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治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病因,分析 该病诊治方法及预后效果方法:通过资料回顾性讨论18例 DAI病人的临床诊治结果:本组18例经治疗:良好6例,中 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结论:DAI死残 率高,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与CT、MRI相结合,目前 DAI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采取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并配 合高压氧可提高DAI的疗效关键词】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治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由Adams、Graham等[1]于1982 年正式命名,它是用于描述头伤后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 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类型,多见于严重的颅脑损伤,是头部 伤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对DAI的损伤特点、影像 学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笔者于2008年6月〜2009年5月共调查18例DAI患 者,现对其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1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抽选调查2008年6月〜2009年5月收治 的18例DAI病人,其中男13例,女56例;年龄16〜69岁 全部行螺旋CT扫描,部分加行MRI扫描。
致伤原因:车祸伤 16例,高处坠落伤2例1.2临床表现(1)入院时GCS 3至8分者8例,9至12分 者5例,13至15分者5例2)原发意识障碍:根据意识障碍 时间的长短来划分,W3 h者6例,3至24 h者10例,>24 h 者2例3)有瞳孔改变者占56%,其中8例一侧瞳孔散大,2 例双侧均散大4)5例伴有呼吸改变,表现为频率减慢、加 快或呼吸不规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的有9例;2例体 温低于35工;颅内压增高的11例中仅7例表现为Cushing反 应5)本组中3例有去大脑强直表现1.3影像学资料CT或MRI发现有出血灶者6例,其中4 例伴有脑挫裂伤1.4方法1.4. 1DAI诊断(1)有确切外伤史,伤后立即出现昏迷;瞳 孔、眼球位置有改变;(2)CT、MRI发现脐砥体、脑干、基底 节、大脑半球皮质髓质交界区、小脑、脑室等部位出血灶(通 常直径〈20 min)或非出血性损伤,或有弥漫性脑肿胀改变;(3) 颅内压增高的程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4)创伤恢 复后期出现弥漫性脑萎缩的CT/MRI表现,伴有较多神经废损 后遗症此外,还有尸检或手术活检病理发现轴索损伤证据、 CT无明显改变而临床表现重等,DAI同时也可能伴有其他类 型颅脑损伤,应做全面诊断。
1. 4. 2DAI的影像学诊断CT诊断标准为髓质与大脑皮质 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域、脐砥体、脑干、脑室或小脑的一 个或多个点状及灶性高密度影,或CT仅提示为急性弥漫性脑 肿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患者呈重型脑损伤表现MRI诊断 标准为上述部位梯度回波条件下T1加权像为点状或小灶性 低或高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1. 4. 3治疗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7例2结果根据哥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恢复良好(GR) 6例, 中度残疾(MD)3例,重度残疾(SD)3例;持续性植物生存 (PVS) 1例;死亡(D) 5例死亡原因:病情发展快并急性脑疝3 例,合并多发伤1例,全身衰竭1例DAI的死残比率较高, 尤其是病情发展快并急性脑疝的死亡,达到了 16.6,占到整 个死亡人数的60%o3讨论DAI已被神经外科公认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类型,对于DAI 的分型一般采用的是Adams等所提出的标准随着病理诊断 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多种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高清晰 度、高分辨率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该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了很有力的帮助[2]然而,由于医学界至今对该疾病 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与其它脑损伤的关系也不是很明了, 这就妨碍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3. 1DAI致伤机制的探讨和临床资料的分析医学界对于 DAI发病机制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由于外伤使颅脑产生 旋转加速度和/或角加度,致使脑组织内部易产生剪应力作 用,从而导致神经轴索和小血管损伤[3] o在对本组18例DAI 患者得临床资料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交通事故是致伤的主 要原因因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机制比较复杂,伤者首先是 被撞击,之后再跌倒、碰撞、翻滚,在整个过程中头部处于活Bi■ ■■动状态,在暴力作用下常发生旋转性加速性损伤,引起DAIo 因此,对于交通事故中的头部外伤的患者应警惕DAI的存在 本组患者中绝大多数原发脑伤重、意识障碍明显并且持久 其中瞳孔变化的占56%,去脑强直的有3例提示:本组DAI 累及脑干者较多,而损伤平面位于中脑者居多本组中有15 例伤者出现颅内高压征象,常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推测可 能因为DAI累及了视丘下部或脑干等重要部位,直接影响了 植物神经中枢或者心血管中枢所致本组CT/MRI显示12例 伴SAH,出血主要部位位于脑干、脑室、脐月氐体等处破裂的小 血管以及皮质挫裂伤处的出血灶目前,脑损伤的诊断大多 依赖于CT/MRI等影像学技术患者伤后早期CT显示多部位 的点片状出血灶,部分病人经CT扫描,情况正常,而伤后1〜2 天CT复查和薄层CT扫描能提高阳性率,MRI较CT分辨率和 敏感度增高,但MRI并不适合于病情垂危、生命体征不稳定 的患者,所以DAI的漏诊率相当高[4]。
因此临床工作中,临 床判断和影像学技术应同时并重,但当两者出现不相符的情 况时,尤其是临床上伤情重而CT/MRI无明显异常改变的情况下,应高度怀疑DAI3.2与其它类型脑损伤的关系脑挫裂伤与DAI可以由同 一种损伤机制加速度所造成,加速度的大小往往决定了这两 种脑损伤程度上的差异,但二者伴存的机会也大大超出了传 统概念,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本组18例中合并脑挫裂 伤者达9例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脑挫裂伤患者一定要 充分考虑到并存DAI的可能,以免延误治疗脑震荡属于轻 型脑弥漫性损伤,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其损伤机制是旋转加 速度或角加速度导致的脑深部结构的非出血性损伤,主要出 现轴索肿胀,导致了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联系出现暂时性中断,病损程度轻,为可逆性损害这可以用来解释患者意识障 碍的时间较短,以及常见的脑震荡后遗症或头伤后综合症 蔡博文医生以猴子为对象,利用旋转致伤原理进行轻微头伤 的研究中发现,脑干内存在轴索损伤的病理中发生了改变,这为深入认识脑震荡的实质,以及DAI涵盖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脑震荡、脑干损伤、脑挫裂伤和DAI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许多学者认为DAI包含了原发脑干伤和 脑震荡,前者属重型DAI,后者属轻微型DAIo [5]临床诊断 中原发脑干损伤很少单独发生,而在为该病的死亡患者的尸 检中发现,脐肮体、白质和脑干存在广泛的DAI改变。
因此, 许多学者建议将其并入中重型DAI诊断中,以便能更准确地 反映出脑损伤的本来面目和实际范围鉴于以往分类中原发 脑损伤相互交叉、相互伴存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将 脑损伤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损伤两大类更为实用[6]综上所述,DAI是最为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据临床昏迷时间和程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原发性脑干损伤和脑 震荡也被包括其中,并且常常与脑皮质挫裂伤并发,通过加 深对DAI发病机制的认识,为脑损伤的分类诊治,提供了依 据参考文献[1] Adams JH, Graham DI, Murray LS, et al. Diffuseaxonal injury due to nonmissile head injury in human: an analysis of 45 cases[J].Ann Neurol,1982,12:557.[2] 江其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第2版)[M] •上海:第 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545.[3] Gentry LR・Trauma to the corpus callosum:MR features. AJ-NR,1988,9 (9):1129.[4] 贺晓生,易声禹,章翔,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 置的研制和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9:87-89.[5] Ross DT, Meaney DF, Sabol NK, et al.Distribution of forebrain diffuse axonal injury following inertial closed head injury in miniature swine[J]. Exp Neurol,1994,126:291-299.[6] 蒋正宁,游潮,蔡博文・64例DAI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 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