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现状、原因及其适时调整陈柳钦一、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现状从 1971 年开始 , 美国结束了长达 83 年的经常账户顺差局面 , 除 1973 年、 1975 年为小额顺差外 , 由此进入长期巨额的逆差时期 1980年以来 , 按官方公布的数据 , 平均每年有 1000 亿美元左右的经常账户逆差 1981 年 - 1987 年和 1991年 - 2000 年为两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 1987 年 - 1991 年经常账户逆差有所减少从 1992 年开始至今 , 美国经常账户余额已持续 15 年呈逆差状态 , 特别是在 2000 年后增速加快 , 2001 年 - 2006 年间经常账户逆差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 17.36% 美国自 1992 年开始再次出现经常账户逆差以来 , 逆差从 1992 年的 501亿美元大幅增长至 2004 年的 6681亿美元 , 占 GDP 的比重也从 0.8%上涨到了 5.7% 美国经济分析局 (BEA) 公布的数据显示 : 2005 年 ,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为 8049.5 亿美元 , 占 GDP 的比重为 6.4% 2006 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达到8567.55 亿美元 , 占 GDP 的比重为 6.5% , 这意味着美国吸收了世界约 75% 的总顺差 ; 同时 , 净对外债务已累积至 25396.26 亿美元 , 占当年 GDP 的19.25%。
就目前局势判断 , 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并无根本性的扭转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呈扩大趋势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迅速扩张 , 无可争议的成为世界市场上最主要的赤字国二、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1. 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马丁·费尔德斯坦 ( Martin Felds tein, 1993) 曾经认为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重要原因这是典型的主流经济学思路 , 认为货币当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 , 不会为财政赤字融资 , 因此财政赤字会导致利率升高、外资流入、美元升值 , 从而产生了经常账户逆差麦金农也认为 , 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重要原因当然 , 财政赤字并不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唯一原因不过 , 也应该看到 , 在一定条件下 ( 或者说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 , 财政赤字对利率的影响确实会通过美元汇率对经常账户逆差产生影响克林顿执政时期 , 美国扭转了前几任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 , 2000 年甚至创造了 2546 亿美元的财政盈余然而 , 小布什 2001年执政以后 , 对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 采取了以减税为核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 美国的财政赤字逐步增大 , 2002 年其财政赤字已占 GDP 的 4% , 高出同期欧元区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例1.4% , 并在随后几年中延续了高于欧元区的趋势。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一直都面临巨额赤字 , 其中 2004 年财政赤字更是创下 4130 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与此同时 , 美国政府近年支出大幅增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反恐、减税等措施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另一大负担源于社保改革开销巨大 , 美国“婴儿潮”时期所诞生的大批公民已经进入生命的黄昏期 , 养老金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必须承担的财政义务在 2007 年 10 月 - 12 月 , 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比上年同期增加 25 .6% , 为 1538 亿美元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 , 政府税收增幅在 2008年会有所下降 , 但战争开支仍将继续扩大 , 因此美国政府 2008 年的财政赤字可能增加美国财政部于 3月 12 日公布 , 美国政府 2 月份财政赤字为 1755.6 亿美元 , 创下历史单月赤字最高纪录至此 , 在 2007 年 10 月 1 日开始的 2008 财政年度的头 5 个月里 , 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比上财年同期增加 62% 在 2008财年前 5 个月内 , 美国财政赤字额达 2633 亿美元美国政府的财政开支约为 1.23 万亿美元 , 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但即便社保医疗开支方面有所节省 , 布什创纪录的政府预算仍将使今明两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大幅攀升。
白宫此前预计 , 2008 财年美国政府赤字将达到 4100 亿美元 ,2009 财年将为 4070 亿美元对于外界就高赤字问题提出的强烈批评 , 布什政府表示 , 到 2012 年可望消除政府财政赤字并恢复盈余2. 美国储蓄过低储蓄不足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宏观经济根源从宏观经济层面看 , 经常账户逆差是资本账户顺差的另一种表现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持续扩大 , 根源在于美国向消费型社会蜕变的进程加快 , 导致国内储蓄日益不足 , 从而不得不从国外输入巨额资本 , 以弥补国内储蓄与国内总投资之间的缺口美国不仅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而且拥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 , 这也使得私人更倾向于积极消费 , 储蓄水平较低美国的私人储蓄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更远远低于东亚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 美国消费率长期稳定在 61% - 63% 的水平 , 这一比例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上升 , 2004 年达到 70% ,2005 年达到 72% 与此相对应 , 美国的储蓄率近年一直急剧下降 , 可用三个指标来说明 : (1) 国民净储蓄率 , 这是一个剔除货币贬值因素后反映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总体储蓄状况的指标。
1965 年 , 国民净储蓄率曾达 12.4% , 但从那以后一直下降 , 1994 年美国国民净储蓄率为 14% - 15% , 2001 年后一直徘徊在 1.5% , 2005 年达到了 0.8% 2) 个人储蓄率 , 1995 年美国个人储蓄率为 4% - 5% 左右 , 1999 年开始大幅下降 , 2004 年下降为 0.2% , 2005 年降至负数 , 至今仍为负数 (3)储蓄占 GDP 的比重 , 1990 年 - 1999 年这一比重的平均值为 16.3% , 2000 年 - 2002 年的平均值为 16.2% , 2003 年为 13.5% , 2004 年为 13.7%( 仅为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 从 1990 年到 2004 年美国储蓄占 GDP比重的变动率为 - 2.8% 储蓄率呈负数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 , 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 , 这一问题所引起的直接结果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在最近几年快速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 , 全美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 , 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 , 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 , 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逆差。
3. 美元特权所谓美元特权 , 笔者把它界定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长期居于中心货币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使美国能获得别国无法获得的利益和权利 , 并使得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形成对美元的依赖美元的这种特权始于 1944 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建立了美元 - 黄金本位制 , 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 , 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 赋予了美元中心货币地位 , 美元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最主要来源美元特权使美国向世界直接发行和供给美元 , 放任经常账户巨额逆差而不受外汇储备短缺的制约 , 美元特权使美国在世界拥有极高的信用 , 推动经常账户逆差和软约束借贷的膨胀而不受金融危机威胁 , 美元特权使追求美元储备的国家依靠经常账户顺差和过度储蓄来摆脱不利处境 , 从需求方面拉动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走高美元特权在全球的发展支撑着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持续并不断扩大 , 使美国没有因为巨额经常账户逆差导致外汇储备短缺 , 从而遭受债务危机或货币危机的威胁 , 反而利用经常账户逆差获得了国内高消费所需的大量物质产品 , 弥补了国内巨大的储蓄缺口美元特权通过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与别国的经常账户顺差来实现特权收益和扩张美元势力。
美元特权是美国长期持有经常账户逆差的根本原因 , 而美元特权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美国经济霸权的结果4. 新兴经济体的汇率选择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工具 , 在考察造成经常账户逆差的原因时 , 汇率无疑应该成为其首选因素当然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 汇率因素只适用于分析短期经常账户逆差问题目前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主要集中在采用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国家自 1997 年以来中国采取人民币实际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 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 30% 左右 , 对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 近几年超过 2000 亿美元 , 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 25% 左右 ; 而其他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后汇率也纷纷将本币与美元挂钩 , 并选择了大量外汇储备支持下的较低汇率水平作为新兴经济体 , 此举是要通过保持出口货物的价格优势 , 来维持较快增长速度 , 并以此获得大量美元 , 并通过购买美国长期国库券 , 降低美国国内利率来维持美元汇率 , 进而保证美国消费者持续购买亚洲商品如此循环将会使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持续增大2002 年 - 2004 年 , 国际外汇市场曾出现了针对美国经常账户巨额逆差的调整 , 美元大幅贬值。
这本应成为美国减少贸易赤字的机会 , 但是 , 由于不少亚洲国家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 美元没有能够对亚洲货币分贬值 , 美国对亚洲的贸易逆差也没能相应减少 2002 年 - 2004 年期间 , 美元对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台湾和韩国的货币贬值度均在 9% 以内 , 这些经济体通过不断干预外汇市场使本国货币对美元不能过度升值 , 而且对美出口的美元价格提高幅度较小尽管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发生大幅贬值 , 但大部分经常账户逆差来源国因为存在汇率制度刚性而使双边汇率调整不足上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 57% 左右 , 美元对上述经济体汇率调整不足以改善其经常账户逆差5. 全球储蓄过剩全球储蓄过剩是美国巨额经常账户逆差的一大诱因长期以来 , 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流入最大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美国经济与国际资本流动结合在一起的结果 , 所以 ,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还应该结合全球背景考察美国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Ben Bernanke , 2005) 提出了全球储蓄过剩的新观点不仅在经济增长缓慢的发达国家 , 如日本和德国 , 而且在新兴国家 , 如中国和印度 , 都存在储蓄过剩的问题。
该观点认为 , 全球储蓄过剩压低了美国的利率 , 使得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扩大 , 消费者愿意花费更多的钱伯南克并不否认美国的储蓄低和财政赤字对贸易逆差的影响 , 但他认为 , 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不是“美国制造”的 , 而是全球储蓄过剩的结果伯南克认为 , 全球储蓄过剩 , 导致全球资本为寻求利益而流入 , 又导致了美国的储蓄下降 , 因为美国被世界视为全球投资最理想的地方外国资本的输入既满足了美国的投资需要 , 又导致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由贸易逆差引起的经常账户逆差全球储蓄过剩最强有力的证据来自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日本和欧洲这些地区的工人在退休前必须增加退休储备金以养老 , 投资是未来增加收入的最好办法 , 但是他们面临的问题是经济缓慢增长的国内缺乏投资机会因此使这些国内投资预期回报率偏低 , 导致了这些国家的储蓄率增高 , 最终使经常项目出现了盈余在投资机会缺乏的情况下 , 这些国家选择了将这些经常项目盈余贷向国外 , 其中包括美国同时 , 发展中国家由于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 , 吸引外资的能力大为减弱 , 使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由以前的资金借入国转变成为资金贷出国 , 使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量的储蓄 , 原则上可以流向任何发达国家然而 , 一方面由于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本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