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完整版)论曹操的哭和笑.doc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04KB
约5页
文档ID:531201096
(完整版)论曹操的哭和笑.doc_第1页
1/5

完整版)论曹操的哭和笑哭与笑中的权术智慧—试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与曹操的笑 内容摘要: 本文从《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刘备大量的“哭”与曹操大量的“笑”的表情描写入手,多角度分析“哭”与“笑”的原由,进而揭示出刘备曹操的哭与笑,虽外在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哭与笑不仅是两个人物形象内心情感的流露,更大程度上是他们收揽人心的一种手段,是他们权术谋略的外在表现,是统治者用人智慧的体现以刘备惯用的表情哭与曹操的表情笑为线,就可把两个人物形象作为一个类型进行解读,进而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新的诠释哭与笑是人物智慧的外在显现,是统治者收揽人心、调度人才的手段,是从新一种角度剖析人物形象的突破口. 关键词:《三国演义》 刘备   曹操   “ 哭 "  “笑 ”  《三国演义》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及广泛深远的影响,而受到历代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对于人物形象的研究,在深度,广度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而对于刘备曹操形象的研究也已深入到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化,采用了新角度、新方法但是这些都立足于对人物的独立个体研究刘备与曹操两个人物形象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他们在本质上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是封建统治者。

本文以刘备曹操惯用的表情哭与笑为线,把两个人物形象作为同一个类型——统治者进行分析,揭示哭与笑的本质,进而对两形象进行新的诠释哭与笑是统治者智慧的外在显现,是统治者收揽人心,调度人才的手段,是从新一种角度剖析人物形象的突破口.哭与笑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  哭与笑是一种收揽人心争夺人才的工具 取材于三国历史,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历史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故事框架,一个时空断限历史人物已被重新塑造,历史事件已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历史典籍那样去真实地记录历史、、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精神的阐释全都融合到一起,将三国历史加以演义、虚构、渲染,或者改头换面对于 曹操,书中描述其出场亮相为:“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操幼时好游猎,善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作者还特意写了他幼年时“愚弄叔父欺骗父亲”的故事为曹操这一性格特征写照传神与此相映,曹操对桥玄、何隅言其“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等语“闻之不喜”(毛宗岗《三国演义》第一回夹批)而对有知人之名的汝南许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预言则闻之大喜,活化出奸雄的性格特点 对曹操的描写,基于“尊刘贬曹”这一鲜明的立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刘备,是作者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有意识塑造成的与曹操完全对立的一个人物形象,是一个仁慈爱民、宽厚仁义、礼贤下士的贤明仁君.刘备的出场由作者主导在全知视角,先述其性格特征:“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随之特描写其具有龙凤之姿,帝王之相:生的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并从不同层面强化这一点言:“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曾言: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其叔父奇而谓之“非常人也”      一个是奸雄一个是仁君,他们的幼时,一个是出身官宦,达富显贵,一个是卖履谋生,家境贫寒但他们都有一共性:素有大志且有权谋刘备是作者着力褒扬美化的人物,是一个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英雄然而,与曹操、孙权相比,他既无曹操的雄才大略,又无孙权的祖蔽之功,他靠什么成就了一番霸业呢?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孔明曾言:“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人和”可以说是刘备成就霸业的关键人和”包含了争取民心、延揽贤士的内容那么,刘备是如何实现“人和”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不留意到刘备那形形色色的眼泪。

在小说中,刘备所流眼泪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都高居小说之冠,堪称一绝可以这样说,眼泪是塑造仁主明君的一种典型手段.为了突出人物的这一主要特征,作者以眼泪作为载体,从笼络贤士、收取民心、智脱险境、赚取城池几个方面,对人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充分发挥了眼泪的作用刘备,世之枭雄,胸襟宽广,礼贤下士,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吸引了一批性格鲜明且忠诚度极高的良相勇将,辅佐其成就了蜀汉王国曹操,雄才伟略,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网罗人才的本领,手下聚集文武百官,占据半壁江山刘备和曹操吸引人才的本领可谓不相上下,然而两人在用人之道上却各有千秋刘备,谦逊有佳,虽胸怀大志却是一个能和下属同甘苦、共患难的上司因此他不但能够吸引来象关羽张飞、伏龙凤雏这样的世外高人,而且真正能做到用人不疑、充分授权人和"的理念被刘备奉为安邦治国的最高境界,这也使得他成为三国中最有人缘的一位君主,下属的忠诚度也最高可以说“感情留人"的人才观被刘备演绎地淋漓尽致.  眼泪代表脆弱,人大都有同情心,易被感动,尤其是身份地位都高于自己的人,在你面前流泪,你多半会为之所动刘备借助“哭”来显示自己的无助,借以掩饰内心的权谋,夺取人才的同情与信任,以达到收揽人心的目的。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如刘备三顾茅庐:玄德泣曰:“先生不出言毕,泪粘袍袖,衣襟尽湿"(见三十八回)他最后终于用眼泪请出了“智绝”,心甘情愿为他争天下刘备用哭牢牢抓住了诸葛亮的心尤其在临终托孤中:“.先主传旨  言讫,泪流满面.  先主命内侍 ...  一手掩泪 .. 先主泣曰..  ”(见八十五回)刘备示意把蜀汉天下交给诸葛亮,这表面上看刘备任人为贤,但实为一种攻心术[2]诸葛亮是典型的儒派代表,忠君仁义刘备深知这一点,于是就把对诸葛亮的信任在临终前表现到极至,而深行“知恩图报”的诸葛亮别无他选,只有为弱君刘禅肝脑涂地耗尽毕生精力了诸葛亮人性中的“为他”思想决定了他只能做一个佐君人物.刘备用哭为其后嗣换取了一“护身符”刘备在赵云面前哭过两次初次见面就一见钟情当时赵云在公孙瓒手下,武艺超群,并且与刘备一见如故,在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第二次相聚,赵云作为援军,与刘备共同帮助陶谦,后来退了曹兵,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后来赵云投奔刘备,证明曾经刘备那两次流泪的效力再有刘备边哭边摔子一节,分明就是做给赵云看的有“为他”思想的人,只要对他的价值给予肯定他就会认定帮你,并且知恩图抱的理念也会让其心甘情愿的为你效力.刘备对徐庶哭。

曹操以徐母要挟徐庶,想从刘备手中夺走这个贤才刘备还是深知徐庶为人,知道留他不住,故在与其临别时痛苦流涕,言不忍与元直离别哭的感天动地,哭的有理有据但是从徐庶角度分析,他离开刘备并不是去奔赴断头台,很可能等待他的是高官厚禄而刘备仅仅是为了离别之苦而对徐庶哭吗?他哭自己失去了一个帮他的贤才,他哭敌人那里很可能增加了这一贤才,他哭,才会哭软徐庶的心,证明他刘备把徐庶看的亲如手足此处还是印证了前两例的分析,刘备对于人才的控制:先是用眼泪(外在表象)证明自己对人才的重视,以此来激发此类人所共有的“为他”理念,以使他们甘心情愿回报肯定他们的人 然而同是哭,曹操却与刘备有不同的哭法刘备对活着的人哭,为揽其心,而曹操是对死去的贤才哭,为的却是收揽活人的心.曹操有过两次典型的哭:哭典韦,哭郭嘉  十八回中:“曹操忽于马上放声大哭众问其故,操曰曹操先用哭声引起谋臣智士的惊奇,然后再做自己哭的文章哭的是曾为他送命的典韦.哭完并亲自祭拜他,向活着的现正为他效力的人证明,他曹操对为他出过力的人是多末重视,也想以此来告诉身边的贤才为他决不会白效力:厚葬,赡养家属,并受到他永远的悼念这些做法操都屡试不爽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做出来给人看的,目的很明显,让活人对他效忠,为他竭尽全力,为他卖命。

曹操根本不是那种重情重义的人哭,绝不是没目的的一时感伤的外在表现与流露关于曹操哭郭嘉,则是在兵败赤壁之后有学者认为曹操哭郭嘉是他对这场败仗沉痛而深刻的反思,也是对幸免于死的众谋士的嘲弄和批评笔者认为曹操深通统军用兵、收揽军心之道,他这样哭逝去的谋士,为的是让活着的现身边为他效力的人内心惭愧、自责人一旦有了自责心理以后往往会想方设法开脱这种心理,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弥补以前的过失以前没做好的会想尽办法做好,以让自己良心上得到平衡故由此曹操收揽人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曹操是作者着力丑化的人物,是最鲜明的奸雄形象.写曹操的笔触几乎都在写他的奸诈,阴险,狠毒并且对于曹操的表情描写要比刘备丰富,多次写到哭与笑在《三国演义》里有曹操的三笑三哭 :  其中三笑出自华容道 :  一笑为狂妄的笑,笑的是周与诸葛智谋不足,结果引出赵云  ; 二笑为无奈的笑,想掩饰头一笑的尴尬,结果引出.张飞.;   三笑为绝望的笑,以为自己已经脱离了险境,结果引出关羽 曹操,虽爱惜人才,但却是“宁要我负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负我"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法宝是金钱和事业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冲着高薪和能够得到事业发展的舞台,一大批能人投奔到了曹操营下。

金钱留人,事业留人”让曹操在人才管理上游刃有余然而随着刘备的去世,其赖以留人的感情也失去了依托,那些没有受到刘备恩泽的人才,除了看到后主的昏庸无能,并没有看到蜀国的前途,自然也没有了投奔蜀国的理由随着诸葛亮等一批老臣的相继去世,蜀国的人才也凋零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可见单凭感情留人是不能够持久的 曹操“金钱留人,事业留人”的人才观似乎更切合实际,操作上也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魏国的强盛要长久的多.但是时间一长,手下人的忠诚度却常常出问题,随着司马氏的强大,臣子们纷纷倒戈,这正是下属对上司缺乏感情的真实写照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人才任用方面向来都是求才若渴,知人善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看看三国演义中关于对待许攸的一段描写:“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在平定荆襄时,'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抚慰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另外徐晃,张辽,张郃,庞德,贾诩,文聘,韩蒿,王粲等都是降将,但是曹操都能够推心置腹,委以大任,成就大业。

而刘备在“凤雏"庞统的对待方面呢?作为荆襄名士,早已有水镜先生和诸葛亮介绍过了.但是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就让他去当了一个小小县宰到头来还是几个月后在张飞面前使出一点手段,才不至于明珠暗投.幸亏‘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否则孔明也会遭庞统之祸了又岂能出山?可叹刘备竟是此等注重外表之人! 曹操是以文才和胸襟吸引了其优秀的谋士和猛将;但是刘备则是重武将而轻谋臣,以其不羁更吸引了草莽英雄的心 刘备要与曹操争天下,从始点看处于弱势,所恃者只有人和,即靠仁义收买人心,扩充实力,以实现鼎足三分的目的因此刘备故意反曹操之道而行,别人施暴,他行仁;别人用强,他示弱;别人使诈,他显忠他处处从反面做文章,看上去是不合时宜,实际上是因时而变,待机而动,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使他从失败走向胜利,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正如夏志涛先生所指出的:“刘备“在其低声下气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努力,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宽厚仁慈的形象,以弥补政治上的不利[1]故,刘备示弱,把“哭”作为他的面具与工具,而曹操作为刘备的一个反面形象,示强主要把“笑”作为他的面具与工具作者笔下的二人物实为一个整体的二分化:好与坏,忠与奸,仁与恶,示弱与示强,哭与笑.故刘备与曹操的哭与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种手段,一种面具.只不过是外在形式不同而已。

       二  哭与笑是对付敌人的武器   曹操兵败赤壁后在逃亡的路上曾有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