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1949-1950对华政策:英国、印度与美国的严重歧异(上)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KB
约8页
文档ID:7638328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1949-1950对华政策:英国、印度与美国的严重歧异(上)_第1页
1/8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1949-1950 对华政策:英国、印度与美国的严重歧异(上)1949-50 年间,美国政府开始推行孤立、削弱和遏制中国的政策,而这种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和取得预期的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英国和印度是否予以协作英、印两国是当时中国问题上最重要的" 第三种势力" ,是美国政府努力争取与之一致的主要对象然而,英、印两国尽管同新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并且在许多方面需要美国的支持、援助或谅解,但它们分别采取了与美国的意愿和要求大相径庭的对华政策可以说,英、印与美国之间的此种歧异,构成了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遭到的第一场大挫折,甚或构成了西方集团逐渐走向涣散和中立主义登上战后国际政治舞台的起点本文将主要依据美国外交档案的有关史料,论述英国和印度各自在承认新中国、对华贸易、西藏、台湾以及朝鲜冲突和平解决等问题上同美国的分歧,以弥补国内外有关研究的不足,文末并会论及可以从此项研究导出的某些较宏观的结论一同美国的态度相反,英国倾向于承认新中国这个海外市场和海外资产已急剧减少的国家相当重视对华贸易和在华投资英国外交部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天津以前就估计,中国共产党的清明廉洁及其在重建国家方面的紧迫需要,可能使英国在华经济利益得以维持和发展。

华北和江南各大城市解放后保护守法外侨的政策进一步鼓励了这种观点英国政府明白,只有承认新中国,并且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才有希望从中国这个" 潜在的巨大市场" 中得到充分的好处1.另一重要因素就是香港1949 年 1 月,英国政府就开始担心中国共产党可能用军事和政治手段迅速使香港回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后,内阁急忙研究香港未来的命运,结果断定无法抵挡中共的大规模进攻因此,要尽可能长久地保住这个重要的商业和金融据点,就必须同新中国建立较好的关系,至少要使英国能与中国进行外交谈判而且," 香港在供应上对大陆的依赖也确定了与北京建立官方关系的必要"2. 此外,英国面对欧洲的冷战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种形势都要求尽可能避免与新中国敌对,否则英国及其盟国(特别是美国)会分散在欧洲对抗苏联的精力,同时不利于英国调整自己在亚洲的势力体系在后一方面,英国特别重视避免在对华政策上同印度分道扬镳,以免损害当时对它很重要的英印特殊关系 3.1949 年元旦刚过,英国外交部就向美国国务院暗示:英国准备在比较灵活的基础上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打交道两个多月后,它又明确表示想过一段时间即予以" 事实上的承认"4. 英国的态度令美国不安。

5 月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着手组织孤立新中国的国际" 共同阵线" ,英国是他争取的头号对象然而,英国外交部很快正式通知美国:英国在目前中国政府尚未正式成立的情况下赞同美国的政策,但" 要拒绝给予一个事实上控制一大部分(中国)领土的政府任何种类的承认,不仅在法理上站不住脚,而且引起严重的实际困难".7 月间,艾奇逊要英国外交大臣贝文(Ernest Bevin)从对华遏制的角度重新考虑承认问题,并且和他共同组织对付新中国的多边磋商,结果被婉言拒绝 5.8 月,人民解放军逼近广东,美国采取了更加敌视新中国的姿态,这就促使英国的态度进一步明朗化是月 23 日,贝文向内阁报告了美国关闭驻广州、重庆、昆明等领事馆的决定,说英国不应尾随美国" 放弃我们在华的全部利益" ,而应" 实行我们自己的在中国保留立足点的政策" 和准备承认中国新政府 6.事实上,英国外交部在一星期前就向美国驻英使馆送交备忘录,主张在新中国正式成立后早日予以承认美国感到问题严重,遂加紧阻挠驻英大使道格拉斯(Lewis Douglas )约见贝文,陈说美英共同孤立新中国的必要国务院远东司司长巴特沃思(W. Walton Butterworth )则在华盛顿同英国外交部高级官员会谈,要英国追随美国,并以承认新中国特别对东南亚英属殖民地不利来恐吓 7.9 月中旬贝文访美,艾奇逊当面施加压力。

结果,贝文同意 " 谨慎行事" ,并和美国" 密切磋商"8.贝文的让步很大程度上是表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政府对中国愿与外国建交的表示作出了迅速的反应10 月 6 日,英国驻北平总领事覆函周恩来外长,提议先行建立非正式关系,以便促进两国贸易英国事前不和美国磋商,事后也不通报,美国只是由法国相告才得知 9.杜鲁门(Harry S. Truman )对此颇为恼火,觉得英国人捉弄了他,艾奇逊也认为这一举动违背他不久前和贝文达成的谅解于是,美英之间展开交涉美国国务院指责英国言而无信,破坏西方团结,并且要求下不为例英国外交部一方面解释致歉,一方面声称需要磋商的是" 法律上" 而非" 事实上" 的承认贝文本人还颇不客气地要道格拉斯转告艾奇逊:事先磋商不等于取得他的同意 10. 英国谋求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关系的进程并未因此事停顿下来10 月间,英国政府宣布已就新生中国内地对香港的供应问题同中国新政府达成了" 非常满意的安排".与此同时,在广州的英国使馆办事处不随国民党残余逃往重庆英国官方还公开否认了《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在 10 月中旬的一则报导:英国已向盟国保证不会早日承认新中国 11.随后,英国朝着与美国相反的方向加快步伐,其驻美使馆于 11 月 1 日向美国国务院送交备忘录,表示英国准备 " 在法律上" 承认新中国。

备忘录希望美国同英国一致,否则英国将自行其是美国国务院对此大为反感巴特沃思责难英国不提中国须遵守" 国际义务" 这一承认条件,艾奇逊则向贝文和英国驻美大使弗朗克斯强调,美国" 不相信急于承认会给采取这一行动的人带来任何长久的好处"12.英国政府不为所动,于 12 月 15 日决定翌年 1 月初承认新中国艾奇逊仍不死心,要贝文把承认时间至少推迟到越南保大傀儡政权粉墨登场之后,以免损害" 抵制共产主义蔓延" 的事业 13. 此时缅甸已经承认新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几天后将采取同样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稍事拖延也是英国所不愿意的 14.1950 年 1 月 6 日,贝文通知周恩来:英国政府声明撤销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 15. 英国的举动影响重大十天内锡兰、挪威、丹麦、阿富汗、芬兰、瑞典和瑞士政府相继承认新中国,荷兰和印度尼西亚则于 3 月底起而仿效美国孤立新中国的图谋近于全盘失败二在中国问题上,印度对美国的重要性仅次于英国艾奇逊在 1949 年 7 月间决定遏制新中国后不久,便设想由印度出面,倡导亚洲国家和美英法荷澳一起组成反华包围圈 16.但是,他的筹划失算了虽然国大党政府惧怕中国革命影响及于印度,并且担心强大统一的中国会妨碍它维持和扩展境外势力,然而使印度新近获得独立的反殖斗争的领导者们,对中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枷锁不无同情和敬慕。

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认为,亚洲正处于觉醒的时代,印度独立和新中国诞生是这个新时代的两大标志 17. 在他看来,美国敌视和孤立新中国表现了西方大国对亚洲人民的传统态度,印度不应当盲目追随其后同样重要的是现实利益的考虑尼赫鲁当时认为,印度和中国是亚洲两个最大的彼此接壤的国家," 如果两国的关系不好,就将……长远地影响我国的未来" ,甚至造成毁灭性的" 反复的战争".要避免这样的危险,印度首先必须从接受" 历史重大事件" 的现实出发承认新中国同时为了用外交手段保护印度在西藏的既得利益,也需要这么做 17.当 1949 年 5 月艾奇逊着手组织不承认新中国的国际阵线时,印度的态度就令他头疼印度外交部一会儿说" 完全同意" 美国的主张,一会儿又说希望保留自由回旋的余地,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K. M. Panikkar)则向留在南京的外国使节强调应当迅速承认新中国虽然美国驻印使馆竭力谋求印度明确支持美国,但到 9 月它已不得不认为 " 一旦牢固地控制了中国……印度政府就会准备承认"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星期,印度政府便宣布:已通知中国政府印度正在研究承认和建交问题 20. 这是走向承认新中国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尼赫鲁访问美国他在会谈中表示,承认新中国不可避免,而早承认比晚承认好杜鲁门和艾奇逊十分不满,强调应当按照美国的立场协同动作,但尼赫鲁坚执己见 21.11 月 22 日,印度政府通知美国:印度准备在年内承认新中国对此,美国国务院向印度大使潘迪特(Vijaya Lakshmi Pandit )夫人表示不满,告诫印度急于承认有弊无利 22. 美国的阻挠鼓励了当时印度政府内以副总理兼内政部长帕特尔(Vallabhai Patel )为首的右翼势力11 月初,帕特尔就要求尼赫鲁在考虑承认问题时" 认真关注" 所谓中国对南亚的威胁,并且背着尼赫鲁和外交部同美国使馆商谈阻挠承认在政府表明年内承认新中国的意图后,他又要求尼赫鲁拖延此事,但被婉言拒绝 23.12 月 30 日,印度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美国在亚洲的一次重大失败  三1949 年 3 月初,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解放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的情况下,杜鲁门批准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纲领— —国家安全委员会 41 号文件这个文件规定严格管制对华出口管制内容为:对军事装备和其它所有直接用于军事的物资实行禁运;对输出非军用战略物资实行严格的数量限制;所有对华出口须经商业部许可,以便根据" 战略考虑" 予以批准和拒绝 24. 事实上,非军用战略物资被规定得十分广泛,包括多种工作母机、精密仪表仪器、电子器材、机动车辆和车厢、化工产品和设备、钢材、有色金属、发电输电设备、石油产品等等。

一句话,构成一国工业能力的一大部分物质要素 25.像在承认问题上一样,美国最关心英国的态度英国是美国以外最大的对华出口国,又是一个有能力提供资本货物的工业发达国家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一向起着西方对华贸易的重要枢纽和中转站的作用没有英国的合作,美国的贸易限制就很难奏效3 月下旬,美国国务院把国家安全委员会 41 号文件的精神以及管制对华出口的方法告诉英国使馆,要求英国采取同样措施,特别是严格限制香港对中国大陆的出口 26. 但是,英国很不情愿这么做早在两个多月以前,英国使馆就向美国国务院详细论证了对华贸易对英国的重要意义,并且认为西方国家和新中国贸易的前景并不暗淡 27.4 月初,英国外交部作出初步答复,强调英国将尽可能维持在中国解放区的贸易和其它经济利益,要求美国在" 共产党人开始对外国经济利益采取确凿的侵犯行动" 以前不施加经济压力为了不过份得罪美国,它表示可以考虑禁运军事物资,但这必须以其它西方国家协同行动为条件 28. 此后两个多月里,虽然美国方面多次劝说,但仍未得到英国任何明确支持 29.6 月 21 日始,美国国务院和商业部代表同英国政府官员在伦敦会谈结果,英国方面答应禁运军事物资,但不包括香港和新加坡在这方面同中国大陆的转运贸易,除非法国、荷兰等国及其远东属地也这么做。

至于非军用战略物资,除石油产品外,英国拒绝施加限制 30. 艾奇逊对此大为不满,他要驻英大使馆告诫英国外交部:英国的态度将使西方丧失保护它在中国和远东利益的最重要手段然而,英国政府非但未改变立场,反而于 9 月中旬向美国国务院提出备忘录,批评美国政策的指导思想,说把贸易用作对付共产党的政治武器徒劳无益 31. 与此同时,艾奇逊和贝文在华盛顿会谈,限制对华出口是议题之一会谈未使英国在这方面更接近美国,艾奇逊不得不承认两国的分歧难以弥合 32.在如何对待国民党 1949 年 6 月下旬起对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进行海上封锁的问题上,英国也表现出同美国大不相同的姿态美国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纵容和配合美国务院中国科科长斯普劳斯(Philip Sprouse)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在封锁开始不久欣喜地说:对上海的封锁正在给中国共产党造成日益严重的困难,它们和其它方面的经济困难相结合," 可望阻挠共产党巩固其统治,导致共产党的力量越来越多地用于维持后方秩序,最终削弱其南进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