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35KB
约13页
文档ID:485639066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_第1页
1/13

先秦文学概  说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重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重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散文的重要成就一般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涉及《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涉及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挺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老式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章  《尚书》和《周易》第一节  《尚书》三体石经尚书残石《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觉得,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一般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种本子,事实上只是伪托,一般称之为“伪《古文尚书》”。

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重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觉得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体现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第二节 《易经》易经来注图解汉人所说的《周易》涉及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古老的渊源《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涉及某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威解释,来批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其中,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爻是构成卦的基本符号,分阳爻和阴爻,两者配合就成了卦由三个爻构成的“八卦”《周礼》谓之经卦朱熹《周易本义》有八卦取象歌,可协助我们记忆八卦的样子,即:“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由经卦两两相合为六十四卦(各有六爻构成),《周礼》谓之别卦《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由六个阴爻或阳爻构成,卦辞解释整卦的意义,一般比较简朴,爻辞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一般不注重,这种偏向应当得到纠正第二章  《诗三百》和屈原的诗第一节 《诗三百》《诗三百》是国内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习称为《诗经》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概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涉及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涉及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涉及周颂、鲁颂、商颂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其作者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从诗篇自身或者先秦文献中找到有关的阐明其实三百零五篇以外尚有六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这就是《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一般称之为“笙诗”有的学者觉得,笙诗的正文是由于战国、秦世的混乱而亡佚的;也有的学者觉得它们本来就没有正文。

从孔子开始,《诗三百》被一代代学者张扬为儒家典型,汉初它更被朝廷立为官学作为一部经学典籍,它对古代中国发挥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而从文学发展方面看,它的成就和意义也是极为卓著的:(一)《诗三百》中的诗歌或者体现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或者体现色彩秾丽的婚姻生活(幸福抑或不幸),或者体现战争、徭役给广大社会导致的巨大影响,或者体现劳动生产以及劳动者的生活,或者歌咏民族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基本上都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因此,《诗三百》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老式二)《诗三百》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三)《诗三百》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措施,即赋、比、兴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她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四)《诗三百》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面五)《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诸多重要母题,例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这些都足以阐明《诗三百》的巨大成就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二节 屈原和她的诗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国内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她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

然而被上层集团疏远、流放,最后自杀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她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重要涉及《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它们标志着国内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重要奉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涉及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高成了自觉的艺术创作措施;“国内最古之文学作品,《三百篇》之外,即数《楚辞》《三百篇》为中原遗声;《楚辞》则南方新兴民族所创制之新体《三百篇》虽亦有激越语,而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在将情感尽情发泄《三百篇》为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则富有想象力之纯文学此其大较也其技术之应用亦不同道而《楚辞》表情极回荡之致,体物尽描写之妙,则亦一进步也吾觉得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第三章 叙事文第一节 《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一书,一般被称为《左传》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觉得它是史书,惟涉及不少文学质素但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上看,这种结识不够确切,也不够具体《左氏春秋》事实上以先秦“文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兼具现代所谓史学、文学、哲学(具体体现为经学)方面的特质。

一、《左氏春秋》的史学特质从现代学术立场上看,“历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类生活或人类文化的已往状态”;《左氏春秋》有这种追求,自不待言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坚持事实,——尽管它提供的事实“涉及着创作主体复杂的判断过程”,但“事实不仅是史学的开始,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史学的归宿”《左氏春秋》毫无疑问是坚持事实的,它所记载的虚诞怪异之事譬如形形色色的梦等,都是著者判断上的“事实”,一如梁启超所说:“……《左传》里有许多灾怪离奇的话,固然不能相信,但春秋时代的社会心理大概如此”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在历史人物的数不清的并且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言论的背后发现统一性”这正是《左氏春秋》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把握把它们联结为一体的本质性的东西二、《左氏春秋》的文学特质即便是从现代学术立场上,我们都应当承认,作为先秦史家记事文的《左氏春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体式,并且是这种体式的最高典范和成就一方面,它以春秋时期两百近年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并且诸多状况下能跃然毕见其精神另一方面,它非常注重细节描写。

其三,它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其四,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运用悬想,来设制故事其五,它章法谨饬有度,字句精严三、《左氏春秋》的经学特质《左氏春秋》尚有某些既不能归属于现代“史学”又不能归属于现代“文学”的质素,用老式学术范畴来衡量可以归属于经学这是它最深的特质《左氏春秋》高度关注可以规范个人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的主题,诸如“德”、“礼”、“仁”、“义”等,它最为推重的则是“礼”《左氏春秋》的行文常有叙、议两层,议论或出自人物之口,或托为“君子曰”云云;其内容是对有关人物行为、人际关系或社群秩序的肯定或否认,而评断的原则重要就是礼《左氏春秋》继承了《尚书》、《诗经》的天人观念,既肯定天命,又重德、重民,为它所关注的政教伦理规范提供了具有终极意义的保证力量这种天人观念,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经学的核心理念以上三方面足以阐明,《左氏春秋》的职志在于把个体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纳入以礼为核心的政教伦理规范之中第二节 《战国策》帛书战国策有关《战国策》的性质,历史上向来存在争议或归之于《春秋》家,或归之为杂史,或归之为子部纵横家,或觉得它有史著的形式但具有较多子书的因素,或觉得它所写的不少内容乃“由后之好事者附会为之也”,故近于后裔的故事。

但称《战国策》所收文章为叙事文,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战国策》也是一部奇书,它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应当得到高度的注重《战国策》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共二百四五十年间的历史风云它的重要内容是策士逞弄计谋,由此关涉到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驰骛角逐,而合纵、连横则是其中的主线关节它所写的重要人物是策士,旁及十二国国君、卿、大夫、游侠、刺客等各色人等,苏秦、张仪、陈轸、范睢、鲁仲连、江乙、张孟谈、豫让、唐且、聂政、聂嫈、苏代、田光、荆轲等都是栩栩如生的形象《战国策》的某些细节或事件不一定合乎历史事实,但就精神本质来说,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那个极为灿烂、极为活跃、剧烈变动的时代这是一种布满智慧的时代,活跃着一大批“高才秀士”她们用自己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辩,顷刻间就能变化自己、她人乃至一国或者数国的命运在这个时代当中,人的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大都丧失了周代文化所标榜的那些重要规范,诸如礼义道德等等;追逐物质利益和感官满足是当时大多数人的重要目的不管是《战国策》所记载的重要社会群体即纵横策士,还是由这一阶层所波及的其她社会各层人士譬如国君妃后等,往往都讳言自己对物质利益和感官满足的追求。

人与人的关系从很大限度上蜕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君臣、父子、母子、夫妻、兄弟等都为利害所支配特别可怕的是,在这个时代,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每每把她人当作达到目的的工具这种人际关系是异常阴郁的,并且往往扩大到国与国之间《战国策》由于以不加批评的欣赏的姿态展示着上述人际乃至“国际”关系,深为后人诟病,但这正是它卓越不凡的资质它由于具有这种独到、特出的资质,因此才值得我们高度注重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最鲜明的特色,是善于用比方和寓言来达意它又非常善于叙事,常常是叙小事而精妙绝伦至于它的风格,古人曾概括说:“文之快者每不沈,沈者每不快,《国策》乃沈而快;文之隽者每不雄,雄者每不隽,《国策》乃雄而隽又说《国策》之文有两种,“一坚明约束,贾生得之;一沉郁顿挫,司马子长得之”可见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第四章  说理文第一节 《论语》和《孟子》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及其重要范畴可以表达为如下系统:中 庸①《礼记·仲尼燕居》:“礼乎礼!夫礼因此制中也!”② ……义①《左传·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