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年人要和经典对话一余秋雨的为学与为人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02KB
约15页
文档ID:243816999
青年人要和经典对话一余秋雨的为学与为人_第1页
1/15

    青年人要和经典对话一余秋雨的为学与为人      青年人要和经典对话一余秋雨的为学与为人    林苗苗    2012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正式揭牌成立余秋雨是我一向非常敬重的当代学者,如今能有幸成为他的“同事”,心中自然十分激动那时我就想,何时才能当面感受大师的风采呢?机缘巧合,2013年7月26日和8月27日,我两次在北京采访了余秋雨先生尽管咫尺的距离淡化了“偶像”的光辉,但他博学睿智的形象却因为真切的现场感而更加生动厚重    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团的工作,所以两次采访都围绕着青年人在当下文化环境中的选择这一主题而展开    艺术经典可以提升青年的生命    “当前的文化现状并不好余秋雨开门见山地说凝重肃穆的表情显示出了一个学者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责任感    余秋雨说,当前大家的精力过多地投注在了流行上歌星唱几句不知所云的歌,“粉丝”们就跟着唱,小品演员说几句不痛不痒的笑话,大家也跟着学而这些流行的“艺术”既非经典,也称不上是精神的寓所得不到经典的熏陶,就缺乏创新的基础,在这种平庸的状态下,青年人很容易无所适从,失去创造力而创造,恰恰是文化的核心    关于经典的吸收与再创造,余秋雨有着切身的感受。

1975年到1976年,正值而立之年的余秋雨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寒来暑往,365个日夜,余秋雨如饥似渴地在经典中汲取着营养20世纪80年代,他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985年,39岁的余秋雨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余秋雨为公众所瞩目不仅因为这些耀眼的学术巨著,20世纪90年代初,他试着把自己对中国文化长期的思考与探索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何谓文化》《中国文脉》《问学余秋雨》,《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他写得一发而不可收,读者看得欲罢不能在文化创造相对贫乏的这20年,“余秋雨旋风”、“余秋雨热”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    余秋雨的这些著作,先后斩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

《借我一生》因为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题材,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世界十大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一个专注于经典的人,如今成了经典的创造者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余秋雨的学术专著属于专门的、小众的精神食粮,他们更喜闻乐见的,是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在他之前,散文这种文体一般用来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感,文笔自由,主题虽明却并不刻意突出,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而余秋雨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他的散文有史实的叙述,有深沉的思考,还有鲜活的人物与生动的情节,厚重的主旋律之外,更有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用合理的想象把抽象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当然,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学养和人文情怀的学者型作家,余秋雨并不是在肤浅地卖弄文笔和技巧,他的散文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但他的核心表达方式仍然是议论只是这种沉甸甸的议论多与抒情融合,深入而浅出,举重而若轻    称余秋雨为历史文化散文这一派的开山鼻祖并不为过,称他所创作的模仿者甚众的作品为经典也不为过。

    “在如今的文化环境中,年轻人要怎么办呢?你们有非常珍贵的青春时间,要接触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经典,通过这种学习,你的生命就得到了提升对每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被艺术经典陶冶过和没陶冶过完全不同,他们今后的生命将会呈现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余秋雨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经典,他苦口婆心再三劝诫青年人要多读经典的那份诚恳也很让人动容    对当今文化环境的“不好”,余秋雨具体指出了两点一是对经典的选择,二是当代的创造两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二者的关系不是并列,而是递进,逻辑关系极其严谨    “对于文化,什么才是真正人类的经典?”余秋雨发问他认为,当前我们总结选择的环节做得很差选一些乱七八糟的古代的那种权术谋术之类故事,以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不是这样的,文言文或者三字经就一定全部是经典吗,也不是这样的    余秋雨认为,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对国家社会非常重要但是近些年来,掌握文化话语权的人并没有很好地履行他们的社会责任,而是更多地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来对文化经典做出有偏差的选择对于这些人,余秋雨称之为“伪精英”    而对于急需经典滋养的年轻人来说,由于他们的文化积累还不够,总是会对自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这种敬畏心理却被那些‘伪精英’利用了。

在中国这三十几年里,“伪精英”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称之为假洋鬼子阶段,第二阶段是所谓拒绝世俗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所谓咬文嚼字的阶段”    源既然不清,流自然浑浊伪精英”们没能选择出正确的经典,那么这样的传播过程就是无效的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无耻”但是,余秋雨并不因为现状的不堪而悲观,他说,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的高峰的向往    关于什么是经典这个问题,余秋雨并没有一概而论,他把这个问题置于“文化”这一具体范畴来讨论如果就文化而言,我坚持要以艺术经典为主,而不是历史经典因为历史它已经过去了,而艺术经典它和当代的人直接有关系无论是画、无论是诗歌、无论是音乐,好的作品是没有时间限定的,经典就是经典历史的记载可以过去,但是这种艺术经典不会过去,诗经还是那么美,离骚还是那么美,李白杜甫永远可以读下去当然我们也不能局限于眼前的风景,经典还包括国外的一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艺术作品,比如贝多芬、希腊悲剧、莎士比亚、罗丹遗憾的是,这个方面我们现在的普及工作做得很差一些名家的名字大家也许知道,但是深入了解并且酷爱这些经典的人就很少了,对这一领域进行的研究也很少”。

    余秋雨用艺术大师罗丹的一句话来打比方他说,曾经有人问罗丹,什么是雕塑?罗丹回答,雕塑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青年人的成长也正是一个雕塑自身的过程,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那么,青年人用来雕塑自己的刻刀又是什么呢?余秋雨的答案是,阅读,对艺术经典的阅读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好奇心是青年人雕塑自己的重要动力,而对经典的阅读可以使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还引用黄山谷的一句话来佐证他的观点:“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至于第二步的创造,余秋雨认为宏观上,当代缺乏好的风气;微观上,青年人对此也没有太大兴趣他给青年人开出的良方,依然是学习经典更高一层来讲,年轻人可以在学习经典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当然,这种创新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要体现出自己,不要盲目地追随潮流”    熟悉经典后要找到自己    “年轻人要用经典来提升自己,但是提升之后要注意,不能成为经典的奴隶。

    如果不和他的一个观点“文化是一种创造”联系起来,余秋雨的这句话还是很令人费解的经典就是经典,是经过了时间和空间考验的人文遗产既然要提升自己就要别无选择地去学习它,那么提升之后便摆脱它是不是有数典忘祖之嫌?    余秋雨说,“创造文化”是年轻人的重要使命,所以平庸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敌人经典是属于古人的,如果年轻人一味地崇拜经典,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我们的文化岂不是要一直停滞下去?熟悉经典是为了让年轻人的创造尽快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趁年轻的时候把经典尽快地熟悉,越早熟悉越好”    从这番话中,可以体会到余秋雨对年龄的一种敬畏其实,对时间,包括年龄的思考是秋雨散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这句话里,余秋雨对“青年”一词可以说是爱恨交织这是因为他是一个“过来人”,一个有智慧,有极强社会责任感的过来人他担心,青年如果不能在经典中塑造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就会面临一个可怕的境地:迷失自己    在《关于年龄》一文中,余秋雨说,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生,只不过多数失足看起来不像失足而已    这段话又可以为青年与经典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很好的解读与参考经典之于青年,有什么具体的功用?其一就是让他们在“无限的可能性”中找到相对正确的那一种人生的几个阶段,看似漫长,但关键的选择只有几次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客观条件对于选择有诸多限制,青年如果对于年龄的优势盲目乐观,过分大意,甚至挥霍,那就会在这个本应创造力十足的年代为自己埋下方向性错误的伏笔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历史上推崇青年时代者并不少,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哲人,他们用优美的词句和十足的热情来歌颂青年,以此弘扬社会的生命力但余秋雨对这种现象冷眼旁观,他从中看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鼓动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无法与真正的坚持相斡旋。

    青年需要经典来提升自己,但囿于阅历和理解力,他们对经典的内涵不一定能完全领悟在余秋雨看来,刚刚放下历史课本的青年,很难能体察到历史的苍凉他们虽然也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侃侃而谈,但对于民众的质朴需求却不见得了解;他们引经据典地谈论文化,却不一定思考过文化的原始使命这个时候,如果把沉重的历史使命压在他们的肩上,不太公平假如再对他们一边加压一边怂恿,那“只能使他们变成一堆扭曲的形体和尖利的声音”这样的悲剧,“文革”初期就曾经真实地演出过    有意思的是,余秋雨在对青年表现出诸多担心的同时,却对自己正身处的中年大加赞赏他说,“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同样的事情,只因年龄的不同,竟可以泛起不同的涟漪,这是一种“偏见”吗?余秋雨似乎对青年能否在穿越经典之后找到自己不太乐观,在他的笔下反映的,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后,青年方能成熟、智慧,得体地应对环境与各种变化他说,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