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三省制度变迁论略 摘 要:唐前期三省长官逐渐被排除宰相之列或被皇帝疏远,三省机构逐渐失去重心地位唐后期和北宋前期三省职能逐渐被新的机构取代,三省制度名存实亡宋神宗元丰改制虽名义上按照《唐六典》恢复三省制度,但实际上三省已失去军事职权且“政柄归中书省”南宋时期由于战事繁多,为简化政务流程,“始合三省为一”这些变迁对元明清乃至后世的中央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Key:唐宋时期;三省制度;三省合一:K244 :A :1003—0751(2008)06—0187—05唐宋时期三省制度变迁,是研究唐宋乃至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的重要课题中外学者对这一课题虽有较多的相关研究成果,①但其内容大多集中在对唐朝或宋代三省制度的断代研究方面,很少对唐宋时期三省制度变迁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拟分三个阶段对唐宋时期三省制度变迁问题作初步探讨,希冀对唐宋政治制度的研究有所补益一、唐朝前期三省制度之变迁学术界对唐朝前期三省制度有不同的理解王素先生认为,唐初三省制是“三省首长制”、“三省并重制”、“三省分权制”②袁刚先生对“三省分权制”提出了质疑他说:“强调‘三权分立,表面上看似乎不错,但这种归纳相当模糊,根本没有道出三省分权的实质。
三省分权其实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行使的辅助决策事权与尚书省行使的行政管理事权的分立;第二层是在此基础上,决策权又一分为二,中书主草诏制令,门下主审复封驳,成为辅助决策的两道程序两省职事不能只论其分,而不论其合”;“不问决策与行政分职的内在实质,而笼统地把三省分权说成是鼎足而三,三权分立,或夸大其中任何一省的权力,都会离开三省制的本来涵义”③刘后滨先生则认为:“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真正得以确立和完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三省制④尽管学者们对唐朝前期三省制度涵义的理解不同,但三省制度是唐朝前期中央政治体制重心的史实无庸置疑因此,本文对唐前期三省制度变迁的探讨,主要以三省长官和机构在中央政治体制中地位的变化为主线1.三省长官在政治体制中地位的变化唐朝初年,因袭隋朝制度,“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三省长官为法定的宰相其后,因唐太宗曾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贞观年间,三省长官为法定宰相的中央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史载:“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⑤杜淹、魏征等人以不同名号参与朝政现象的出现,打破了唐初以来三省长官专任宰相的制度,但此时三省长官仍任宰相之职,地位并未下降贞观末年,朝廷“除拜仆射必加‘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方为宰相,不然则否”⑥自此,不加“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参知机务”等名号的仆射不再是宰相,尚书省长官失去了宰相的法定地位唐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⑦唐中宗神龙初年,豆卢钦为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敢参议政事”景云二年(711)十月,韦安石除左仆射、东都留守,“自后空除仆射,不是宰相,遂为故事”⑧至此,尚书省长官被排挤出宰相行列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虽然可以出入政事堂,但自高宗永淳年间出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政事之后,其地位也开始逐渐下降,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后也逐渐被皇帝疏远⑨可见,唐前期三省长官在中央政治体制中地位变迁的趋势是逐渐下降尚书省长官在唐初为宰相,而到了唐睿宗景云年间正式被排挤出宰相之列中书省长官和门下省长官虽然一直可以参议政事,但自高宗永淳年间以后也逐渐被皇帝疏远唐前期三省长官地位的这些变化,是三省制度由完备到破坏的一个重要缩影。
2.三省机构在政治体制中地位的变化唐朝初年,三省机构的职能分工是:“中书造命,门下审复,尚书奉行⑩其中“尚书省为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11)中央政治体制“沿隋制,以尚书省为重”(12)贞观年间,因为门下省职能可以驳正尚书省六部奏事和审复中书省草拟的诏书,再加上又掌管着加盖天子印玺及诏敕副暑之权,“所以自唐太宗时期开始,门下省实际上是掌握了全国政令的‘副署和‘颁行权,其在三省中的核心地位,亦因此建立起来”(13)自此,门下省取代了尚书省在中央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14)唐高宗弘道元年(683)裴炎为中书令以后,“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15)政事堂的迁移,使中央体制中的核心由门下省转移到了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宰相张说“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16)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并设置五房之后,中书门下成了独立的宰相府署,中书省与宰相府署分离,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敕的机构过渡”(17),也失去了在中央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从上述考察中可以看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机构在中央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是不断变迁的。
唐高祖时,尚书省在中央体制中居核心地位太宗贞观年间,门下省取代了尚书省在中央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唐高宗与唐中宗之际,中书省又取代门下省在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唐玄宗开元年间,由于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书省也失去了在中央体制中的核心地位,逐渐演变为撰写制敕的机构自此,中书门下成了超越于三省机构之上的宰相机构三省机构在中央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全面下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设置印信、公文和僚属,仅仅是宰相制度的改革,从三省制度变迁的进程看,此时三省机构在中央政治体制中的地位虽然全面下降,但“中书主出令、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的制度依然存在二、唐朝后期和北宋前期三省制度之变迁安史之乱以后,伴随唐王朝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中枢体制的演变,三省制度逐渐被破坏五代后唐试图恢复三省制度,但未能实现北宋前期,中书省和门下省“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官舍各数楹”(18),成为闲散机构尚书省职能也大多被三司取代三省制度名存实亡1.中书省职能的变化唐朝前期的中书省,曾改名为东台、凤阁台和紫微省,是朝命撰写和出纳机构,官员众多、职能重要,置中书令二员、中书侍郎二员、中书舍人六员、主书四人、主事四人、通事舍人十六人、令史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
中书令“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佐天下而执大政”中书侍郎是中书令的副职,“凡邦国之庶务、朝廷之大政,皆参议”中书舍人负责撰写诏令,“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19)中书舍人在撰写诏令过程中可以“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六个舍人中“选一人明练政事者,专典机密,谓之解事舍人”20)自唐高宗朝将政事堂迁至中书省以后,中书省的职能更为重要唐玄宗开元年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设置五房,使中书省职能逐渐与宰相府中书门下分离安史之乱以后,中书令因班高位崇,虚而不授,逐渐演变为功臣将帅的加官中书侍郎虽然是中书省的副长官,但其主要职能是宰相府,也不常在中书省,而中书舍人职能由于受战乱影响也逐渐削弱唐肃宗至德年间,军务繁多,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共掌诏敕”唐徳宗逃难奉天,为了调集天下兵力,“书诏一日数十下”,皆出自翰林学士陆贽之手21)贞元初年,中书舍人六员全部空缺,“或须草诏,宰相命他官为之,中书省案牍不行者十余日”(22),中书舍人的职能进一步削弱自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凡将相出入,皆翰林草制”自此,翰林学士剥夺了中书省撰写重要诏敕的职权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逼进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调兵遣将的诏书皆由翰林学士杜让能撰写。
杜让能“草辞迅速,笔无点窜”(23),深得皇帝赏识此时中书舍人撰写诏令的职能几乎全被翰林学士取代,中书省的职能也几乎旷废五代时期,中书省仅保留了中书舍人的职能,而且时有变化后梁因袭唐末之制,中书舍人撰写诏敕的职能被翰林学士取代后唐恢复了中书舍人撰写诏敕的职能后晋天福五年(940)九月,曾下诏将翰林学士院公事“并归中书舍人”(24),但不久又恢复翰林学士职能,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分掌外制和内制,号称“两制”后周基本因袭此制北宋前期,伴随官、职、差遣分授制度的推行,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25)“中书舍人为所迁官,实不任职”(26),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负责撰写诏敕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27),演变为闲散机构2.门下省职能的变化唐朝前期的门下省,曾改名为西台、鸾台和黄门省,是朝廷命令的审议机构,置侍中二员、侍郎二员、给事中四员侍中掌“审署奏抄,驳正违失”;侍郎掌“署奏抄,驳正违失”;给事中“读署奏抄,驳正违失”28)门下省长官除参与裁决政务之外,主要职能是审议封驳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29)门下省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制约中书省的重要作用。
开元二年李峤为门下侍郎,对中书省的诏令“多所校正”(30)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朝廷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然后以“敕旨”“依奏”的形式批准实施31)门下省对中书省的制约职能,开始转向制约中书门下给事中封驳诏敕成为门下省职能的主体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李藩为给事中,“制敕有不可,遂于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李藩说:“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32)大和三年(829)八月,唐文宗下诏:“凡制命颁行,事有不可,给事中职合封进”,给事中在制约宰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十二月给事中韦弘质上疏“论中书权重”宰相李德裕与给事中韦弘质辩驳,韦弘质“坐贬官”33)自此,给事中封驳现象骤减唐朝末及五代时期,门下省给事中封驳制度废弛北宋初年,门下省的侍中“不与朝政”,侍郎和给事中“不领省职”,(34)演变为寄禄官门下省的职能被银台司、通进司、发敕司及封驳司等机构取代宋太宗即位后,试图恢复给事中的职能,“乃命魏庠、柴成务同知给事中事”咸平年间,宋真宗采纳知封驳司陈恕的建议,将封驳司改名为门下封驳司,但仍隶属于银台司,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位版,流外较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35),演变为闲散机构。
3.尚书省职能的变化唐朝前期的尚书省,曾改名为中台和文昌台,有时也称“都省”、“会府”或“政源”,置尚书令一员,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各一员尚书令虚而不授,仆射“总判省事”左丞“掌管辖诸司,纠正省内,勾吏部、户部、礼部十二司通判都省事”右丞“管兵部、刑部、工部十二司”左司郎中和左右司员外郎“各掌副十有二司之事,以举正稽违、省署符目”36)贞观年间,尚书省已经演变为最高的行政机构唐太宗曾对尚书左丞戴胄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必有其弊37)当时的宰相刘洎也说:“尚书万机,实为政本38)景云年间尚书省左右仆射被排挤出宰相行列之后,尚书省仍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元年间尚有“天下政本”(39)之称号安史之乱后,朝廷经费严重不足,部分统治机构职能废弛唐肃宗至德年间以后,“诸司或以事简,或以餐钱不充,有间日视事者,尚书省皆以间日”视事唐代宗曾多次下诏恢复尚书省的职能,如大历十四年(779)六月下诏强调:“天下诸使及州府,须有改革处置事,一切先申尚书省唐德宗为了提高尚书省的地位,贞元二年(786)正月“令宰臣分判”尚书省六部同年三月三日又下令恢复尚书省“每日视事”制度。
40)但由于受战乱的影响,尚书省职能难以恢复唐宪宗元和年间与穆宗长庆年间,尚书省典制破坏、官员清闲史称:“会府旧章多所旷废惟礼部、兵部、度支职务尚存,颇同往昔;余曹空闲,案牍全稀,一饭而归,竟日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