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记(节选)》赏析欧阳修是宋代文学的开国之父,可以说宋代散文到欧阳修出现之后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散文,文坛上的靡靡之音才开始被清扫欧阳修是继承韩愈古文运动,并将古文运动继续发展的集大成者欧阳修在北宋中期所领导的新古文运动,可以说是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继续在宋初西昆体作者杨亿、刘大年等继续提倡晚唐、五代浮华轻靡文风的影响下,宋初文坛一度极端崇尚“穷妍极态”的文风,韩愈的文集早已束之高阁,连名字都很少有人提到欧阳修和他的同志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担负起文艺改革的重任,并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创作“言之有物”的散文欧阳修年轻的时候就受到韩愈的深刻影响,他处处以韩愈为榜样加以效仿,效仿韩愈的高尚品格,效仿他敢于进谏、不阿谀奉承的品质,也极力继承和发扬韩愈的文学主张他平生以韩愈的继承人自命,苏轼就说过:“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居士集序》)欧阳修学习韩愈,主要的成就不是在道统上继承“文以载道”的那一套,而是在散文的创作方面,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强调作品必须有作者个人的特色,艺术风格必须有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因此他虽然标榜学习韩愈,但能戛戛独造,自成一家,创造出一种与韩文不同的散文风格。
总的说来,韩文以气势雄壮见长,欧文则以情韵优美见长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欧公文学韩而颇不似韩,此公文之所以能于八家中自树一帜也欧阳修文章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言之有物”这篇《洛阳牡丹记》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文章开篇,欧阳修介绍了牡丹的几个产地,并指出洛阳的牡丹为天下第一进而举例说明洛阳牡丹与其他花不同的贵重之处,以及人们对牡丹的尊崇,来证明洛阳牡丹果为天下第一花在段尾欧阳修按照各品种的名贵程度依次递减列举了多种牡丹的名称,有:姚黄、延州红、鹿胎花、牛黄、潜溪绯、细叶寿安、献来红、叶底紫、鹤翎红、添色红等等,读来就像一篇专门介绍牡丹的说明文,分门别类地对牡丹进行深入的介绍,让没有见过牡丹的读者也能对牡丹有个系统性的了解欧公文章于平淡中蕴含着实在内容的特点可见一斑不加一字的渲染,不多一句的论证,简洁明了地将洛阳牡丹介绍得清楚、明白屈指可数的百余字便使读者对洛阳牡丹的种类、特点、奇异之处,以及其为何荣享“天下第一”花的盛名有了了解这种语言精练、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可谓欧公文章的另一大特色在本段中欧阳修还提出了自己关于善恶的哲学观,他指出:“事物的一般形态,是不甚美也不甚恶到了事物内在之气出了问题,美与恶两种因素的正常转换被阻隔,就导致事物呈现极美与极恶的不同形态,这都是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平和。
花卉集中地表现美,瘤子肿块集中地表现恶,在丑与好方面虽然很不相同,但都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常态,这点却是一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不迷信于外在的风水和所谓的“气”,即不迷信于外因,而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的观点,这与他信奉“事在人为”,不迷信传统统治观念,力行改革,奋发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信仰和性格是一致的文章第二部分欧阳修介绍了不同品种牡丹的名称的由来他指出牡丹花的命名,或用姓氏,或用州县,或用地区,或用颜色,或显示其作为标志的某种特色并将以上十余种牡丹的名称的由来加以归类介绍接下来,欧阳修还举了几个关于牡丹花名称由来的典故,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第三部分,作者介绍了洛阳与牡丹花相关的一些民俗,方便读者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洛阳百姓的习俗,是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贵贱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也不例外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着游春赏花往往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形成临时街市,搭上帐幕,笙歌之声远近相闻最热闹的要数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等几处要到花落,街市才会撤掉洛阳到东京有六个驿站,原先洛阳并不向京城进献牡丹花自徐州李相迪任“留守”时,才开始向东京进献牡丹。
每年派衙校一员,乘驿马,一天一夜赶到东京所进献的不过是姚黄、魏花三数朵用菜叶把竹笼子里面垫好、盖好,使花在驿马上不动摇,用蜡把花蒂封好,就可让花几日不落一般洛阳人家家有牡丹,而很少有大树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种会退化初春时,洛阳人到寿安山中砍小枝子到城里卖,称小枝子为山篦子人们在家里把园中土地整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栽下去,到秋天才嫁接精通嫁接的工人,被称作“门园子”,有钱人家都要邀请这样的人姚黄一个接头值到五千钱,秋天时立下契约买定,嫁接好,到春天见到开花才付给工钱洛阳人特爱惜这种花,不愿意公开其中的技术秘密,有位权贵想买姚黄接头(了解其中秘密),有人于是用开水把接头烫死卖给那位权贵魏花起初一个接头也要值到五千钱,现在也还值一千钱总之,在《洛阳牡丹记》一文中,欧阳修用简洁的语言,思路清晰、条理明了地介绍了洛阳牡丹的种类、由来、特点等各个方面,并介绍了洛阳的风俗民情,是一篇语言精练、概况性很强的文章,很好地体现了欧阳修“言之有物”语言精致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