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农村研究论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50KB
约12页
文档ID:7487018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农村研究论文】_第1页
1/12

农村研究论文-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以吴江县为中心 传统时代,农业为其经济核心,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为前提;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又是农业生态环境变迁的结果明代以来,吴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正是在农业种植结构由粮食独重转变为粮桑并重的前提下发生的;种植结构的转变也是由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因素在内的农业生态环境的转变引起的 明代以来,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的格局愈加不可动摇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包含了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在内的综合发展,其中农业又是整个经济的基础,因此探讨江南农业发展水平,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局限性以往相关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对反映农业生产率的一系列指标的分析,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考察本书试图从农业生态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个案研究,从而使我们深切地领会历史时期农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一、江南著名的米、丝、绸三市 吴江地处太湖东南,苏州之南,属苏州府所领六县之一自明代以来,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有显着的提高,集中表现为这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江南名镇,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经济格局区域内的米、丝、绸“三市”名闻江南,声贯全国。

平望米市形成于明前期,此处“宋元问,两岸邸肆间列以便行旅;明初居民千百家,百货贸易如小邑;然自弘治迄今,居民时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千艘万舸远近毕集,俗以小枫桥称之”[1],“盖苏州之枫桥为米船聚集之处,而平望亦不相亚”[2]同里米市,自宋代始渐形成,至清嘉庆十六年(1811)镇上“米市在冲字、洪字、东*[禾+会]*[禾+即]、*[禾+囗+文]*[禾+廉]四圩,官牙七十二家,商贾四集”[3];民国时期,同里米市与无锡北塘、江都仙女庙、上海南市并称“江苏四大米市” 震泽丝市形成于明代,明成化年问(1464—1487)震泽已有居民三四百家,至明末达二三千家,清初“食货交易……贸丝粜粟为多”[4]乾隆年间,震泽丝市“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5]鸦片战争以后,大量辑里丝及辑里干经由震泽经上海转口输出,震泽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丝市之一 盛泽绸市兴起于明代中期,此地“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6]至清乾隆年间,“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谊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7]。

清末,盛泽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我国四大绸市 江南著名的米、丝、绸同时出现在吴江,并不是单纯的商业现象,而是这一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体现在以农业为经济核心的传统时代,吴江三市的繁盛,更多地反映了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格局的变动只要我们对三市流通的货物稍加分析,便不难认识到这一点:平望、同里米市中流通的主要货物自然是农产品,震泽和盛泽流通的丝和绸虽不属农业产品,但是作为丝绸生产原料的蚕茧却是农产品,因此,缫丝和织绸是以栽桑和养蚕这一农业生产为前提的需要指出的是,三市流通的货物或原料相当一部分来自本地区,这在下文将有具体论述因此,可以认为,种植粮食和栽桑养蚕这两类农业生产是整个吴江经济的基础由粮食独重转而粮食与桑蚕等经济作物并重,这种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在明代以来的江南地区是较为普遍的,这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以来就江南地区而言,吴江的经济发展是较为突出的,它的生态环境也是较为独特的,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这一区域内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对于我们理解明代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意义 二、农业生产的种类和地域分布特征 考察一个地区农业的生态适应性,必须从该地区农业生产种类、自然生态环境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

我们先来看一下,明代以来吴江农业生产的种类和地域分布特征 明代以来,吴江逐渐形成了以谷物种植和桑蚕植养两大部类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格局吴江素称“鱼米之乡”,宋室南渡前,以一年一熟中籼稻为主;南渡后,为了满足东南地区不断增加的人口需要,逐渐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形成了稻麦(或油菜)两熟的耕作制度;直至民国时期,两熟制面积虽然逐渐增加,但仍以一熟水稻为主民国年间的统计,“全县稻田 13000 余顷,丰稔之年产米 200万石,除县内 48 万丁口之民食外,实绰有余裕每年外销白米在 100 万石以上”由同里运出的白粳,在上海米市特标以“苏同白”,其销售量约占当时上海全年食米供应量的十二分之一[8] 吴江的桑树种植兴盛于明初,“洪武二年诏课民种桑,吴江境内凡 18033 株,宣德七年至 44746 株近代(清乾隆时)丝绵日贵,治蚕利厚,植桑者益多,乡村问殆无旷土春夏之交,绿阴弥望,通计一邑无虑数十万株云”[9]植桑和养蚕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两项农业生产活动,农家饲蚕极为普遍,全县桑树的产叶量“自给不足,每年向吴县之洞庭山及浙省之乌镇等处购人桑叶”[10] 种植粮食和植桑养蚕成为人们从事的两项主要的生产活动,就连农家娶妇也必须试以育蚕和拔秧,如《盛湖竹枝词》中唱道:“荆布苗条新嫁娘,花蚕看罢又分秧。

落田羞被旁人笑,不敢回头偷觊郎沈云解释为“农家娶妇必大育蚕,谓之看花蚕,拔秧多妇女,为之名日落田[11]农家年成的好坏也是由谷物的丰歉和桑蚕的好坏决定,正如明代庄元臣哀叹道:“三春谷断谁遗种,二月桑枯那有丝[12]栽桑育蚕和种植谷物在人们心目中是同等重要的生产活动 吴江农业生产的部类结构,由单纯的粮食独重向二元的粮食与蚕桑并重转变的同时,其地域分布结构也在逐渐形成全县范围内,粮食种植与桑蚕檀养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大体上,沿太湖东南岸的西南境以蚕桑为务明嘉靖年间“每岁暮春邑人多治蚕,惟塘西为盛[13]即太湖以东、运河吴江段塘路以西地区的蚕事盛于它处清乾隆年问“桑所在有之,西南境壤接乌程,视蚕事綦重,故植桑尤多,乡村间殆无旷土春夏之交,绿阴弥望,别具名品,盖不下二三十种[14]根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调查,该县“桑地面积以五七二区为最多”[15]五七二区正处县之西南境1950 年该县的桑田依然“大部分布于该县的南岸四个区——震泽、严墓、大庙和坛丘,约占全县桑田总数的90%左右……而这四个区的养蚕户,即占总数的 90%左右[16]吴江塘路以东的县之东北境,则种田为多而栽桑育蚕为少如《平望志》称“吾乡伺蚕者少,服田者多。

[17]位于县境东北角,分属吴江、昆山二县的周庄镇也是“妇女则皆以木棉为纺织,间作刺绣,未有娴蚕桑者矣”[18]东部地区本少有蚕桑的情形,随着西南地区蚕桑事业的兴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地处东境的黄溪“溪民在明时多不习蚕桑,国朝乾隆初,凋字圩、梧字圩一带颇有养蚕者”[19]尽管如此,植桑育蚕的地域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除震泽一隅外,统计植桑养蚕之户十无二”[20]三、气温变迁的影响 吴江农业种植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特征是由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决定的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其核心是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等环境因素 吴江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隅,东接上海市青浦县,南邻浙江省嘉善县、嘉兴市和桐乡县,西南靠湖州市郊区,北与本省昆山县、吴县交界,西滨太湖,是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地理座标是:北纬 30°45′736″~31°13′41″,东经120°21′04″~120°53′09″东西最大距离 52.67 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2.07 公里,全县总面积为 1176.68 平方公里,另有东太湖水面约 85 平方公里全境地势低平,河道稠密,湖荡棋布。

四季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壤土质的水稻土分布全境 吴江气候,据县气象站观测资料,1959—1985 年,年平均气温 15.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086.4 小时,全年无霜期为 226 天,年降水量为 1045.7毫米春夏两季盛行东南风,秋冬季节多偏北风,7—9 月常受台风影响冬季多出现寒潮天气 吴江地貌特征为:全县地势低平,白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 2.0米左右,河道稠密,湖荡星罗棋布,水面积(不包括太湖水面)占全县总面积的22.70%,属湖荡水网平原,又可分为湖荡平原和滨湖圩田平原两种类型县境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湖荡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 83.1%区内田面高程(吴淞基面,下同)3.2~4.0 米,最高处 5.5 米,最低处 2.2 米湖荡大多呈圆形或长圆形,一般水深 2.0~3.0 米,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硬实,风浪、水流对湖岸形态及涨坍有明显的作用全县水面,千亩以上的湖荡绝大多数分布于此江南运河、頔塘、烂溪等主要河道集中在本区区内土壤,北部黄泥为主,中部以黄泥土、灰底黄泥居多数,杂以白土、小粉土,南岸以青紫泥为主属滨湖圩田平原的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 16.9%,主要分布在邻近太湖的松陵、菀平、横扇、庙港、七都等乡镇。

区内田面高程 2.2—3.5 米河道密且向太湖呈网格状分布区内土壤以小粉土为主,粉沙含量高 首先,从气温环境分析,由于地理纬度跨度不大,全县南北两端温差不会很大但是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能是形成桑树种植县域分布特征的一个因素自唐代起,太湖地区就盛行柑橘类果树的栽培,并一直延续到明初明初“湖中诸山大概皆以橘柚为产,多或至千树,贫家亦无不种[21]弘治元年(1488)“三十年来,吴江盛植之(柑橘),不减洞庭[22]柑橘为喜温类树木,然而,自 14 世纪开始中国气候逐渐转冷元天历二年(1329)“冬大雨雪,太湖冰厚数尺,人履冰如平地,洞庭柑橘悉冻死[23]15 世纪以后,气候加剧转寒据国外有关研究表明,1500—1900 年是世界性气候寒冷期,即所谓小冰期就中国而言,也是 5000 年来四个低温时期中持续时间最长、气温最低的时期[24]据清代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晴雨降雪记录和物候资料,长江下游在 18 世纪20—70 年代,冬季平均温度比现代低 1℃—1.5℃,冬季降雪日数比现代多10%—15%[25]整个明清时期,包括吴江在内的太湖地区,不断遭受冻害,平均二十年左右就要遭受一次较为严重的冻害(详见表 1—1)。

柑橘类果树畏霜雪,气候转寒使其无法适应而大量冻死,“景泰四年冬大雪积五尺余,明年正月太湖冰厚二尺,诸山橘十稿七八;弘治十四年至十六年(1501—1503),连岁大雪,山之橘尽毙,惟橙独存,难成易坏,物之珍者固然邪于是山人多不肯复种橘,而衢州江西之橘盛行于吴下矣其亦气数之一变乎!”[26]可见,气候的转变使得太湖地区已不适合于大量地栽种柑橘类经济果树了然而,柑橘经济价值极高,“凡栽橘,可一树者直千钱,或二三千,甚至万钱”[27]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在不得已放弃柑橘类树木种植的情况下,农户很自然地会去寻找其它能适应变化了的生态环境的树木,于是,他们选择了桑树桑树对低温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相对而言,栽桑较之种橘,无冻害之虞低温对桑树的为害主要有霜害和冻害两种:冬季的第一次霜称早霜,春天的最后一次霜称晚霜在晚秋桑树尚处于生长时期,如遇早霜,枝条梢端的叶片会受霜冻而焦枯在一般情况下,早霜为害不明显春季桑芽萌发后,如遇晚霜,新的芽叶会因霜冻而受害,轻则局部变色,重则幼嫩芽叶全部枯死晚霜为害较重,往往造成春叶减产,打乱春蚕生产计划根据吴江县现在的气候状况,我们可以推测,该地桑树一般不会遭受晚霜之害。

我们知道,寒冬过后,当土温和气温上升到 5℃以上时,根的吸水作用开始;到达 10℃并持续几天后,树体内开始变化,贮藏物质开始溶解,可用作生命活动的能源,冬芽开始萌发根据 1959—1985 年吴江气象站记录,气温为 10℃的初日为 4 月 1 日;4 月份气温回升较快,多数年份到清明可断霜,即 4 月 4 日左右可断霜前文说过,本书考察的历史时期,该地的气温较现代低 1—1.5℃,即 10℃初日要比现在迟几天因此,桑树冬芽萌发之际正值晚霜之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