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师生互动本质——优秀论文范文模板

jiups****uk1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6KB
约8页
文档ID:40057449
师生互动本质——优秀论文范文模板_第1页
1/8

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提要:提要: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的结构包括:师生互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结果师生互动具有教育性、交互性和连续性、网络性、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非对应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儿童也正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等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师生互动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对儿童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亲子互动和同伴交往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研究者日益重视师生互动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师生互动正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课题另一方面,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来看,也日益强调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探讨和研究其中,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是核心所在,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在 21 世纪的重要任务加强对师生互动的研究,特别是探讨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师生互动的内涵一、师生互动的内涵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互动是相对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作为一种人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互动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发生,一个个体谈不上相互作用但仅仅有两个以上的个体客观存在,个体之间只是简单的施加与接受、刺激与反应或被动的单方面作用,不能认为彼此之间存在互动只有当这些共存的个体之间行为发生相互联系和彼此能动反应时,才谈得上互动的存在和发生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还广泛地与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儿童互动外,也与儿童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师生互动特指师生发生在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

那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生互动的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解其内涵?对此,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解释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主要从师生互动中的师生间关系和师生互动是否具有教育性这两方面来理解和解释师生互动首先,研究者对师生互动中教师和学生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一些研究者从哲学认识论出发,认为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教师主导说、学生主体说和师生双主体说等综合来看,这些观点多从主体和客体分离、对立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来分析师生间关系,师生互动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或教师为主体或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但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互动双方的活动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性的,很难用主客体来简单地解释教育则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展开的,因此互动中的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或“手段—目的”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对此,现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Martin Buber)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I and you)关系,而不是把双方看作是某种物品的“我—它”(I and it)关系。

师生间这种“我—你”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对师生互动中师生间关系的这种理解,克服了以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把教师和学生都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树立了师生尤其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在师生互动中的形象,是十分可贵的与此同时,不少研究者从师生互动是否具有教育性这一角度来理解其内涵一些研究者认为,师生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交往形式,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或影响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条件而存在,它附属于教育,是教学的副产品因此,师生交往本身不具有教育性果真如此,那么作为师生交往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也就不具有教育性但实际上,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教师和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和互动关系中没有交往和互动,教育活动便不可能发生因此,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和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教育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教育发生的背景,而且其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具有教育性把握师生互动的教育性属性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主要是从角色及其相互之间的行为过程这一角度来理解师生互动的在这里,课堂被看作一个微观的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

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由于存在制度性的角色身份及地位的差异,师生之间行为的主要属性是“控制—服从”,教师指向学生的行为其宗旨在于“课堂控制”,控制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课堂社会学的这种解释,强调了师生互动不同于其他人际互动,特别是同伴交往的特征,即师生角色带有社会规定性、特殊性和社会对师生角色的不同期望等,因而师生互动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定性和“控制—服从”的特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师生互动不仅仅表现为控制—服从在实际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师生间的交流、平行影响与相互作用等如果仅仅强调“控制—服从”,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也不利于理解师生互动中师生双向作用和交互影响的本质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者更侧重从师生互动的内容来探讨其内涵在这一方面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观点,如,Pianta(1992,1995)认为亲密(closeness)、矛盾(conflict)和依赖(dependency)是师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主要方面;Howes 等人(1992)则以依恋为基础,强调在师生相互作用中教师敏感性和参与性的重要意义,并从情感安全性、依赖程度和社会性指导这三个方面分析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Maccoby 和 Martin(1983)在自己多年对亲子交往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所有的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交往,包括师生交往都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参与性(engagement/involvement)和积极或消极的情感(positive/negative affect)。

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研究者也提出将参与程度和交往的情感质量作为理解师生互动的主要方面,如,Lynch 和 Cicchetti(1992)将情感质量(emotional quality)和心理接近渴求程度(psychological proximityseeking)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内容应该说,这些研究把握住了师生互动中一些十分重要和核心的内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师生互动的本质很有帮助心理学研究者也十分强调师生互动的系统性他们认为,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师生双方各自的特征会影响其互动及由此形成的关系,因此,师生互动及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可以理解为“师生双方特征结合的产物”或“交往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师生互动又不仅仅是双方特征或交往的简单总和,还受以往互动经历的影响,是双方互动经历、期望、观念、情感等的综合反映这提醒我们要将师生互动理解为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双边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结合对已有研究、理论观点和我们自身对师生互动的分析,我们认为,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在对师生互动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需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师生互动是存在于师生间,在师生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

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其次,师生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同时,师生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再次,师生互动包括师生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是千变万化的,既可能是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其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教师而言,如与个别儿童、小组儿童和全体儿童的交往;或是与儿童共同游戏、指导教学、对儿童表扬鼓励、要求示范等内容也可能丰富多样,就教师而言,如对儿童知识的教育、情感的交流、行为的指导和社交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师生互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把握师生互动及其本质,需要明确其与师生关系的关系一般我们习惯上将师生互动当作动态的关系状态和交往过程,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师生互动的结果和静态关系的体现这实际上是狭义的师生互动和师生关系。

广义的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交往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双边、互动的关系系统,它不仅是师生互动的结果,还包括师生关系形成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等而广义的师生互动也不仅仅是师生双方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还应包括相互作用的背景、内容、机制和结果等因此,师生互动和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包容和共生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往一些研究,更注重对师生关系的静态研究和理论思辨,而忽视了对师生互动的动态研究和实证分析,因而往往不能从深层挖掘师生互动与师生关系的性质、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机制等,难以从实质上改善教师实践和教育效果这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的二、师生互动的结构二、师生互动的结构分析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尽管师生互动的概念常常被提及,但有关师生互动结构的研究比较缺乏现有研究更多侧重于师生交往的结构由于师生互动和师生交往具有相互包容的关系,因此,分析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师生互动的结构及其本质也是十分有帮助的一些研究者认为,任何交往都是交往双方基于一定的目的、借助一定的交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往结果的过程因此,交往对象、目的、手段以及结果是交往的基本结构师生交往则包括教师、学生、一定的交往目的、交往手段和交往结果等基本结构。

另一些研究者则强调师生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应包括信息发出者、信息接受者、信息内容、信息交流的手段(言语或非言语)和信息交流的有效性(结果)等也有研究者认为,从师生双方彼此的心理成份来看,师生交往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份等心理学家陈枚则结合自己对师生交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三侧面三层面的三棱柱体”式的师生交往模型其中,三个侧面分别指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认识和信息交流,三个层面分别指师生双方分别作为独立的个体、一定的社会角色和一定群体的成员,其交往主要也是在个性(低层)、角色(中层)和群体(顶层)三个层面上展开的这些不同的侧面和层面相互交织,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师生交往的结构上述关于师生交往结构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师生互动结构的思路结合已有的研究和思考,我们认为师生互动的结构宜包括以下四大方面:1.师生互动的主体在师生互动中,有两方面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同时,教师和学生均不是独立地出现在师生互动中,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的2.师生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即师生互动存在和发生的背景其中,既包括互动当时的具体情景(如人、物及环境等),也包括以往师生互动的状况,如以往互动中师生对双方的认识、期望、情感和人际关系状况,及由此形成的师生互动的行为模式等,还包括师生双方的个性、行为特征。

3.师生互动过程即师生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师生双方各自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的过程,更包括双方之间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