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文华胡同 [李大钊在文华胡同 ]“建党八旬纪念,禹域万里新容人间伏虎五十载,飞泪几度告乃翁 念红楼播火,桃李天下;瞻万安公墓,激烈壮怀呜呼 !张阀作霖 ,戕我先烈;三绞酷刑,黯兮惨粹然前贤赳赳,后继悠悠;先驱洒血 ”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自 1916 年从日本回到北京,至 1927 年就义 ,曾在北京的五处地点居住过,其中西城区佟麟阁路文华胡同 24 号是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在此居住期间 ,是李大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故居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创建中国共产党、 领导北方工人运动、 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1979年 ,李大钊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7 年 5 月 8 日 正式对外开放寻迹初夏的一天中午,我一头钻进胡同,去追寻一个伟人的遗迹在复兴门站下车,由南出口出地面,走到闹市口大街南面的第一条胡同 ―― 文昌胡同 ,往东走不到 200 米就看见了南侧的文华胡同文华胡同 33 号前的门墩,显然有些年头了。
文华胡同原来叫石附马胡同,李大钊和家人在那里住了四年文华胡同是北京一条极普通的胡同 ,在民族宫南边,东西向,我从胡同西口向里边走边看正午的阳光下 ,枝繁叶茂的大槐树用树荫遮盖了光亮,只在地下房上投下亮亮的光斑临街的一间平房改成的小饭馆里,几个老爷们在吃着大妈手擀的面条四合院的灰墙灰瓦、 门楼门墩和停在门外的小三轮、 自行车向前延伸着幽静弯曲的胡同前面一位头发全白的大妈,穿着坎肩,步履蹒跚地向前走着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喊声: “奶奶 ! ”, 顺着声音望去,不远处一座黑漆大门前站着一个梳着两个小抓揪儿的小女孩,正朝老人笑 ,她的身旁是两个圆形的大石头门墩这宁静和谐的生活就是北京人每天的日子,平淡如水习以为常,想想李大钊他们为之奋斗的也就是让老百姓过上这样的安稳日子正想着,已经来到24 号门口 ―― 李大钊曾经住过的院子故居现况李大钊故居是一个三合院 ,该院分为南北两个院落,占地面积约 1000 平方米 多年来这个院落一直被作为民居使用 ,房屋年久失修 ,安全隐患突出院内空地几乎全被居民搭建的临时建筑占用, “剩下 1 米宽的过道” 2006 年 1 月,北京启动了李大钊故居腾退工作 腾退涉及居民搬迁36 户 ,拆了全部非文物建筑,耗资 1200万元。
拆除后的院子为一个保留规整的三合院格局,保留的13 间住房中 ,含正房 3 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3 间三合院包含北房和东西厢房,没有南房,现在南边是新建的李大钊纪念馆 我像来到一个师长家拜访一样,参观了每间房子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住在北房的东屋,这是李大钊夫妇的卧室墙上李大钊 1919 年 4 月发表在 《每周评论》 上的文章 《废娼问题》中著名的一段话: “两性相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保持它的自由、 神圣、 崇高 ,不可强制它、 侮辱它、 污蔑它、 屈抑它,使它在人间社会丧失了最美的价值 ”时至今日 ,读来仍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堂屋和西屋是李大钊一家的餐厅和活动场所,进到北房堂屋参观,李大钊多次书写的此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源自明代杨继盛的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是其光辉一生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李大钊接待了陈独秀、邓中夏、张士钊等革命同志和朋友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曾在这里召开会议 ,讨论解决党内一些工作问题,有张太雷等人参加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靠墙是书架,书架前是一个大的写字台 ,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写字台对面的两张条桌上放满了杂志,中文的、外文的都有这里,李大钊主持过党的会议,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党的名称应该是中国共产党。
在这里,李大钊接待过文化名人、 朋友、 青年学生 在这里,李大钊写出的文章,涉及历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和民族问题、妇女问题以及图书馆建设等,在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建树东厢房南屋是客房李大钊的家是青年朋友谈心的地方 ,来到这,住在这,和在自家一样瞿秋白、 邓中夏、 赵世炎、 高君宇、张太雷等许多青年朋友在此借住过,感受过李大钊师长般的关爱和教诲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1920 年到北京后,住在东厢房的北屋,这是他与父亲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住在西耳房东耳房则是李大钊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幼子李星华的卧室作为知名教授,李大钊在北京没有自己的房产,当年租下了这个普通的院子供全家居住大钊后代对故居的记忆片段2006 年 6 月 ,80 多岁高龄的李大钊的次子李光华带领自己的儿子、女儿来到父亲的故居李光华的儿子李建生称,当年居住时父亲尚年幼,所以对这里的记忆已不太清楚 “我们从家属的角度考虑,当然是希望尽可能恢复故居原貌 ”在父亲的故居里,李光华一边抚摸当年残留的木质窗户,一边回忆说,虽然当时他才几岁 ,但在他模糊的记忆里这正是 80 多年前院子的格局走向前去,曙光在前,同志们奋斗 ,用我们的刺刀和枪炮开自己的路……”80年前的一个大雨天,在北京石驸马后宅35号院( 旧门牌)一间简陋的屋子里,一位中年男人一边拉着旧手风琴 ,一边教两个孩子唱苏俄革命歌曲 ,不时地回头冲着旁边的妻子和妻子怀里的小儿子微笑。
这个中年男人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李大钊 ,当时为躲避特务监视,只能趁着大雨掩盖住歌声时教长子李葆华和长女李星华唱歌而这一幕也成为次子李光华对父亲最难忘的记忆李大钊自已非常喜欢这处住宅 ,这里是他与妻子儿女生活在一起最快乐、最开心的地方李大钊的次子李光华、幼女钟华出生在这里,他的长子葆华、长女星华都是在这里耳濡目染,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大钊二三事在这个北京普通的三合院里,热情的解说员为我讲了三个关于李大钊的故事从故居出来,我向南边的李大钊纪念馆走去,解说员陪同我,我们边走边聊一进纪念馆,迎门是李大钊的全身塑像,站立在那里一付学者模样,令人肃然起敬他的身后 ,黄色的射灯照亮一件件遗物和一张张旧照 ,仿佛带人进入了往日的时光我们在白色的塑像前瞻仰这位伟人,解说员为我讲述了第一个故事她说,李大钊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 ,在他身上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发生李大钊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来的;李大钊创建了共产党的早期革命组织 ――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果然 ,在随后的参观中我看到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的照片 解说员说 ,五四时 ,陈独秀被关押 ,后被软禁在家中 ,李大钊等人积极营救 ,准备送他去上海发挥作用。
李大钊化妆成车夫,拉着洋车送陈独秀前往天津的码头 ―― 李大钊小的时候在家里拉过车 ,一个教授装成车夫,真难为他了在路上 ,他们商议两个人分别在南北筹备建党后来,陈独秀来信和李大钊商议党的名称 ,李大钊说 : “就叫共产党 ”我依次观看了展览,一份手稿 ,一盏油灯 ,一张照片,牵动着我的心在纪念馆的一张账单前,我驻足细看,上面记载了北大八月份的员工工资,解说员指着这珍贵的账单,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李大钊是一个肯于助人、 甘心奉献的人 李大钊当时是北大图书馆主任,同时兼任四所学校的教授,每月工资240 多个大洋可是 ,有时他家里的生活都很困难因为李大钊把收入的大部分交了党费,同时资助有困难的进步青年,对同志、同事、朋友遇困相助,他可以做到解衣推食校长蔡元培知道后,通知财务把李大钊工资的一部分直接交给其妻,以维持家用我们来到一张图表前,随着她的手势,我仔细看了这张图表上面记满了李大钊兼任的各种职务,校内兼职有十几个,社会兼职也是十几个 解说员不失时机地给我讲起了第三个故事 她像朋友之间谈话一样说,李大钊是一个特别勤奋的人李大钊兼任这么多职务,还写了大量的文章,同时参与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等建党活动,他要投入多少精力呀!真不是一个普通人轻易能做到的。
听着故事 ,看着眼前的一件件文物,我为李大钊的伟大人格所折服深感惋惜的是,李大钊 38 岁的时候就为革命牺牲了,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李大钊故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 在文华胡同居住的时期,是李大钊人生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他异常忙碌的时期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领导北方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也是名重当世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学者和思想家在此期间 ,李大钊发表各种文章140 余篇 ,文字总量超过33 万余字,平均每9 天一篇 ;参加各种会议 120 次,包括共产党三大、国民党一大等,平均每10 天一次会;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 次,讲演 30 次 (不含讲课),到广州、上海、 武汉、 洛阳、 天津等地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带着崇敬的心情,我走出了李大钊故居的三合院,文华胡同幽静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