目次它是一書的綱目,反映了一部書的章節體例讀者可以由此瞭解這部書的大致輪廓, (分多少卷、多少章、多少節、多少回,各部分各自是什麼類別,有哪些篇等等。

古書最多是分卷( ju àn)的受卷軸裝的影響,一篇即一卷軸,後來即一部分完了,就定為一卷注意,卷數不等於冊數一冊中可以有一卷,也可能有多卷冊與裝訂有關,卷與內容有關目錄中所題的卷數是我們著錄的重要依據之一 較早的古籍目錄多放在序文後面,一般印在卷首之前大部分的書有時除去卷首有總目錄外,名部分還有分錄一些有前後集的古籍,目錄多分散在各部分4. 凡例:說明書的著述內容和編纂體例、編制原則的文字,多列在目錄之前還一些凡例題2有凡例作者的姓名5. 正文:全書的主要部分,是書的主體按照實際內容容和篇幅劃分卷次,每卷的開頭稱做卷端,卷端題有書名 (首行) 和著者姓名、校注者姓名 (在首行後數行,低 N 字) 等內容而一部書的正書名 (大題) 一般按正文首卷卷端所題書名著錄通常大題在卷端(首行)上端,但由於受到竹木簡書的影響,古書也有將小題(即篇名)放在卷端上方 (卷端上題) ,而將大題放在卷端下方 (卷端下題) ,就是所謂“小題在上大題在下”的格局這種形式,到北宋仍被沿用,形成北宋雕版書在版式上的特點因此在著錄書名時,要注意卷端上題是否為正書名6. 跋:又稱後序、後記內容多為敘述版本源流或刻印經過。

多放在正文的最後,少數也有放在正文之前 (這主要是裝訂的問題了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跋,是刻印(排印)在書上的,原書的一部分跋文中所涉及的刻書情況與版刻年代、刻版主持人、刻版地等等有關,而跋文作者與收藏者的批校題跋著錄要有所區別7. 卷首、卷末、附錄:正文以外的內容,如序、跋、作者傳記、目錄、凡例等另做起訖,單獨分卷,放在正文前稱為卷首,放在正文後稱為卷末,也稱為附錄書中有時刻有其它篇章的內容,或者本書內容的附加材料,也稱為附錄8. 箋、注、疏:對書正文的解釋,一般分列在各句下 注容易理解,至於箋, 《漢語大詞典》解釋:後世把注釋古書,以顯明作者之意為箋 宋洪邁 《容齋五筆·經解之名》 :“鄭康成 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 疏也是如此,指闡釋經書及其舊注的文字箋注疏者一般要在書名責任者著錄,依次排在第一責任人後 9. 著作方式: (附帶提及) 一般依規定著錄,特殊情況可依原書所題著錄撰:著述的著作,如卷端下題:“學”、“述”、“著”等;編:將多種著作整理、編排為一種書 (一般指叢書);輯:收集他人的著述或零散文字,彙集為一種書;如修、纂:主要指官修書的著作方式主持其事者為“修”,實際編寫者為“纂”。

如地方誌,主持的官員為修,編寫者為纂;注:對一書的內容、文字進行解釋;如果卷端下題直接作“××箋”或“××疏”,則著作方式亦直接作箋或疏,等等即特殊情況可依原書所題著錄;譯:將一種文字翻譯成另一種文字;繪:插圖、畫譜的創作;書:指書法作品的創作;篆刻:璽、印的創作四、 古籍的裝幀( 1)簡策 中國古代書籍的裝幀始自簡策在紙發明之前,甚至在紙發明以後數百年間,也就是從商周到東晉的數千年中,中國古代書籍主要載體是竹木簡策意即編簡成策,古人將竹木加工處理成狹長的簡片,把若干簡用繩編連起來即為策竹簡在製作過程中還要經過“殺青”這一道工序,亦即烤幹竹內的水分新竹水分大,易腐朽生蟲,保存時間短,因此制竹簡時要用火烤幹竹內水氣,竹子隨著水分的減少由青而黃,故稱之為“殺青”,正如古人所雲:“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複不蠹,謂之殺青,亦謂汗簡古人為保護正文少受磨損,開頭兩根常為空白簡,稱作贅簡贅簡背面上端豎寫篇名,便於檢索;下端題書名,便於歸類保存簡策一般卷起存放,以最末一簡為軸,從左向右卷成一束,這樣篇名、書名就露在外面,類似於今天的封面把卷起的簡策捆紮之後,或裝在“帙”、“囊”裡,或盛在筐篋中,以免散亂。

3簡策是中國最早的書籍裝幀形式,它所體現的書籍保護理念對後世影響頗大,不斷地被繼承和發揚如,贅簡演變成護封、封面和扉頁,“帙”、“囊”演變成“函套”等等 2)帛書卷子裝中國蠶桑絲織業起源很早,王國維認為“至遲亦當在周季”縑帛即作為書籍的載體,與簡牘並行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帛書是戰國中晚期的長沙子彈庫“楚繒書”帛書與竹木簡長期並行,雖然二者質。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