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新闻评论中的“对论体” ◎杨丽丽(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研究生武汉430079)◎刘九洲(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博导武汉430079)【摘要】“对论体”是报纸针对新近发生的比较有争议的新闻事实,表达正反对立观点或多层面阐释问题,表达多元观点的一种评论形式,它是电视辩论形式在报纸上的延伸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它有利于增强受众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其认识的独立性、提升其认识的深刻性.,“对论体”新闻评论需要通过报网互动来弥补其与受众互动性不足的缺点,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关键词】“对论体”新闻评论互动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在独家观点日益重要的今天,阐发独到的评论观点、开创新的评论形式成为各大媒体竟相努力的方向在新闻评论实践中,旨在表达多元观点,以《圆桌》、《圆桌论坛》等为题的评论栏目风生水起,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对论体对论体”是报纸针对新近发生的比较有争议的新闻事实,表达正反对立观点或多层面阐释问题,表达多元观点的一种评论形式,它是电视辩论形式在报纸上的延伸湖北省两份市民报纸《楚天都市报》和《长江商报》在评论中运用了“对论体”的评论形式,本文对2009年5月、6月的《楚天都市报》10组《圆桌论坛》、《长江商报》的19组《圆桌论坛》进行了定量以及定性分析,从中发现,“对论体”的个性特征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在议题选择上,倾向于新近发生的极具争议的新闻事实。
对论”顾名思义就是相互辩论,使不同观点激烈碰撞它要求评论对象具有争议,争议越大,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会越高,观点的碰撞也会越激烈在新闻评论实践中,《楚天都市报》和《长江商报》深谙此道它们多选取涉及“法律与道德”、“怪招、怪事”以及“政府、政策和权力”等极具争议的新闻事实作为核心议题研究中发现,涉及“法律与道德”的议题在《楚天都市报》中占40%,在《长江商报》中占据26.3%;以政府、政策和权力为核心的议题在《楚天都市报》和《长江商报》中分别为30%和68.4%:而“怪招、怪事”方面的议题,《楚天都市报》占30%在这些议题中,尤以具有强烈争议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以及政府权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具体的评论事例中,从“政府将有可能使用宝马作为公务车’:到涉及法律与道德问题的网络热点“海运女被前男友传裸照到网上”,从“年薪十万招聘美女研究生做马桶销售员”到“多名大学生应聘体制内掏粪工”等,这些话题都极具争议性此类议题的选择,不仅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因其争议性使人有想说、愿说的冲动,从而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其二,在评论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观点对立和观点多元两种类型在评论形式上,“对论体”是在陈述新闻事实之后,以两篇或三篇短小的新闻评论组合出现,表达对立观点或多元观点,具体体现在:第一,两篇评论组合,观点对立。
此种类型在《楚天都市报》中较为普遍.10组评论中,此类形式为6组这些评论针对新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发表观点,观点明确对立,已经具备了辩论的特征,是严格意义卜的“对论体”如《楚天都市报》5月25日主题为“县主管教育副县长之女对同学施暴”这一组评论中,两篇评论文章分别为《她靠什么率众施暴》和《别急着叫她“女衙内”》,前者批判她,说她家庭所拥有的权力使其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后者则指出,不能把与官员扯上关系的事件都放大为与权力有关的公共事件,青少年暴力倾向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氛围有重要关系,不能过分苛责女孩同样,在6月3日“招聘美女研究生卖马桶事件”发表的两篇评论分别为《卖马桶不送美女》和《想起卓文君卖酒》,以截然相反的态度分别指出商家拿美女研究生做噱头会造成审美疲劳和商家招聘美女研究生卖马桶无可厚非,应打破传统职业观念由此可见,针对具有争议的新闻事实,用两篇评论组合,表达对立观点,能够让那些对同一事件持不同观点的受众都在报纸中找到依据,促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第二,两篇或三篇评论组合,观点多元在新闻评论实践中,《楚天都市报》运用两篇新闻评论,从两个不同侧面来展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发表多元观点,此种类型占40%。
比如在5月18日针对《华商报》所报道的“免费医疗政策试行,定点医院人满为患且可以出院疗养者也拒不出院是公民素质不高造成的”这一新闻.两篇题目分别为《免费医疗能否坚持无关百姓素质》和《政策漏洞比道德风险更让人担心》的评论,分别指出定点医院人满为患与政策的稳定性有关,无关公民道德和免费医疗政策尚有漏洞,需不断完善这两个观点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来谈,体现了观点的多元性而在《长江商报》中,94.8%的新闻评论采取三篇评论组合,观点多元的方式如在5月13日《女许霆案》中,三篇题为《梁丽行为存在过失》、《法律空白需要填补》以及《请公众静待司法结果》的评论文章,分别指出梁丽的行为存在不当、法律空白有待填补以及静待结果、不要过早做判断,从三方面表达对此事的看法;在5月6日《公示罚没》中,针对湖南长沙市某一执法大队对执法罚没物的处理去向公示这一政策,发表题为《早该如此》、《暗箱操作?》和《无权罚没》三篇评论,分别从政策好坏、执法权力以及执法诚信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发表评论,表达多元观点由此看来,无论是两篇评论的组合还是三篇评论的组合,其实质内容均表现为:对同一新闻事件从多个角度发表多元观点,它能帮助受众多角度认识同一事件,提升其认识的深刻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报纸新闻评论中引入辩论的形式,是“对论体”的创新之处对于受众而言,这一新的评论形式在增强其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其认识的独立性、提升其认识的深刻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对论体”引入辩论的形式,阐释对立的观点,有利于增强受众认识的思辨性辩论这一形式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展开论辩,通过论辩技巧、论辩方法发散思维,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事物,以思辨性见长由于纸质媒体本身的局限,虽然辩论过程很难在报纸上完全显现,互动性稍显欠缺,但是,这并不影响受众在阅读评论时针对报纸上阐释的正反对立观点,在心中对自己支持的观点给以支持的理由,对自己反对的观点给以批驳的意见久而久之,有助于受众深刻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受众辩证看待事物[来自www.Lw5U.com]的思维方法,增强受众认识的思辨性第二,“对论体”有效地凸显了评论中新闻记者的“客观性”立场,有利于提高受众认识的独立性传统的新闻评论对新闻事实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对于同一新闻事件,通常发表一篇评论,观点一边倒,这种形式的评论长处是立场明确、旗帜鲜明,不足是缺乏另外的声音,不利于读者全面独立地认识事物对论体”在对受众的“来论”进行选择时.以正反对立观点或多元观点示人,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评论中媒体的“客观性”立[来自wwW.lw5U.com]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记者或评论者对受众的影响,使其在阋读新闻评论时,可以根据自己对新闻事实的认识,自由地选择自己支持或反对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受众认识的独立性。
第三,“对论体”在提高专题评论时效性的同时.有利于提升受众认识的深刻性评论作为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担负着深入认识事物、揭示事物本质的任务,这就需要新闻评论多角度展示某一新闻现象在评论实践中,以追求评论深刻性为目的的专题评论不在少数,但其面临时效性和深刻性难以兼得的困境一年前,笔者在对《长江日报》的品牌评论专题《圆桌》的消亡进行研究时,其责任编辑说,虽然专题评论能深入阐释社会现象,引导受众深刻认识社会现实,但是时评的兴起,提高了对评论时效性的要求,这是《圆桌》专题评论版改为单篇幅的“长江评论”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对论体”以短小精悍的评论组合对某一新闻事实进行多角度阐释,克服了专题评论面临的两难困境,既满足了新闻评论对时效性的要求,又有利于提升受众认识的深刻性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论体”在新闻评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电视辩论形式在报纸上的延伸《楚天都市报》和《长江商报》的“圆桌论坛”议题选择上的极富争议性和形式上的论辩性与凤凰卫视的电视辩论节目“一虎一席谈“类似,但是,因报纸的非即时性特点.降低了“对论体”新闻评论与受众的互动,这是其社会影响力远远不如“一虎一席谈”的一个原因。
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把网络作为报纸的延伸,借助网络的即时性特点i实行报网互动,从以下两方面扩大“对论体”新闻评论的社会影响力:第一,选择网络热点作为其议题,进一步提高受众参与辩论的积极性网络热点具有极大的争议性,这既符合“对论体”新闻评论的选题特征,又有利于提供正反对立观点或多元观点同时,网络热点具有广泛参与性,能在一段时期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但是因为网民评论的分散性以及零乱性,降低了其舆论引导力对论体”新闻评论要善于选择新近发生的网络热点作为其议题,利用报纸评论的权威性,正确地对其进行舆论引导,并在网络上有组织地引导广大网民进行辩论,以更好地提高其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第二.在网络论坛或多媒体报中为“对论体”新闻评论议题开设讨论区,有组织地引导网民和广大受众展开辩论,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网络论坛常常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自由地发表观点,这点完全符合“对论体”的特征,使得报纸和网络有合作的契合点在网络论坛或多媒体报中为“对论体”新闻评论议题开设讨论区,有组织地引导网民和广大受众针对议题展开辩论,使得他们展开唇枪舌剑、激烈交锋,在观点的激烈碰撞中,增强“对论体”新闻评论的互动性,扩大其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