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 一、二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2) 《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了“在” ,你认为“落”好还是“在”好?(3 分)参考答案(1) ①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地白” 、 “树栖鸦”从视觉写;“冷”从触觉写 ; “露无声”从听觉写②营造了澄澈、空明、凄清的意境地白” ,给人澄澈、空明之感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视觉 1 分;听觉或触觉说到一个可得1 分,第二问 2 分)(2) “落”字好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⑷鸦:鸦雀⑸冷露:秋天的露水⑹尽:都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 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 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 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 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 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 甚至更耐人回味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 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 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 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 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
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 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 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
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 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这首诗意境很美, 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 “诗中有画”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 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 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 在这一点上, 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 丰美的想象,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4 分)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 分)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 年(天宝五年)或 747 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 、 “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 “思不群”的分量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 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 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 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 甘心让一头地语 窃谓古今诗人, 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 《杜诗镜铨》 )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 、 “暮云” ,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 “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 ( 《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 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 《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 ,都极为赞赏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 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 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 ” ( 《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三陈与义《归洛道中》阅读答案赏析归洛道中陈与义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2. “牛羊既饱各知家”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回家乡洛阳途中所见的“风起沙”“杨柳影”“芜菁花” “牛羊”以及所感受到的“几倾毂” , (2 分)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及对年华易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慨 (3 分)2.这一句诗写牛羊吃饱了分别回家,是途中所见,(2 分)也是作者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 (2 分)又承上句写自己归家的急迫,引出尾句夕阳西下,更加衬托作者的归心似箭。
(2 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江( 明) 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