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富县大格煤业有限公司大格煤矿矿井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富县大格煤业有限公司大格煤矿2021年年2月月20日.、L刖言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要求,根据本矿揭露的地质情况和周边生产 矿井地质情况,结合已掌握的地质资料,为摸清矿井地质规律,达到科学指挥、有 效预防、安全生产等目的,现编制矿井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依据1、云南省煤田地质局20年11月编制的《云南省富县大格煤矿 资储量核实报告》(以下简称《核实报告》);2、 云南省国土资厅关于《云南省富县大格煤矿资储量核实报告》(20年) 矿产资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云国土资储备字[20]35号);3、 《云南省富县大格煤矿资储量核实报告》(20年)评审意见书(云国土 资矿评储字[20]261号);4、 采矿许可证(证号:C5300002021140111980);5、 《云南省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滇)矿复[2021]202号);6、 《云南省国土资厅关于调整富县老厂镇大格煤矿划定矿区范围批复》(云 国土资矿[20]168号);7、 《云南省国土资厅关于富县老厂镇大格煤矿划定矿区范围延续预留期的批 复》;8、 《富县老厂镇大格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9、 《富县老厂镇大格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井概况位置、范围大格煤矿位于富县南东154deg;方向、直距62km处,地处富县老厂镇境 内,地理坐标(80西安坐标系3度带,极值):东经 104deg;30prime;00Prime;~104deg;31prime;24Prime;;北纬 25deg;10prime;11Prime;~25deg;11prime;31Prime;。
矿界各拐点坐标值见表大格煤矿划定矿区范围批复“云国土资矿[20]168”号”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西安80坐标系 拐点编号 西安80坐标系 坐标Y坐标 坐标Y坐 标矿 1 2786971.6035451958.57矿 13 2786413.5935450246.56矿 2 2786448.5935451317.57矿 14 2786689.5935450387.56矿 3 2786141.5935450915.57矿 15 2787120.5935450389.56矿 4 2786017.2235450753.47矿 16 2787117.4235450464.56矿 5 2786054.6635450732.32矿 17 2786808.1835450701.12矿 6 2785987.4135450590.54矿 18 2786818.3435450765.14矿 7 2785919.3135450530.57矿 19 2786866.5935450780.56矿 8 2785863.0535450531.71矿 20 2786906.5935451032.57矿 9 2785863.0535450478.74矿 21 2787136.6035451293.57矿 10 2785933.1035450476.04矿 22 2787481.6035451460.57矿 11 2785836.5835450272.57矿 23 2787401.6035451958.57矿 12 2786015.5835449735.56矿区面积:1.4755km 2,开采标高:+2103m〜+1880m大格煤矿所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滇东高原北部,地势总体呈中部高,西南、东 北部低,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20年划定的矿2拐点附近)大山山顶,海拔高程 2258.8m;最低点位于矿区西南部(20年划定的矿12、矿13拐点之间)冲沟, 海拔高程约1894m,相对高差364.8m,一般标高为2220~1925m,属低中山地形地 貌。
地形起伏较大,一般在飞仙关组分布区,多形成较高的山丘,地形相对较陡, 地形坡度一般为10〜50deg;,局部达60deg;;在二叠系地层龙谭组、长兴组分布 区,地形较缓,坡度为8〜20deg;,地貌上常表现为平缓的垅状山岭核实区煤炭 资主要分布标高为2100~1800m,大部分在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1894m标高以上气象矿区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旱、雨季分明,由于矿区海拔较 高,垂直气候变化明显,矿区具温带高原山区季风气候特征据富县气象局统计资 料显示,每年5~10月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6.5, 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历年最高气温34.9°C,最低气温-11°C,年平均气温13.8°C多年降雨量在 800mm~1300mm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093.70mm冬春干燥多雾,夏秋多雨湿 润,即冬寒夏温,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霜冻期,2~4月为风季,主导风向东南风,最大风速 24m/s一、 区域地质大格煤矿位于老厂矿区一勘区老厂背斜的南东翼,老厂背斜 系一个长16km、宽6km的向南西倾没的短轴背斜;轴部由下二叠系茅口组灰岩组 成,两翼为下三叠统和上二叠统地层;西北翼受一系列北东向断层切割及次一级褶 曲影响,地层产状紊乱,牵引、倒转、直立,沿F 1、F 6断层有良好的莹石矿 赋存;南东翼断层稀疏,呈一较完整的单斜构造,岩层倾角8〜20deg;。
二、 矿区地质(一)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 2 1)、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 2 c)、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 1 k)、三叠系下统 飞仙关(T 1 f)、第四系(Q),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 2 1)上部为海陆交替相含煤砂页岩,下部以灰岩为主,夹砂页岩和煤层,厚 366.52m,含煤31〜53层,主要可采煤层集中于上部,中下部赋存具有工业价值 的黄铁矿层按含煤程度、岩石类型、沉积韵律及旋回结构诸方面特性划分为三 段,各段主要情况如下:(1)龙潭组第三段(P 2 1 3 ):自长兴组底界至C 17煤层底板,为矿区 内重要含煤段,含C 7、C 8、C 8+1、C 9、C 13、C 16、C 17等煤层地层总厚118.36m,可进一步将该段划分为两个岩性亚段:① 第一亚段(P 2 l 3-1)厚49.50〜71.0m,平均56.62m主要为深灰色 粉砂岩,细砂岩,含煤5〜8层,可采煤层有C 13、C 16、C 17等3个煤层② 第二亚段(P 2 l 3-2 ):厚45.0〜61.74m,平均61.74m岩性以细砂 岩为主夹粉砂岩、菱铁岩、泥岩,可采煤层有C 7、C 8、C 8+1、C 9等4个 煤层。
2) 龙潭组第二段/ 2 l 2 ):自C 17煤层底板至C 23煤层底板,厚 118.57〜147.5m,平均140.36m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夹泥岩及煤层、煤 线该段内共含煤12层,一般8层,其中局部可采煤层2层编号(C 18、C 23 ),多为半暗〜半亮型煤,其煤层厚度较大、层位较稳定据岩性组合、含煤 性差异,将其划分为二个岩性亚段;① 第一亚段(P 2 l 2-1 ):厚53.26m,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 岩、泥岩及煤层,含不可采煤层C 22、C 23煤层2层② 第二亚段(P 2 l 2-2 ):厚87.10m,岩性为灰色粉砂岩夹细砂岩,含C 18、C 19、C 20、C 21编号煤层,其中仅C 18可采3) 龙潭组第一段(P 2 l 1 ):自C 23煤层底板至茅口组顶界,岩性主 要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细砂岩上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煤层及煤线组 成平均107.8m局部夹有极薄层状菱铁岩,含少量团块状透镜状黄铁矿该段 内共含煤层煤线6层,一般有4层,其中可编号煤层2层(C 24、C 25 ),含 硫量高,煤层间距、厚度变化较大,有分岔复合现象据岩性组合、含煤性差异, 将其划分为二个岩性亚段;① 第一亚段(P 2 l 1-1 ):厚46.39m,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细砂 岩,中及上部各有一层沉凝灰质砂砾岩,底部常含一层0.15〜0.5m的铁铝质粘土 岩,不含煤,与下伏P 1 m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② 第二亚段(P 2 l 1-2 ):厚61.41m,岩性为灰色粉砂岩夹细砂岩,中上 部夹灰岩,含不可采的 C 24 煤层2、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 2 c)自龙潭组顶界至卡以头组底界,岩性由深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灰 岩、粘土岩夹煤层、煤线组成局部夹薄层菱铁岩(单层厚度1〜10cm不等) 动物化石丰富,该层含煤1〜4层(C 1、C 2、C 3、C 4 ),其中C 2、C 3 为可采煤层,地层厚度40.86m3、 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 1 k)岩性为灰绿色薄层状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具水平层理及斜交层理, 产丰富的动物化石,亦产腹足类及少量植物化石,地层厚度137.51m4、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 1 f)由一套滨海到浅海泥岩及砂岩组成,颜色多为暗紫、紫红、灰紫色,中上部 古生物较发育,以瓣鳃类为主,腕足类次之,岩性、化石群可与滇东、黔西相对 比厚度大于259.39m,与下伏卡以头组为连续过渡依岩性和生物群分三段,矿 区内出露两段,分述如下:(1) 飞仙关组第二段(丁 1 f :2 ):上部为紫灰,暗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 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粗粉砂条带和介壳灰岩;下部为石英长石细砂岩与泥质粉砂岩构成不等厚韵律旋回互层。
底部以紫灰色中厚层状粉砂 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岩屑长石细砂岩薄层,尤其下部砂岩夹层增多增厚,厚者达 2〜3m,发育斜层理、楔形交错层理,顶部克氏蛤聚集成层本段地层平均厚 119.29m2) 飞仙关组第一段(T 1 f :1 ):上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层有大量蠕虫状方解石,以及不含化石,中 部为黄绿色厚层状长石细砂岩,有时含泥岩角砾,下部为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 粉砂岩间夹砂岩薄层,底部为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条带本段地层平均厚 78.60m5、 第四系(Q)在矿区内的山谷和河谷低凹处有分布,厚度le;10m,为浅黄绿色、浅紫 红 色或灰褐色含碎石亚粘土、粘土及耕植土,与下伏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二)矿区构造1、断层 矿区总体为一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8〜 15deg;矿区内发育有11条较大断层,编号为F 1-1、F 1-3、F 1-6、F 1-8、F 1-9、F 1-10、F 1-11、F 1-12、F 1-13、F 1-22、F 1-27,另有 f6、f 7等2条较小的隐伏断层现将各断层特征分述如下:(1) F 1-1正断层 位于矿区北部边缘,矿区内走向长280m,走向 49deg;,倾向南东,倾角52deg;,断距35m。
该断层由120ZK1钻孔控制,断层 上盘C 12煤层与下盘C 18煤层接触,缺失C 13、C 16、C 17煤层及其间地层,对 煤层开采影响较小2) F 1-3逆断层 位于矿区西部,矿区内走向长1050m,走向28deg;,倾 向南东,倾角65deg;,断距27〜40m该断层由115ZK1、118ZK1、118ZK2钻孔 控制,在115勘探线,地表C 13煤层与115ZK1号钻孔中C 13煤层重复,在 118ZK1、118ZK2钻孔中C 17煤层重复,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3) F 1-6逆断层 位于矿区西部边缘,矿区内走向长1240m,走向 35deg;,倾向南东,倾角65deg;,断距32〜40m该断层地表由多个探槽控制, 表现为C 13、C 16煤层地表煤层露头线重复,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4)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