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评介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8.66KB
约18页
文档ID:454055540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评介_第1页
1/18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第一代凯恩斯男爵,一般称作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一反自18世纪亚当·斯密以来尊重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预的经济学思想,凯恩斯主张政府应积极扮演经济舵手的角色,透过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对抗景气衰退乃至于经济萧条凯恩斯的思想不仅是书本里的学说,也成为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世界性经济萧条时的有效对策,以及构筑起1950年代至1960年代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繁荣期的政策思维,因而被人夸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或译救世主)”、“战后繁荣之父”等学说概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二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可谓经济学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使人们对经济学和政府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要是:1、关于存在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下的时候,非自愿失业是可能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反,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

2、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投资边际效应概念引入推翻了扎伊尔定律和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他的这些思想为政府干涉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济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不过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的政策也带来停滞性通货膨胀,因此也称他为“战后滞胀病之母”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50-70年代时,部分经济学家为应对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挑战而提出的差异有以下二点:1、保罗·萨缪尔森等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学者把国家干预不只视为为应对经济危机的应急措施,而当作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主张在萧条时采用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采用紧缩性政策抑制经济,以求让经济平稳发展2、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除了凯恩斯学派一样重视财政政策外,也主张同时调整货币政策,以对经济的刺激更为有力第二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劳伦斯·鲍尔、N.格里高利·曼昆、戴维·罗默、奥利维尔·布兰查德、乔治·阿克洛夫、珍妮特·耶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时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由于无法解释该现象受到了怀疑,因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新兴凯恩斯学。

主要特色是基于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展开分析,它假设名义工资和产品价格是可以调整的,但是调整速度十分缓慢主导经济理论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凯恩斯三大基本理论: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3流动偏好规律   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停产乃至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结论: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主要著作:《凡尔塞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劝说集》(193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凯恩斯一反过去的立场,转而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保罗·萨缪尔森 (1915-2009)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创始者之一,他是凯恩斯学派能在美国推广的重要学界领导者之一,为盐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47年在《经济分析基础》中提出比较静态经济分析方法,同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48年出版《经济学》,它是美国第二本以凯恩斯学派为主的经济学教科书,也是第一本成功推广凯恩斯学派的教科书,它成为史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

代表作品:《经济学》、《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经济分析基础》《经济学》: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经济学》一书中论述的税收理论和政策:税收性质:萨缪尔森企图通过对税收经济性质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公平分配,它抹杀了资本主义税收的根本性质,掩盖了资本主义国家税收的真正来源税收原则:萨缪尔森对传统理论中的“利益原则”和“牺牲原则”两个税收原则进行了分析,采用兼顾两个原则的公平合理原则,分别按横的公平和纵的公平征税税收影响:  一是影响收入分配萨缪尔森是通过洛伦茨曲线来说明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的  二是税收对劳动力的影响在一些场合,如劳动力工资较低或税率较低,所得税可以刺激劳动者努力,而在另一些场合,如累进税率较高,所得税则可能妨碍劳动者努力三是税收对投资的影响萨缪尔森认为,累进税会给风险投资带来不利影响,累进程度越大,这种影响就越大但是,累进税同时也有对这种影响的抵消作用,因为“税款取自仅仅花费其增长的收入的微小部分的节俭的富人,而不取自花费其一切的穷人以此而论,累进税可以把消费的力量保持在高水平”。

消费水平高,自然对投资有利四是税收对消费和国民收入的影响萨缪尔森认为,税收对消费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增加税收,使得“我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将降低,而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又使我们减少消费支出”他分析到,消费支出的减少必然使消费曲线下移,较低的消费曲线自然相交于较低的国民收入曲线,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结论是,税收的增加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年,他和R·多夫曼合著,为经济学界新诞生的经济计量学做出了贡献这部书成功地把价格理论、线性规划和增长理论结合起来《经济分析基础》:以数学为工具,使各种理论和方法获得基本统一的表述,并以此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成就这本书把最大化原理和均衡原理结合在一起经济成就:1将数学引进了经济学 2帮助在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3影响了数代人的巨著《经济学》乘数—加速原理 萨缪尔森注意到了乘数论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关系,他在导师的提示下巧妙地把两者合为一体,于1939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乘数分析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并首创经济波动的模型,指出政府开支对国民收入的重大作用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是他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之一。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1921.8—)美国经济学家,于1972年在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与约翰·希克斯共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在微观经济学、社会选择等方面卓有成就,被认为是战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除了在一般均衡领域的成就之外,他还在风险决策、组织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政治民主理论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

他是保险经济学发展的先驱,更一般意义上讲,他是不确定性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沟通经济学的发展先驱学术贡献 1、社会选择论  在社会选择理论方面,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由阿罗提出的,而且阿罗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做出了创新性的解答比较先进的经济理论学者都主张,各种架构中的经济行为,都是在有限的选择方案中从事本质上理性的抉择2、投票悖论:多数决投票,并不一定会具备传递性3、由个人偏好到社会选择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来加总个人偏好顺序而产生社会选择,而且社会选择也符合某些非常自然的条件,总会存在一些个人偏好顺序,让社会选择不具传递性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1899-1992)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以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而著称他是20世纪的主要政治思想家,他所提出的价格信号在协助经济里的个体协调经济活动上的角色一理论,被认为是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哈耶克被广泛视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他对于法学、系统思维、思想史、认知科学领域也有相当重要的贡献他在1974年和他理论的对手贡纳尔·默达尔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们在货币政策和商业周期上的开创性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经济、社会和制度互动影响的敏锐分析。

在1991年,哈耶克获颁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以表扬他“终身的高瞻远瞩” 主张 1、经济计算问题   哈耶克是20世纪学术界对于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