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鲁迅很可能非常看重自己早期的文言

卢卡****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21KB
约2页
文档ID:317901099
鲁迅很可能非常看重自己早期的文言_第1页
1/2

鲁迅很可能非常看重自己早期的文言  作为一位旗帜鲜明的白话文写作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往往与文言文相去甚远很多人认为,鲁迅对于文言文的态度是不重视的,甚至是反对的他早年曾经写下过《人间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等数篇文言论文,但他在公开的文章中并不十分肯定这些少时作品,用的评价也是“生凑”“生涩”  但或许,在鲁迅的内心深处,他本人并不这样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最近对一本剪报中的校改笔迹做了开创性研究分析,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编者  嘉宾: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采访:钱好本报记者  39例校改与之后出版时完全一致,鲁迅对自己的文言文“少作”并不只是“敝帚自珍”  记者:通常以为,鲁迅作为“白话文运动”旗手,对文言文一直不太重视,甚至很排斥听说你最近有一些新发现,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郜元宝:这次主要研究鲁迅博物馆收藏的“周氏兄弟”在日本留学时期所制中文剪报的旁改文字,我发现鲁迅在“文学革命”之后,对自己的文言文“少作”念念不忘,在不同时期进行了多次阅读、精校,并一直打算正式出版鲁迅说他只是“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才决定将这些文章编入《坟》。

从这次的研究看,他绝非“偶尔看见”,而是念兹在兹,经常摩挲披览我们不能被鲁迅的自谦之辞迷惑了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非常看重他早年的文言论文,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予以充分的重视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研究?  郜元宝:鲁迅将早期论文的主要部分陆续编入《坟》和《集外集》,论到这些“少作”,他的文字却过于幽婉,不易忖度其真实意图,对早期论文的具体内容更是三缄其口,令人感到《坟》《集外集》的编集不过是敝帚自珍,别无深意  从1950年代开始,鲁迅早期思想研究在中外学术界一直不曾中断,近年来更是如火如荼,但反映鲁迅早期思想的那几篇文言论文在鲁迅自我意识中究竟占据怎样的地位,一直缺乏可望消除这种焦虑  记者:关于这份剪报,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郜元宝:1960年代中期,北京鲁迅博物馆从钱玄同家人处获赠一批书物,其中有装订成册的中、日文剪报各一份,当时即被认定为鲁迅所制,一直收藏于鲁迅博物馆,1994年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日文剪报,为日译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短篇小说十篇,有关内容陈漱渝先生已有专文论述  中文剪报,有毛笔手书的“目次一”“目次二”,鲁迅《人间之历史》(鲁迅后来改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和译作《裴彖飞诗论》赫然列于“目次一”。

另有章太炎、周作人、汤增璧、许寿裳、陶成章、刘师培、黄侃等诗文若干全本剪报共60篇诗文,分别载于1903-1908年《民报》《天义报》《浙江潮》《河南》诸杂志,作者基本为光复会成员对中文剪报,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不多,只有北京鲁博文物专家杨燕丽等撰写的简要介绍  中、日文剪报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庋藏严谨,借阅不便,大规模学术研究一直难以展开,就连命名方式也五花八门,或称“周氏兄弟”留日时期编排的“文辑”,或称“周氏兄弟”早年论文集,或称“周氏兄弟”所编资料集在今年九月北大中文系举办的“周氏兄弟与文学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建议不妨定名为“鲁博所藏周氏兄弟留日时期所制中日文剪报”,或分别简称“日文剪报”“中文剪报”,因为内容都是当时发表于东京中日文报刊上的诗文作品,“周氏兄弟”将它们从原载报刊“拆出”,再装订成册  这次感谢鲁博特藏部文物保管专家们的大力协助,使我得以从容拜观中文剪报,发现其上竟有大量校改,随即拍下近两百幅照片我这次的研究绕开中文剪报内容以及“目次”的笔迹问题,主要从以往几乎无人注意的旁改文字入手,进一步探讨剪报的制作者、制作时间、制作目的和旁改文字的完成时间,希望在此基础上对鲁迅思想与创作历程的一些关键问题作出新的推测与判断。

  记者:认定中文剪报为鲁迅所制,旁改文字也出于鲁迅之手,根据是什么?  郜元宝:我发现针对中文剪报中《人间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的校改,有39例与这几篇文章在鲁迅手订的《坟》(初版本)以及后人编辑的《集外集拾遗补编》所收《破恶声论》完全一致,其中九例涉及外国人名书名校改,难度更高如此“精校”应出于鲁迅本人之手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