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其他生物饵料的培养第一节 枝角类的培养第二节 桡足类的培养第三节 水生环节动物的培养第一节 枝角类的培养•枝角类(Cladocera)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俗称红 虫、鱼虫,大多生活在淡水水域,是鱼类、甲壳类 的重要天然饵料动物,淡水中枝角类的生物量往往 远远大于轮虫类 •特点: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鱼类和 其他水生动物所需的EAA,EFA,丰富的维生素和矿 物质 );生活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对环境的耐受 性强•一种理想的饵料生物枝角类的培养应用历史•我国枝角类的培养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我国渔民很早 就懂得在鱼池中进行粗放式培养枝角类,并将其作为 仔、稚鱼的饵料•我国对于枝角类的培养研究报道始于20世纪50年代, 海洋枝角类的研究与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何志辉等在我国晋南地区首次发现了咸水性枝角类— 蒙古裸腹溞,并驯化在海水中培养后,枝角类的大量 培养和应用于海水鱼类的育苗生产才得以实现•近十几年来,围绕蒙古裸腹溞的营养、生态、生殖和 培养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其他枝角类的 研究却较少枝角类的主要培养种类枝角类的主要培养种类•淡水种类l大型溞Daphnia magna,l蚤状溞Daphnia ulexl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咸淡水种类l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na;•海水种类l鸟喙尖头溞Penlilia avirosiris。
今后枝角类的研究方向•对枝角类进行全面的生态习性、繁殖、营养 和生理生化等基础研究 •加强枝角类培养技术的研究•开展生产性的培养和冬卵的生产收集筛选或 引进优良品种 内 容一、一、枝角类的生物学枝角类的生物学 二、二、枝角类的培养枝角类的培养 三、三、枝角类的营养与应用枝角类的营养与应用一 枝角类的生物学(一)形态分类(二)繁殖习性(三)发育与生长(四)食性(五)生态条件(一)形态分类1、分类: •枝角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 (Crustacea)、鳃足亚纲(Branchiopoda)、 枝角目(Cladocera) •常见培养种类主要属于溞科(Daphniidae)溞属( Daphnia)以及裸腹溞科(Moinidae)裸腹溞属 (Moina)的一些种类 l如:大型溞、蚤状溞和隆线溞等;多刺裸 腹溞、 蒙古裸腹溞、发头裸腹溞和直额裸腹溞等 2、形态特征• 枝角类身体左右侧扁 分为头部与躯干部(1)头部 n头顶与头盔n眼:复眼一个,单眼一 个n触角:两对,第一触角 、第二触角n壳弧(2)躯干•壳瓣(介壳):左右2片 ,背缘愈合。
腹缘和后 缘游离,薄而透明•胸部、胸肢:躯干部 有附肢的部分胸肢 4-6对,为摄食器 官•腹部:胸部以后无附 肢的部分(二) 繁殖习性1、生殖系统2、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 3、两性生殖 4、生活史 1、生殖系统•枝角类为雌雄异体,异形特征 雌性 雄性 个体大小 第一触角 第二触角 后腹部 生殖腺 额角较大 较小 正常 正常 通常成对 有较小 较大,可动,具长刚毛 具钩或长鞭,或两者都有 改变 不成对 无2、单性生殖•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是枝角类大量繁殖的主要 方式,是在温暖季节和正常生活环境条件下进行 的,所产生的雌体大多是孤雌溞称非混交雌体•非混交雌体产生的卵和轮虫一样也称为非需精卵 ,或孤雌生殖卵,或单性生殖卵由于经常在夏 季产生,故这种卵也称夏卵这种卵的数目较多 ,卵径一般较小,卵壁较薄,含有油球和少量卵 黄,无需受精即能发育•生殖量和生殖周期是评价枝角类能否大量培养 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生殖量大,生殖周期短, 有培养的价值•枝角类的孤雌生殖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 响影响生殖量的因素1、生殖量随种类而异:各种枝角类生殖量的差 别,是由其个体大小所引起的,海洋种类个体 大生殖量小,淡水种类相反2、同种枝角类生殖量因个体大小而异:枝角类 生殖量随着年龄(体长)的增长而增加,超过 了一定年龄(体长),生殖量下降3、生殖量随地理条件而异(包括水温、食物、 盐度等)的差别4、生殖量受环境的影响• 温度:因季节变化而有差别。
一般夏季最高• 盐度:海洋枝角类大多数是广盐性种类,淡水枝角类 在内陆水域的分布和内陆咸水种类的适盐界限是有一 定盐度范围的• 饵料:种类和数量也是影响生殖量的重要因子,一般 微藻培养的生殖量大• 光照:光照条件对枝角类是直接的生理影响或间接的 饵料影响,尚有不同的看法蚤状溞在黑暗下生殖量 低,大型溞在黑暗下生殖量高•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增大,枝角类生殖量减少3、两性生殖•两性生殖不如孤雌生殖那么普遍 • 一般认为,当环境恶化时,如水温降低、饵料贫乏( 饥饿)和水质恶化等,枝角类便改变生殖方式,从孤 雌生殖改变为两性生殖 • 此时,非混交雌体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卵一种孵化为 两性生殖雌溞(Sexual female,S♀);另一种孵化 为雄溞(male,♂),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个体具有不 同的形态特征鸟喙尖头溞(P. avirostris )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 1.孤雌生殖雌体 2 .雄性个体 3.有性生殖雌体•两性生殖产生的卵需要受精后才能发育,因需要 一段休眠时间才能发育,称休眠卵,又称需精卵 由于在自然界多在冬季产生,亦称冬卵但多统 称为休眠卵•休眠卵因有厚壁或卵鞍的保护,能抵抗恶劣环境 而免于死亡,这是枝角类能保持种族繁衍的主要 原因。
休眠卵形成后不久,便随着母溞蜕皮而沉 于水底休眠卵在耐受寒冷、干涸后,当环境改 善时,即会发育成为孤雌生殖雌溞 4、生活史•枝角类的生活史包括两个相互交替的世代: 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世代和两性生殖世代生殖周期•在淡水水域,环境变化较大,故两性生殖世代在一年 中的出现次数多为此,淡水枝角类的生活史可根据 一年中两性生殖世代的出现次数分为4种类型: 1.单周期(monocyclic)生活史 2.双周期(dicyclic)生活史 3.多周期(polycyclic)生活史 4.无周期(acyclic)生活史 (三)发育与生长1、非需精卵的发育•夏卵未经减数分裂,为双倍体,在母体的育儿囊中发 育成幼溞(终末幼龄)后从育儿囊离开母体•夏卵孵育期:夏卵在母溞育儿囊中发育成幼溞的这段 时间春夏两季枝角类的孵育期一般为1~4天 某些 种类还会出现幼体生殖现象,如诺氏三角溞2、休眠卵的发育•枝角类休眠卵的发育在适宜的水环境中进行,并且由 卵黄提供受精卵发育的营养3、发育•大多数枝角类的发育属于直接发育,中间没有变 态,但透明薄皮溞的冬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从 这种冬卵中孵化出来的是后期无节幼体而非幼溞 该后期无节幼体经过3次蜕皮才变态成幼溞4、生长 •枝角类的生长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是蜕皮生长, 这种生长是不连续生长•从幼龄开始,每蜕皮1次称为一龄,每两个龄之间 的发育期称为龄期。
成龄后每蜕皮一次产卵一次蚤状溞(Daphnia pulex)雌体的生长(引自郑重等,1987) I-IV.幼龄期 V-XⅢ.成龄期影响枝角类生长的因素◇ 温度:蚤状溞在适温范围内,每天增加体长的百 分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幼龄期尤其明显;进 入成龄期后,温度对生长的影响逐渐减弱,到了Ⅶ 龄后,不论高温或低温,生长普遍降低◇ 饵料条件:长刺溞的体长增加在饱食时较大,在 饥饿时较小,但饵料过多也不利于生长; 用颤藻 作为溞类的饵料,如饵料浓度太大,还抑制枝角类 的生长(四) 食 性•滤食性:淡水枝角类(薄皮溞除外)大多是滤食性的 ,在第3和4躯肢的内肢外缘具有梳状细长刺毛主要 滤食细菌、甲藻、硅藻、绿藻、原生动物和有机腐屑 等,其中细菌占着重要位置 ,天然水体中,有机腐屑 是枝角类的优良食饵 (10um以下)•捕食性:海洋枝角类大多属于捕食性的,具有短小、 分节的躯肢,并具小刺,用以捕捉微小的原生动物和 浮游幼虫三角溞还具有发达的复眼,能在光照下依 靠视觉来捕食(五)生态条件1、分布状况 •枝角类在种类、数量以及在形态上都因水域环境 因子的季节变动而相应地发生变化•一般江河中枝角类的种类及数量都较贫乏,而池 塘、湖泊与水库一般较丰富•枝角类水平分布的不均匀性,在种类上,由环境 条件多样化的程度决定;在数量上,则受食饵因 子的控制 2、温 度•大多数枝角类都是广温性的,但一般都喜欢较高 水温。
在自然水域冬天很少有枝角类出现,水温 在16~18℃以上才大量生长繁殖在适宜温度范 围内,枝角类的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幼龄时 更为明显•不同枝角类适温范围不同:大型溞、隆线溞和蚤 状溞为17-25 ℃;多刺裸腹溞、蒙古裸腹溞为25 -28 ℃ 几种枝角类的温度上限(℃) (引自郑重,1986)种类环境停止活动部分全部大型溞 网纹溞 直额裸腹溞 多刺裸腹溞 蒙古裸腹溞自来水 水华水 自来水 水华水 自来水 自来水 海水37.0~38.5 32.0~33.0 37.0~38.0 33.0~34.0 37.0~37.5 37.0~38.0 35.3~36.038.0~38.5 33.0~33.5 37.5~38.5 34.0~34.5 37.5~38.5 37.5~38.5 36~373、盐 度•大多数枝角类具有一定的耐盐性,淡水枝角类耐 受盐度的上限达到3~20,因此,枝角类属于广盐 性的类群大多数枝角类在内陆水域中分布受高 盐度限制,超过7-10时,种数贫乏•盐度能影响枝角类的摄食:盐度3以下,大型溞的 滤水速度和滤食速度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从3~ 5,则急剧下降•枝角类对钙离子的适应性很强,但镁离子过多对 生殖有抑制作用 4、pH•多数在6.5-8.5间均可生活•由于海水的pH较稳定,因此,海洋枝角类对pH 的适应范围较窄•淡水枝角类和内陆盐湖的枝角类对pH的适应范 围则较广。
•在低pH的水环境中,枝角类往往会产生两性生 殖 5、溶解氧•钝额溞(D. obtuse)在含氧量只有1.3~1.6 mg/L的水 体中,产卵较少,生长受阻,溶解氧在1.30~4.93 mg/L的范围内,随着溶解氧增加,平均最大体长和生殖 量明显增大•多刺裸腹溞能在含氧量为0.3 mg/L的环境生活,但在溶 解氧为5.0 mg/L以上时繁殖率下降,并认为过强的充气 会防碍繁殖 •水中含氧量会引起血红素含量的变化:含氧量低,血红 素含量升高,溞体变为红色;反之,溞体透明无色二、枝角类的培养•枝角类的培养 与轮虫的培养 基本相似,培 养方式也基本 相同,可分为 粗养和精养, 一次性培养、 半连续培养和 连续培养种的来源 小型培养大量培养休眠卵的分离 (一)枝角类种的来源1、枝角类种的分离•在清晨或黄昏时或晚上灯诱后用浮游生物网(100~ 150目)采集样品•先用粗网滤出杂物等,再用清水洗净,放入清澈透 明的水体中,肉眼或解剖镜下用吸管法分离,移入 试管或小三角瓶中培养•分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持枝角类生活环境稳定 性,特别是水体的盐度2、枝角类休眠卵的孵化•孵化容器中,提供适的水温、盐度并在饵料(单 胞藻)充足的条件下,一定光照下,一般3~5天开 始孵化,3周内几乎全部孵化•培养枝角类的旧池中底泥中富含休眠卵,清池时 可不清淤,当水温达16度以上时,排掉旧水,留 10-15cm的水位,再注入新水,接入单胞藻,各种 条件适宜时,3-5天可孵出(二)小型培养•条件易控制,适合于枝角类的科学研究和保种、 扩种•培养容器为指状管、试管、烧杯、玻璃缸、塑料 桶等•在指状管、试管和烧杯中培养,可放1个到数十 个枝角类,利用微藻和酵母为饵料,小球藻密度 在2X106个细胞/ml, 扁藻5X105个细胞/ml,面包 酵母2-3mg/(个.d)为好细胞防止投饵过量(三)大量培养1、精 养•在室内水泥池培养,并投以饵料的方式•可分为一次性培养、半连续培养和连续培养 半连续培养(1)培养设备 •培养池可以使用鱼、虾育苗池和轮虫池,面积在10 ~100 m2,水深80~100 cm,每池布设1~2个气石(2)培养用水处理•必须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