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经典诗词赏析1.关于苏轼经典诗词赏析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苏轼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苏轼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苏轼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苏轼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苏轼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苏轼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苏轼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苏轼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苏轼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苏轼的达观、潇洒的胸襟2.关于苏轼经典诗词赏析 洞仙歌·冰肌玉骨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赏析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云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 :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 。
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 ”,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 起来携素手 ,”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时见疏星渡河汉 ”,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 ,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以上,苏轼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婉惜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艳羡、赞美中附着苏轼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3.关于苏轼经典诗词赏析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4.关于苏轼经典诗词赏析 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苏轼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苏轼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苏轼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苏轼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苏轼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苏轼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苏轼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苏轼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5.关于苏轼经典诗词赏析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赏析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苏轼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苏轼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苏轼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苏轼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