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疗法 一、穴位敷贴疗法简史 1、古代概况 有关穴位敷贴药物以保健治病的载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中,属于保健的,见于“杂疗方·内加”篇:“取桂、姜、椒、蕉荚等,皆治,[并]合以谷汁丸之,以榆□抟之,大[如]□□□,臧(藏)筒中,勿令歇即取入中身空(孔)中,兴奋,去之”这时里的中身孔,即指脐孔、神阙而言,意为取楂、姜、椒、皂夹等辛香湿热之品,制丸后纳入脐中,有益精延寿之效属于治疗的,有“以□印其中颠”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这里为“芥”之意,即指将芥子捣烂外敷头顶部(相当百会)的外治法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在应用本法《黄帝内经》中,有关药物治疗的内容甚少,其中亦有中药外治法的记载如《灵枢·经筋》篇提到:“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意思是打用马膏、白酒和桂的桂酒,外敷面部两侧,来治疗口僻,即口眼歪斜只是尚未提到穴位 汉代张仲景所撰之《金匮要略》一书中,载有一种特殊的敷脐法,以治疗中钵(中暑)病人:“屈带草,绕钵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命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用人尿或热泥合屈草敷脐,极可能来之于氏间,因其确疗效,才引起当时的医家注意,并予以收载。
晋代,药物敖贴疗法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一般认为,明确提到并记载较详的当椎菖洪的《肘后备急方》书中,已有穴位敷贴治病的多方面载述除了秉承《金匮要略》之法,“令人骑其腹,溺脐中”外,还提到:“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即醋)和之,涂背上(相当大椎穴或背俞穴)”并常用阿是穴作为外敷药物之处,如毒蛇咬伤,“捣薤傅之” 至隋唐,比较重视刺激性药物的穴位敷贴如《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用旱莲草椎碎,置于掌上一夫,当两筋中(相当于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然而亦有非刺激性药物穴位敷贴的内容,如《外台秘要》就有较多脐疗方法的载述 宋代的多种医学等著,诸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南阳活人书》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如《普济本事方》中指出:“治妇人生产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用蓖麻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相当于涌泉),才下,便急洗之”,并介绍一病例又如《南阳活人书》,以葱白烘热敖脐上,治“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者”明代,对穴位药物敷贴法收载较多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如提到“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剂中,水从便溺而下,数日即愈。
象山民人患水肿,用此有效”证明敷贴之法来自民间,但确有效验另如以磁石末调面敷于囟上(百会)治“大扬脱肛”用吴茱萸贴足心(涌泉)治疗口舌生疮等不一一枚举 清朝是我国传统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和全面总结时期这一疗法既见于官方著作,如清政府组织撰写的《医宗金鉴》,就有采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激,以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亦见于民间,如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二书,广泛收集了民间走方医的治疗经验,其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的验方刊行于1805年的《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纂辑,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第一部外治专书,汇集了清·嘉庆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其中不乏穴位敷贴之法,仅以神阙一穴而言,就有何首乌贴脐中治自汗,五倍子贴脐治盗汗等而最值一提的是晚清一代外治宗师吴师机,他集历代诸多外治法之大成,并大量搜集民间的外治偏方、验方,通过其本人的反复医疗实践,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总结,撰写出《理瀹骈文》一书该书不但载有用以穴位敷贴的各种不同剂型,诸如膏、丹、丸、散、饼、栓、泥等以及各种验方,而且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角度进行了颇为精辟的阐述吴师机指出:“膏药贴法,不专主一穴”,如“膏药治太阳经外感,初起以膏贴两太阳、风池、风门、膻中穴,更用药敷天庭”(《理瀹骈文·略言》)。
他常用中药熬制成多种剂型的膏药,根据疾病的症候和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膏药和腧穴进行贴敷治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往往“效如桴鼓”,当时就治者达到每天数十人至二、三百人之多除此之外,该书还对穴位敖贴疗法的作用机理、药物选择、赋形基质,用法用量、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都作了详细介绍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2、现代概况 药物穴位敷贴疗法在现代的发展并不平衡,在五十年代,基本上仍局限于民间但已引起了一些针灸家的注意,出现具有一定数量病例观察的临床报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穴位敷贴疗法被正式列为针灸诸多疗法中的一种在下列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咯血、肺结核病、面神经炎,以及多种小儿科病症,前者主要是从民间流传方法中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结果;而后者,则因为药物穴位敷贴,无疼痛无创伤,极小毒副作用,故易为儿童患者所接受 穴位疗法的真正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则是近十余年的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治病种急骤扩大 自八十年代之后,药物穴位敷贴之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渗透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不论是急性病,如出血热、尿毒症,还是难治病,如中风后遗症、肝硬化、糖尿病;不论是常见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之类;还是罕见病,如汉特氏综合征等,均可用本法治疗。
据统计,近十余年来,我国医学刊物所报道过的用穴位敖贴疗法治疗的病症种类有一百余种之多,覆盖了针灸有效病种的大部分 穴位敷贴疗法,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尚有独特的预防作用,如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病症,采取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目前,已将预防对象进一步扩展至痛经、纠正胎位以预防难产等更多方面 从现有趋势看,穴位敷贴疗法防治病种,尚在增长之中 二、疗效得以科学验证 多途径验证穴位敖贴法的防治效果,是近年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本法长期以来只是流传于民间,其实际价值如何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明,为此针灸工作者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 (一)大样本验证其可重复性就现有报道的一百余种病症看,极大部分是临床资料,少则数十例,多则数百例,甚至千例以上不少还建立了统一的疗效评判标准,或进行远期随访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疗效的可靠性 (二)对照观察验证其临床价值:在一些常见的重要疾病,诸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针灸学者还将穴位敷贴疗法与其他针灸疗法或其他疗法,如中药、西药等,进行了分组对照观察,这有助于肯定本疗法在该病症防治中的实际价值 (三)建立指标验证其客观性:这一工作,近几年作得较多,即通过建立多须指标,观察用穴位敷贴疗法之后,此类指标的变化,从而为疗效的客观性提供依据。
三、敷药剂型不断革新 行了革新和发展大概有二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工艺,使敷贴更为简便最常见的是制成如医用胶布一样的软膏药,采用工业生产,用时只须剪下一块就行这种敷贴剂,可专用于某一病症,亦可做成适于多种病症的目前,尚有一种与磁性物质合在一起,以加强药物作用的敷贴剂,亦适于遗尿、软组织损伤等十余种病症另一方面则是在传统敷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如在敷贴穴位的同时,加离子导入等 除此之外,还有采用西药或中西药结合制成敷药贴于穴位的 穴位敷贴疗法在现代真正发展的时间尚不长,尽管已日益受到重视,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尚有一段距离尤其是有关机理的研究,做得甚少,有待今后努力 二、常用剂型 1、生药剂 采集天然的新鲜生药,洗净捣烂,或切成片状,直接敷贴于穴位之上如将桃仁、杏仁、栀子、胡椒、糯米捣烂,加蛋清,敷穴位治高血压此法民间应用较多,近来也在一些医院中应用价格低廉,获得较容易,方法简便,常可嘱病人自己进行治疗 2、散剂 又称粉剂,是将各味治疗需要的药物分别加工研碎成粉末,以80~100目细筛筛过,混合拌匀而成本法制作简便,剂量可随意增减,药性稳定,储存时间不受限制药物敷贴时,粉末接触面较广,易于发挥药效,且不易污染衣衫。
3、糊剂 糊剂,实际上是散剂的进一步加工它是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后,以赋形粘合剂,诸如醋水、酒、鸡蛋清等,把药粉调和成糊状即成糊剂可增强敷贴的粘着力,并能使药物缓慢放释药效,延长药物的效果糊剂制作方便,但要求现制现用,搁置时间不可过长 4、饼剂 饼剂是指将药粉制成圆饼形进行敷贴的一种剂型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配好的各种药物粉碎、过筛混合,加入适量面粉和水搅拌后,捏成小饼形状,置于蒸笼上蒸熟,然后乘热贴敷穴位;另一种是,加入适量蛋清或蜂蜜等有粘腻性的赋形剂,捏成饼状进行敷贴前者可用于贴敷时间须较长者,并能起到药物和温热的双重刺激作用;后者制作较为简单药饼与皮肤接触面积较大,故多用于脐部及阿是穴(多为病灶或其反应区域) 5、丸剂 系将药物加工粉碎成细末并过筛后,拌和适量的粘糊剂如蜂蜜等,制成如绿豆至黄豆大之小型药丸,进行穴位敷贴体积较小,药量不大,适用于一般体穴及小儿治疗之用 6、膏剂 膏剂在穴位敷贴疗法中亦十分常用,临床上使用的有三种类型 一、硬膏:为中医传统的固体制剂制作方法为:将治疗需要的药入麻油、豆油或其他植物油中浸泡1~2天,然后移入锅中加热,至药物炸枯,过滤去渣,再将油用文火慢熬,直到滴水成珠,加入黄丹或铅粉,离火拌匀收膏,将膏摊于厚皮纸、布料块的中央,冷却备用。
二、软膏:为一种半固体制剂,又有三种不同制作类型 (一)将治疗需用的药物粉碎过筛后,放入醋或白酒内(依据病情的需要)入锅加热熬成膏状用时取膏摊贴穴区这种软膏具有渗透性强、药物释放缓慢,且有粘着性和延展性多用于慢性病灶的治疗 (二)将应用的药物研末过筛,加入凡士林调和成膏状用时,可挑取适量进行敷贴 (三)将所用药物研末过筛,加蜂蜜、茶油或麻油等调成膏状备用 (三)膏药胶布:将药物按固定成方配制好,经过工厂特殊工艺加工制成如医用胶布(氧化锌橡皮膏)样的膏药胶布目前,大陆生产的膏药胶布有两种形状,一为圆形,小如钮扣,揭下后可直接贴敷于穴位上;一为方形,面积较大,用时可按要求剪成小片贴敷 7、锭剂 锭剂是将治疗药物研极细末,并经细筛筛后,加水或面糊适量,制成锭形,烘干或晾干备用用时加冷开水磨成糊状,以此涂布穴位锭剂多用于需长期应用同一方药的慢性病症,可以减少配药制作的麻烦,便于随时应用锭剂药量较少,故常用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药物 8、酊剂 酊剂亦称酒剂,将药物粉碎成细末,加入75%医用酒精、白酒或3%碘酒内浸泡5~10天后,过滤去渣,入瓶密封备用使用时可用棉球蘸湿,涂敷穴区或病灶。
9、煎剂 将药物配制好后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煮水煮沸后,用文火慢煮30~45分钟,去渣留汁,以棉球或特制的药棒蘸药液,点敷穴位应注意,煎药时水不可放多,点敷穴位应趁药汁温热之时,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常用敷贴方法 一、敷法:此法较为常用,将生药剂或糊剂,直接敷在穴位上,其范围可略大于穴区,上以塑料薄膜盖之,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药的时间宜据具体病症、所用药物而定,一般来说,在所敷药物干燥后予以换敷较宜二、贴法:此法亦较常用多指用膏药胶布直接贴压于穴区,亦包括将丸剂用胶布粘贴于所选处操作简便,多可令病家自己进行贴法保持时间较长,可2~4天换贴一次 三、填法:本法仅用于神阙穴,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填药量据病症,年龄及药物而定,填药时间隔日或隔二日一次 四、覆法:指用较多量药物的生药剂、糊剂或药饼,覆盖于病灶(包括体表病灶反应区),之上,加盖塑料薄膜,用纱布、胶布固定覆法用药部位较大,故多用于阿是穴五、涂法:亦称擦法,将药汁、药膏、药糊等涂擦于穴区也包括用毛笔或柿棉莶浸湿后略蘸药粉涂敷于穴区。