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汉服基本形制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62KB
约3页
文档ID:490737934
汉服基本形制_第1页
1/3

汉服形制的简介[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 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曲裾深衣]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 分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 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男女均可穿着曲裾作为女子衣装 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 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襦裙]中国古代人们的一种传统服饰也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 形制之一[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隋唐五代时期出现 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般称之为齐胸襦裙齐胸襦裙最早见于南北朝, 经历了隋、唐、五代才淡出历史舞台,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对襟襦裙]则是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故称对襟襦裙魏 晋时期裙腰曰高,上衣曰短,衣袖曰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 尺隋代,上襦又时兴小袖唐代初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 贵族妇女衣着又转向阔大拖遝。

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 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朝鲜族女子传统的襦裙套装,上 襦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为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 后缠裙式[交领襦裙]是其中一类,其特点是上襦为交领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按风 格分,可大致分为唐式交领襦裙,宋式交领襦裙、明式交领襦裙等与其它服装 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表达了黄金分割 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 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与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 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 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袄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的襦裙,“袄裙”是明代女装的一种通称明制女 袄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 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襟等此 外,明代的女袄衫和男袄衫一样,也有直袖和箭袖[褙子]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裾,始创于秦是秦朝到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 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 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 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 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垂挂着作装饰 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穿褙子时, 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诃子]亦称“袜胸”、“襕裙”、“合欢襕裙”、“抹胸”等汉族服饰中妇女 的胸衣,自后向前围束,下面有线,可以同时围系裙腰诃子为中国古代女性的 内衣之一,流行于唐朝、宋朝、明朝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 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 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 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罗衫]以轻如雾谷、薄如蝉翼的纱罗制成的衫子是一种较贴身的衫式,有广袖 有窄袖,领有交领、直领,身长与膝,腋下开叉,比大衫短而贴身,为仕女所好 用[半臂]又称半袖,裾掖,其形似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的掖衣,其形制与 衫齐长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与腰, 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上衣下裳的 服装形制在商代就已经形成商朝时期,上衣下裳制,分为常服和礼服西周时, 常服仍以上衣下裳为主流衣裳的款式不变,但逐渐变宽,且袖日趋变大,形成 大袖、祛袂款式春秋战国时,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日趋精美大袖 在此时只用做礼服[短打]又称“竖褐”、“裋褐”短”“竖”“裋”三字同音,都读作“sh 口”短”通“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竖”也有 童仆之意,因此“竖褐”也称童仆之服所以,短褐的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 的粗布上衣短褐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 总结说来,短褐就是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裤的男装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 下[儒服]指儒家传统上周朝到明朝的儒者服装深衣,戴章甫之冠鲁国是儒家的发 祥地,其国多儒士全鲁国人都穿儒服[道袍]流行于明朝,是儒生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道袍 交领右衽,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 袖为宽大的琵琶袖穿着时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大带[直裰]从宋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服饰两宋时期的直裰多为僧侣穿着而到了明朝时期,直裰的款式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鹤氅]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

鹤氅为士大夫 所承受后,表现为大袖,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明代 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比之褙子,袖 子应更加宽大[大氅]又称氅衣,由道教鹤氅演变而来只男性穿着,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 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圆领袍]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衣存在魏晋南北朝后, 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圆领亦称团领,实为无领型领式 圆领袍的领型分为四种,无领,微立领,宽领,立领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 是汉族在隋唐之后形成的全民服装男子圆领袍多为纯色,无花纹女子圆领袍 则色泽鲜艳,并且多有花纹圆领袍最初为直袖或者箭袖,并且作为常服穿着 到了宋明,则发展成为了礼服,官员也穿着较多形制也发展成了大袖,并有朴 子或者各种莽、麒麟等纹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